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AndSee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才能最终完成我们所要培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应具备意识的任务。
  一、唤醒对话意识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重讲,学生重记,往往把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慷慨淋漓,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体悟、认识甚或是教参上的条条框框硬塞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即忽略了学习主体的认识过程和知识情感内化的过程,剥夺了阅读主体驾驭文本的主观意识;同时,班级群体阅读的活动形式又极易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造成了阅读主体自主意识的逃逸和流失。阅读活动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达到创造性的阅读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打通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个通道,实现真正的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提升;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话中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个性化的自主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助者,而非支配者、灌输者,教师应是学生的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和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阅读课堂带来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从而催生学生的自主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切磋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老师走近学生,学生走近老师,师生之间和谐沟通,实现心灵共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顺利萌发并健康成长,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高涨,个性之花绽放,课堂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动人情景。
  二、栽培问题意识是推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主体性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人的思维中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必备的心理和思维品性。因此,问题意识确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枢纽,可以说,它是拓展阅读课堂广度和深度的推进器。
  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提问得太少了。长期的“师问生答”式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乐于回答,不愿质疑,打破这种惯性,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时不我待的大事。要向学生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并加以具体指导,长期督促,养成质疑的习惯。尤其在阅读课堂中,要把提问的机会有意识的留给学生,并及时地向学生点明语文学科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等方面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使学生从“不问”到“敢问”,从“敢问”到“乐问”,从“乐问”到“善问”,在学生的个性品质中深深的植下勤于质疑,不息求索的良性因子。阅读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的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的热闹。有同学提出这里的宴会既可以理解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对意中人的想像之语,突出诗人此刻凄清寂寞。对诗的主题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事件与场景的描述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富有想像张力,只要解读合乎情理学生们就进入到浪漫的氛围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得到了复活。从本质的意义上讲,个性化阅读课堂,是教师栽培学生问题意识使之健康成长的园地。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大学毕业留校后,我已担任了几届班主任,似乎很熟悉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可去年年初领导交给我两个SQA 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的班级,使我认识到要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可谓是煞费苦心,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和初具规模,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如何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变得更有效,避免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几点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国家教育事
学习动机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教师因素不可回避。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方式及对学生的评价对高中生历史学习动机影响较大。期盼此文给高中历史教与学带来实际
期刊
期刊
我们在上一期栏目中已经讨论了效应度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接下来我们讨论几种广泛使用的方法来计算连续性结果测量值的效应度(以后将讨论二分结果测量值的效应度).
为了规范小学生用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把每节语文课的前10分钟设置为“课前练功台”, 作为魅力语言的灵动前奏,用于给学生开展语言交际活动,通过“信手拈来”功、“唇枪舌剑”功的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信手拈来”功——在聚沙成塔中苦练基本功  “信手拈来”功,是以训练“听、说、读、写”为抓手,从信手拈来的素材中为学生创设了平台,让学
目的分析上海2002—2006年发病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2—2006年胰腺癌登记和生存随访报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和EdererⅡ法计算胰腺癌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