林语堂:中国人有茶到哪都快乐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有茶之乐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那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他们肉身越备受煎熬,越要寻求思想的自由,不管是安稳还是漂泊的生活,都要活出乐观豁达的心态。 不管是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还是林语堂的“烟好茶好心隋好,便可为文”,端起一杯茶,他们总能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一条通往自由、光明之路。
  林语堂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1895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漳州平和县的坂仔鎮,他的家是一个前有闽南秀美的青山、溪流,四周老树翠绿,南洋楹枝条优美,桂花树幽香隐隐的小院子。
  院前有张石桌和几方石凳,是以前林家午后相聚休憩的地方,如今白天的石桌上都坐满了来瞻仰的游客,如果此刻坐在这里,手拿一杯香茶,是否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的童年乐趣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林语堂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但是否知道他热爱发明、被称为幽默大师、还是个“茶博士”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林语堂在其《幽默杂话》一文中对幽默和品茗的类比解读:
  问: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之道何如?答:试以品茗为喻。最佳的茶无论是武夷小种,或是铁观音、铁罗汉,都是初喝时若不觉其味,静默三分后才得其此中不足与外人道之底蕴。若有西洋人以铁观音之味为不甚明显强烈,必先加以牛奶而次加以白糖,那简直是没有喝铁观音的资格。幽默也是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默而愈俗……
  在这段比喻中,林语堂不仅通过铁观音形象地阐述了幽默,也生动而深刻传达了系列福建茶的韵味所在和品鉴方式。
  为什么林语堂对福建茶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这还得回到他的故乡平和县讲起。
  童年之趣,少不了故乡的茶
  林语堂的故乡平和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乡,兰香优雅的白芽奇兰就诞生于此。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有茶到哪都陕乐”,这种快乐必然从童年就开始了,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母亲虽然因为是牧师的妻子而在村里有很高的地位,但从不摆架子,和父亲常常邀请农人和樵夫们到家里喝茶谈天,而听这些人讲故事,不仅满足了林语堂的好奇心,更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虽然林语堂未曾提及童年家里所喝的茶是哪种,但因为小时候家境普通,林家喝的茶应该都以当地的茶叶居多。林语堂在10岁时曾行船而下,前往厦门读书,他是这样描述那个使他不能忘怀的西溪夜月:“在那夜色苍茫的景色,船子抽他的旱烟,喝他的苦茶。他或同行的人讲给我们听民间的故事。远处他船的篝灯明灭,隔水吹来的笛声,格外悠扬。”
  秀美的闽南山水和朴实的人情味充实了林语堂的童年,也构建了他的人生观基石,他说道: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
  之后便是林语堂漫漫的求学之路,从厦门到海外游学,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林语堂这个时期手头也不宽裕,而对于茶的认知还尚且懵懂,他曾说那时的状态是“虽有勇敢冒险之精神和对于前途之信仰,然而现金甚少而生活经验也不足”,而“社交上的极幼稚时期”,他经常“在饮茶或喝酒之时,错拿别人的杯”。
  “烟好茶好心情好,便可为文”
  归国后,林语堂便开启了他丰富多彩的教学、翻译、写作之路,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有了足够的资金享受他的三大爱好,烟、酒、茶。林语堂曾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归功于烟和茶,“足则翌晨坐在明窗净几,一面抽烟,一面饮茗,清风徐来,鼻子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快乐。……平常也无甚腹稿,只要烟好茶好心情好,便可为文。”
  他也曾引用了李清照《金石录》后跋的一段描述,道尽读书之乐事: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一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于是几案罗列,枕籍会意,心谋目往神授,其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这段话写出了多数读书人的心声,不仅是喝茶,林语堂认为茶和烟、酒都属于一个文化氛围的,它们有3个共同点:一是有助于人类社交;二是都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随时吸饮,在吸饮同时聊天谈心;三是都是可凭嗅觉来享受的东西。对于文化的影响都很大。而茶更是至少在中国和英国已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将饮茶评为“制度”,形象地概括了中英社交生活中茶事盛行的特点。
  针对社交之用,林语堂还做过进一步的阐述: “烟酒茶的适当享受,只能在空闲、友谊和乐于招待之中发展出来。因为只有富于交友心,择友极慎,天然喜爱闲适生活的人士,方有圆满享受烟酒茶的机会。如将乐于招待心除去,这三种东西便变得毫无意义。享受这三件东西,也如享受雪月花草一般,须有适当的同伴。”而除了他自己,他的妻儿也经常参加朋友的各式节日茶会,有次他闲来无事带着小女儿去买鸟儿,就因为“那正是中秋节的那天,全家人都去赴茶会了。只剩下我和我的小女儿在家里”。 而在一些生活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茶的热爱。林语堂曾在文章中埋怨他家仆人阿芳做事不靠谱时颇为无奈地提到“现在我的茶碗没有一副全的了”。应该不少茶人都有和林语堂相似的经历,茶桌上心爱的茶器被请的钟点工碰碎,急得眼睛直冒火,最后只能憋出一句话: “以后茶桌这块你别碰了,我自己收拾。”
  民国大师的“茶味”幽默
  作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好用很浅近幽默的比喻来解说茶道,比如说到饮茶的氛围时,他说: “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
  在强调“真正鉴赏家常以亲自烹茶为一种殊乐”时,他说,中国的烹茶饮茶方法不像日本那么过分严肃和讲规则,而仍属一种富有乐趣而又高尚重要的事情。实在说起来,烹茶之乐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
  他在调侃“虚假的旅行”时也打过茶的比方, “我曾在杭州名泉和名茶的产地虎跑,看见过旅行者将自己持杯饮茶时的姿势摄入照片。拿一张在虎跑品茶的照片给朋友看,当然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所怕的就是他将重视照片,而忘却了茶味。”
  另外,他还曾经用茶形容过三河县大妈的幽默: “三河县老妈的笑话唯一的趣味,是他的一点腥气,异常脍炙猫口,其实一点的文学趣味都够不上。说他是加牛奶加白糖的西湖龙井、雨前、香片,我还要说‘彼乌足以当此!一’ 林语堂写过不少对茶叶的论述,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体验和经历,但他擅于用中西结合、更科学生动的手法赋予更新的解读,比如说在写茶的享受技术时,他写道, “好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在民国对茶叶回甘的解读都已如此先进,当时看到的茶人是否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呢?
  还有个趣事是他曾引用了古人在烹茶时后对火候的描述和操作后,还强调这种茶如福建人所饮的“铁观音”,认为这些烹茶之法是他家乡一种泡茶方法的实际素描,中国的北方人不懂此法。不管当时的北方人懂不懂,现在的北方人应该表示不服吧,如今福建的好茶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了,如何烹茶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想真正品得“茶味”还是要靠自己多喝、多体会,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他特别引用了特昆雪所说的话, “茶永远是聪慧的人们的饮料”,但中国人则更进一步,而以它为风雅隐士的珍品。
其他文献
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日头开始一天天收拾起毒焰,清爽的凉风在周身围绕,人们亦在希冀着收获。对于爱茶之人来说,饮茶之乐莫过于应时而饮,而当下可供选择的茶品似乎有些“尴尬”一苯茶已过,秋茶未至,徒有苦涩的夏暑茶。欲饮之,怕是只能应其时。而不能得其质了。不过。嗜茶的“贪婪”与执著还是占了上风。寻寻觅觅,愣是从一群茶友的私藏里搜到了这款汉中仙毫明前茶。尽管春已去,此季品春茶显得“过时”,但依稀还能从茶香中触
期刊
据《沔阳州志》载:“东冈,在县东七十里,夹松石、华严二湖之间。陆羽尚居于此”。又乾隆《天门县赫》曰:“东冈岭,陆子之所居也,位于松石湖畔”,“东乡有村日乾镇(注:即现在的天门市乾驿镇)……北行二里许有湖,周四十里水澄如镜,日影中子鱼螺蛤毕见。湖岸阜起似土山,西北尤隆耸,榆柳绿中桃花作姿掩蔽茆屋,真作图画观也!”(图1)  唐·天宝十一至十四年(公元752年~公元755年),陆羽曾结庐于此。欲知这段
期刊
“非遗”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魂脉,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灵魂。因此,温家宝总理将“非遗”称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非遗”项目的代表,制茶技艺是华夏先民在漫长悠远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国饮香飘千年、香闻世界的根基。  2006年6月2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同德化瓷烧制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89项传统手工技艺共同“金榜题名”于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
期刊
时间来到2009年10月20日,距离台湾茶人曾至贤先生手中的这支千两茶出厂时间,已达56个寒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益阳日报新闻部主任庐跃及中央电视台的协助下,曾先生抵达了安化的一个小村落,来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82岁的李华堂老先生面前,他就是当初制作这支千两茶的签名师傅。  曾先生献上了一壶当初由这位前辈亲手制作的千两茶汤,相隔半世纪多后,老人家端着茶汤的手都在颤抖
期刊
可以说,九峰茗茶的当家人叶济德是金线莲茶创制人,是他实现了让“药王”金线莲从餐桌到茶桌上的角色转变,用工艺嫁接的方式让茶叶大家族诞生了一位新成员。从金线莲到金线莲茶,一种既保健休闲又具备感官享受的品饮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喝茶人。引发人们对更广义更健康的茶饮概念的思考。  于是,让我们走近金线莲茶,走近金线莲茶创制人。走近“金线”牵起来的点点滴滴的缘。    金线莲走上大众茶桌    2010
期刊
“世博茶中国行”圆梦在北京    2010年9月26日。在锣鼓喧天中。华祥苑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北京马连道隆重举办了“世博茶中国行”的闭幕仪式。现场歌舞升平。茶芬清香飘逸,由北京国际茶城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钓鱼台黄金公司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经理、七彩云南领导、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导、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等重要领导组成的嘉宾团亲自莅临现场,对华祥苑“世博茶”正式入驻北京马连
期刊
铁观音秋茶开采全面开始,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安溪县掀起了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浪潮,数十万涉茶人员,在种植、栽培、加工、销售、包装、茶机、物流、农资供应等各个环节无不依照“标准”的范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责任。记者从八马茶业采购部了解到。在安溪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对安溪铁观音秋茶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茶叶品质普遍高于往年,按照标准工艺制作的茶多了,卫生安全状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家茶叶
期刊
鸦片战争后,中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民族深刻领悟到海上力量的重要作用。闽在海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福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福建籍的风云人物、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  名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对于情感、思想的表达,他们更艺术更深刻, 一支笔、 一盏茶,凝聚的快乐与哀愁,即便今天的我们回味起来一样能感同身
期刊
2010年8月,第一届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赛拉开帷幕。在这项历时2个月的活动里,本刊记者与主办方福州市农业局一起走访报名参赛的茉莉花茶茶企的基地和工厂,关注他们的参赛动态,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大赛的赛事情况。2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活动也到了最后时刻,本期我们就带您一起揭晓最后的谜底。    时光飞逝,之前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各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参观了茉莉花茶的手工制作过程,明白了茉莉
期刊
茶叶被国家列入食品种类,要求必须具有保质期。但是,由于目前大多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的级别、价钱、保质期也未必准确,因此“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话题。各种茶叶保质期各不相同,有的厂商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保质期之说”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  通过电话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