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ge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Meige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症状特点及眼表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眼科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的Meige综合征患者15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首发症状、首次诊断治疗情况及效果。所有患者均以右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随干眼症状分组后,分析术前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Ⅱ)、泪河高度、角膜染色及角膜知觉检查结果。

结果

共纳入159例,男性49例(30.82%,49/159),女性110例(69.18%,110/159)。年龄(57.43±9.32)岁。首发症状为眼干、眼涩、异物感者75例(47.17%,75/159),畏光、眨眼频繁、睁眼困难者83例(52.20%,83/159)。入院前行干眼治疗者共117例(73.58%,117/159),其中,经干眼治疗缓解者8例(6.84%,8/117),未缓解者109例(93.16%,109/117)。159例患者右眼的BUT:4(3,6)s,SchirmerⅡ:6(4,9)mm/5 min;泪河高度:0.15(0.11,0.21)mm;角膜知觉:60(60,60)mm。其中角膜知觉检查结果130例(81.76%)为60 mm,22例(13.84%)为55 mm,7例(4.40%)为50 mm。角膜染色:阳性占2.52%(4/159),阴性占97.48%(155/159)。患者的BUT、SchirmerⅡ、泪河高度、角膜知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其他文献
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为晶状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大量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受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调控,Nrf2氧化防御系统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的主要防御系统之一。Nrf2信号通路的活性受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调控,Keap1介导Nrf2蛋白降解使其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依赖Keap1的调控方式。不少研究提示Nrf2信号通路还受其他方式调控——非依赖Keap1的调控方式,例如Nrf2的磷酸化、乙酰化等蛋白修饰(PKC、PI3K/Akt、JNK和P300/CB
老龄化常伴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及大脑功能和结构的衰退。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不仅可改善视觉功能,而且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白内障手术能增强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蓝光的有效传输,增加体内褪黑素分泌,从而调节生物节律,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褪黑素能激活其相关通路,如Reelin、Notch等,影响β淀粉样蛋白酶的聚集和沉积,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临床研究证实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能部分逆转大脑功能和结构的衰退,但其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根据眼和大脑的相互关系,针对白
新生血管是多种眼底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抗VEGF药物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的一线用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存在药物半衰期短、需要长期给药才能维持有效浓度等缺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风险,降低了依从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眼内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逐渐释放药物的原理,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抗VEGF药
尽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后囊膜混浊(PCO)仍然是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功能再次下降的常见远期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PCO的发生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密切相关。在机制研究方面,近期研究集中于细胞因子,尤其是各类生长因子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EGF是纤维化、炎症、神经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细胞因子;近年来发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发生改变。为了提高对术后屈光情况预测的准确性,Holladay提出在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中引入"IOL有效位置"(ELP)这一概念。计算ELP时纳入的参数及算法差异使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存在差异。随着采用多个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技术应用,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IOL屈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2021年1至12月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197例(197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双瓣缝合组(99例)和单瓣缝合组(98例),分别进行泪囊瓣与鼻黏膜瓣的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记录并比较术前Munk分值,术中吻合口直径,术后Munk分值、泪道冲洗结果、功能性内镜染色试验(FEDT)结果、吻合口直径、吻合口上皮化程度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单瓣缝合组(Z=-7.85)及双瓣缝合组
目的观察巩膜外环扎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例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住院行巩膜外环扎术治疗者RRD32例(32只眼)。所有患者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测量术前、术后24h及3~5个月的眼前节解剖学参数,同时测量眼的屈光状态以SE表示、视力(BCVA)及眼轴长度。结果手术后24h:等效球镜度(-6.38±2.81)D较术前(-4.29±2.27)D负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定量分析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AACG患者30例(30只眼)。随访1个月,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最小厚度及黄斑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d,1周及1个月:黄斑区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依次为(64.08±6.27)%、(52.
目的比较两种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玻璃体内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西京医院眼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人工晶状体脱位至玻璃体内74例(77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根据人工晶状体脱位至玻璃体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手术,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26只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B组(51只眼)经睫状体平坦部行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眼部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logMAR)(A组0.30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无菌空气填充术治疗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无菌空气填充术的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眼RRD29例(29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1周、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周所有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术后1周、1、3及6个月BCVA依次为0.91±0.20、0.83±0.17、0.7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