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资源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探索r——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为例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vea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精品课程“设计与制造II”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升级、教学目标优化及教学思想革新的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降低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对时间与空间的依赖,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沉浸式、可视化、工程化及交互性功能,促使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看”向“主动做”转换.通过对500名三年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报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虚拟仿真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实用性、合理性、先进性及时代性的教学特点.
其他文献
以核心素养驱动的教育改革时代,差异化教学理念实践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于受年龄分层带来的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班级授课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差异化教学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山东省济南第十四中学以“创造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实行能力分层,进行了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以教研共同体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制度,搭建了指向自主选择、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实行了“行政班+教学班”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了基于多元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为差异化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操作
知识教学是以知识的生成和获得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可分为支配型、对话型和具身型三种形态,它们各有优劣.关怀教学是基于关怀伦理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文关怀能力以及追求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活动,意蕴丰富.关怀教学和知识教学存在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关怀教学容纳正当的知识教学;关怀教学是对知识教学的擢升;关怀教学和知识教学共生共进;关怀教学可以防止知识教学异化.对教师而言,只有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教学才能优质而高效.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以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功能型党支部为着力点,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形式、把握学生社团的政治方向,强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成效,在功能型党支部建设方面,初步积累了分好“三个层级”、理好“三个关系”、建好“三个台阶”的有益经验.建好社团功能型党支部要巩固和加强政治性,确保功能型党支部在社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建育人功能,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结合社团特色把支部工作与社团发展有机融合;推动功能型党支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德育的核心要务.然而,当下“功利之教”的德育实践依然存在,表现为德育目标“工具理性化”、德育内容过于“社会化”、德育方式“知识授受化”等方面.“功利之教”的研究生德育,与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及西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桎梏密切相关.从“功利之教”转向“德性之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内在必需,这需要从重塑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构筑整全德育内容体系、构建探究引导式德育模式等方面入手.
建构主义视阈下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是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前结构经验有效建立、后情境问题合理创设和主客体知识科学关联.传统课堂的知识信息传递高效,但高阶能力建构不畅,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翻转课堂体现了知识的建构生成性,有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但教学体系与建构逻辑匹配还不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效率不高.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对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才的高效培养,提出“知识—能力—价值”共生融合的课堂教学范式,通过建立“建构型知识群”教学体系、实施“三步式台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引入创新方法论、课堂呈现突出社会化情境,成体系
实践性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维度.构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多阶段一体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多层次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创设校内实验、网络平台、校外基地多维度协同共育的实践平台,是以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创新性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关照的培养方案,实施融合式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推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方式改革.
文本解读活动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恰当得宜的文本解读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解释学关注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与语文教科书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关联性与适切性.但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活动出现了同质化、多元泛化和偏离异化等现实偏差.基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文本解读应坚持主客统一性、解读目标的多元有界性、解读过程的有序变通性、解读结果的计划生成性原则,应该践行尊重“前见”、掌握适度的时间距离、在对话中理解生成、促成视域的融合这四个实践策略,以纠正文本解读的偏差,改进语文教育教学.
新世纪,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识深入人心,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也受到了更高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转变了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理念,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这两个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深化了“以学生为本”和“课程即发展资源”的实践课程理念,确定了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终身学习的实践课程目标,并提出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选择性,扎实基本技能、注重师德养成的实践课程设置要求,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共生理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三者之间是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不同方面.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则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为一体化教学的纽带,而创新则是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和驱动力,将三者统一起来并融于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实现高校地理科学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体化教学,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高水平的地理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实施离不开知识.知识学习的方式与过程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形成.“用中学”是基于生活情境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习作知识走向习作素养的教学实施路径为:明晰习作素养体系,找准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真实写作情境,诱发知识学习内驱;分析把握习作学情,创新精准习作知识;寻求“项目问题”解决,唤醒深度言语学习;催生知识“聚合反应”,走向综合表达实践;基于语境“对标寻差”,进行言语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