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李诚儒,有什么资格狂?就有。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诚儒和郭敬明已经“吵”了两年了:“演技派”与“流量派”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但李诚儒始终没有妥协。
   在《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将一张S卡发给了一位毫无经验,现场表现亦不佳的男团成员。
  场外的李诚儒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知道导演的选择取向是什么。演员是该演得好呢,还是要努力讨导演喜欢呢?”
   郭敬明立即奉上了冠冕堂皇的鸡汤警句:“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还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01
   其实这已经不是李诚儒第一次与郭敬明交锋了,在《演员请就位》第一季的终极盛典里,李诚儒就重现了《大腕》里的经典台词,“刀刀见肉”的内容对郭敬明充满了揶揄:合作过的导演,不是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斯皮尔伯格,你要是只和郭敬明合作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你说,这样的演员得多少钱?
   要我说怎么也得一百万吧。
   一百万?一千万起!
   我们成功投资人的口号就是:不求戏好,但求流量!
   两种背道而驰的意见对抗,无疑是社会上两种价值取向的较量。
   有媒体评价:郭敬明,才是这档综艺节目真正的“财富密码”。
  尽管李诚儒最后以紧闭双眼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但毕竟没有违心而行。冯小刚演的老炮儿说过:“我能玩得起,也能收得住,我可以专一到让你惊讶,也可以花心到让你害怕,我喝过最烈的酒,也放弃过最爱的人 ,我可以像个疯子一样的玩,也可以像个爷们一样工作 ,更可以在家里做贤夫良父。”
   李诚儒虽然近年来“混迹”于影视圈,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炮儿”。耿直、仗义、潇洒、较真儿,但始终守着自己的“道”。李诚儒是老北京人,家境寒微,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扛枕木,砸路钉,卖包子,将11个孩子养大成人。在李诚儒的记忆里,他一直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从没吃过一顿饱饭。
   “北京城没有哪一样野菜是我没吃过的”,为了果腹,他甚至吃过驴剩下的豆饼。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有两个孩子被饿死。他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在相继失去两个孩子时那种悲恸欲绝的眼神。为了帮助家里,1970年,年仅16岁的他去了一家服装厂,成为一名缝纫工,每月工资16块钱。
   因为家和北京人艺离得近,所以闲暇时他就去看话剧,遂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2年,李诚儒看了老戏骨董行佶的一出话剧,便欲罢不能:“那种声音,那种好听,一定要跟这个人学!”痴迷至极的李诚儒,有一天跑到北京人艺的门口,看到演出结束正要出门的董行佶,激动地上前拦住他,“董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艺术,想跟您学!”经过重重考验,董行佶才收下李诚儒。他也果然没给师父丢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凌晨六点半到八点半,李诚儒会准时站在故宫城墙根下练台词。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他用十年的时间练就出了无比扎实的功底。
   1980年,已经26岁的李诚儒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后,李诚儒“野心勃勃”,想进中央电视台大施拳脚。那时电视剧《西游记》正在紧张筹备中,李诚儒很渴望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但导演杨洁认为他不是剧团出身,使得李诚儒的演员梦“折戟沉沙”。不过鉴于李诚儒脑子活泛,又能说会道,杨洁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跑腿打杂的剧务工作。演员当不成,但能留在剧组,也是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梦想。于是,他欣然接受。
   他在剧组一干就是五年,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他一手搞定的:人参果树需要的大树根,是他从成灌高速修路的现场雇车拉回的;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是他千里迢迢去内蒙买的;拍戏时剧组遇到山路塌方,一筹莫展时,是他一个人走了十四公里夜路,把挑夫带过来的……杨导对李诚儒的踏实能干非常欣赏:“拍《西游记》缺了李诚儒就如同我缺了手啊!我发现他是个人才!”
   在这期间,他不仅要到全国各地选景,还负责整个剧组的吃喝拉撒,同时,他也没忘记“偷师学艺”。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日益提高了他左右逢源、善于协调的处世能力。
  再加之天生一副热心肠,广结善缘,也为他日后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打下了重要的根基。
  《西游记》拍完后,剧组解散,他意识到,以他的资历还是无法被重用去演戏。于是,他在当年下海经商的潮流裹挟下,当了一名商人,这也成为了他的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一方面能维持生存,一方面,他希望将来挣到大钱后“带资进组”。
   02
   李诚儒当时掏出了全部的身家,开始倒卖水果,先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卖给一些需要节日慰问礼品的企业和公司,以此获利。卖完水果,通过卖鱼,他又赚了一笔。有了“第一桶金”后,他准备做服装生意,毕竟他有过在服装厂工作的经验。从南方进面料,委托原来的工厂加工,然后将成衣拿到北京的商场里去卖。财富广积,身家日厚。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诚儒就在北京寸土寸金的西单,开了一家“特别特”商场,有将近1000平米的面积,堪称“全国之最”。因为商场采用的是开放式货架,“特别特”也因此成为北京第一家自选式服装店。作为中国服装店的“首开先河”者,他眼光超前,紧跟潮流。
   那时,他经常去大街和商场里溜达,以及时发现流行趋势,捕捉到商機后,回来马上加工生产。因为当时市面上流行的都是宽松版的欧式风衣,无法修身,李诚儒就根据中国人的身材,进了10万件日式风衣。结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日式风衣全部售罄。他的服装店最火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就高达五六十万。九十年代,李诚儒就开上了奔驰560,一条领带一万多,在北京人均月工资50块钱的时期,他账户上的存款高达1300万美金。当时有个“北京四李”的说法,说的是北京四个有钱人都姓李,李诚儒就是其中的一个。随后,他又在酒店、桑拿、古董等行业全面开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未完成情结”。“未完成情结”,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一直固置在人们心中,难以释怀。当他在商场上呼风唤雨,赚得盆满钵满时,又重新想到了演戏。于是他边做生意,边演戏。    李诚儒先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饰演一个骗子,后来又在《过把瘾》中演钱康,饰演的都是暴富的大款。这对于他来说,因為是本色出演,所以驾轻就熟。在剧中,他有段经典台词:“我图她什么?图她敢跟我急,敢像训三孙子似的训我,说翻脸就翻脸,我还得上赶着哄她,嘿,来劲,过瘾!”一个活脱脱的乍富后精神空虚的大款形象,看后令人忍俊不禁。
   中国老话讲“否极泰来”,但也有一个反律:“盛极而衰”。当年北京富豪圈流行“炒外汇”,骨子里自有冒险精神的李诚儒也欲欲跃试。最初入局,他还是蛮谨慎的,只拿出一部分钱投资,但几个小时就能挣几万块美金的高回报,让他感觉来快钱太容易了,于是加大了投资的力度。
   03
  后来,他将自己1300万美金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但因为1993年的美日贸易战,最后,导致李诚儒血本无归。那年,李诚儒39岁。
   这种断崖式的落差对李诚儒的打击当然巨大,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毁灭性质的,但因为他的“乐天派”性格,除了头发掉光外,他仍保留了当初的一口傲气。1995年,他重新回到影视圈拍戏。为了养家糊口,他不介意重新来过。原来演戏是玩票性质,但破产后,他将演戏当做了“救命稻草”。他依靠以前的人脉关系,四处物色机会。
   1995年,他在赵宝刚执导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里,出演了吴永民。几年后,他找到导演徐庆东,共同策划了《重案六组》。在电视剧里,李诚儒饰演亦正亦邪的曾克强。这个人称“大曾”的警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形象,有时会飙脏话,但正直能干,讲义气,又风趣幽默,他通过真实的演绎,把一个很容易演得非常“扁平”的角色演活了!
   作为这部剧的策划,第一份剧本范本就是李诚儒写的。能拍戏,也能写戏。多年爱读书的习惯让他的表演不浮,不躁,不假,不空。演员何冰就曾借用过相声界的一个说法:“演戏讲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其实,任何一个行业,拼到最后,都是在拼文化。因此,有人说没有李诚儒,就没有当年创造收视神话的《重案六组》。在其他的影视剧里,他很少当主角,虽然大多数是配角,但他都用心去演。
   2001年,冯小刚于找到李诚儒,邀请他出演《大腕》里的一个精神病,虽然是一个配角,却大放异彩。其中有一段台词,堪称经典:“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1分26秒,340多个字的台词,他一条就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你这20分钟要把各方面的问题全准备好,千万别中间再出什么差错。什么摄影对焦虚了,灯光不合适,群演不配合了,千万别有。您就万无一失地让我一条过,如果一条没过,第二条第三条就永远过不了。”他要的就是那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感觉,如果一次次NG,那种精气神就会被消磨掉。表演结束后三个小时,他的手仍在不断颤抖。因为他把整个灵魂都仿佛夯进去了,入戏甚深的结果,就是出戏也难。李诚儒曾说:“人家请你来演戏,是给你饭吃!”
   他不想成为那个“蹭饭吃”的人,因此,对自己有着一股格外的狠劲。“如果我李诚儒在现场,哪天下不来台词了,我一定不在现场装孙子,我回家抱孙子。”他友情出演过《黑洞》里的律师,五场戏,里面有大段的辩护词,也展示了他强大的台词功底。演完《大腕》后,李诚儒戏约不断,之后,他又开始尝试做导演、制片人。享受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无限风光,也有过从云端跌下谷底的落魄潦倒,但他骨子里,始终是那种“老派人”。
   这种老派,并非指的是迂腐古板,不知变通,当年商海弄潮,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三教九流没接触过,但他无论做人,还是演戏,都能本着一个“真实”和“真诚”的原则。
  他曾和郑少秋合作过《清明上河图》。郑少秋普通话说得不好,对戏时为了跟上对方的节奏,就念“1234”。
   李诚儒气得当场拂袖而去:“怎么演戏呀?我都不知道对方台词是什么”。在访谈里他表示,强烈反对演员在演哭戏时,现场用眼药水的行为。要靠眼药水去制造悲伤的情绪,要靠现场的助理帮忙提词,他无法接受这样对演戏的“大不敬”。他曾在导演《龙须沟》时,要求演员不能化妆,几天不刷牙,要有真实的牙渍,走路必须含胸弓背。
   所求无非是一个“真”字!
   多年前,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觉得敢于说,肯于说的人是好人,我现在特别希望有人劈头盖脸地爆踹我一顿。他因为有时太直接,得罪了一些人,但很多朋友了解他的直率,知道他的古道热肠,从不屑做那种虚假和奸佞之事。曾经,生活的沉重赋予了他坚强,商场里的经验让他学会了精明,戏台子上教会了他“游戏”人生。这三者叠加,形成了他的基本风格,从骨子里反映出来的东西,便成了“不买账”、“混不吝”、“爱叫板”,他也因此成为京城有名的“顽主”。虽然吃过苦,受过难,遭过白眼,被现实重重地打过“耳光” ,但他始终较真。
   这让他的真实在一个假话、大话流行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显得很“刺眼”,很不合时宜。有人说,把看不惯的看惯,就是成熟的标志。
  从世俗的意义上看,他始终没有真正地“成熟”起来。他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揭穿了成人世界的谎言和荒谬,在现实中,犹如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说真话,都要成为值得赞美的品质,那么,他的言行恰恰彰显着一种反讽的存在。
   但一个时代一定有所敬畏,才能让真话有人信,规则有人遵,底线有人守。“遵守规则就叫老实,不遵守规则就叫变通,那还要规则做什么呢?”他希望在一个公开竞技的舞台上,求得一个公平公正,毕竟,一个“唯流量马首是瞻”,“唯利益马首是瞻”的社会,是不会给那些勤勤恳恳搞专业的人,给那些实实在在做事的人以前途和希望的。在《演员请就位》第二期之后,有人在微博上感慨:“盗亦有道,今天是盗亦有道道,不再寻道,都去寻道道。”
  在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扮演的六爷说:你有你的规矩,我有我的规矩。在我们这个认知、原则、底线一次次被挑战和洞穿的社会语境下,李诚儒只想告诉人们一件事:这是规矩!
  哪怕最后,他没有赢。
  (摘自凤凰读书)
其他文献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能站在班级读书会的讲台上和大家分享阅读心得,我非常荣幸。我想和大家谈谈管仲,我发言的题目是“砥砺才干,铸就辉煌”。   管仲得到鲍叔推荐担任国相,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磨炼意志,才能出众。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他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他素有大志,心系国家。能直面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已的容颜,我想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美吧。可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大眼睛,一样的高鼻梁,又怎能分出你我他来。真正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是那些真正骨子里美的人,为国家为社会有奉献的人。  现在,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小鲜肉和流量小花泛滥,他们与老戏骨相比有着年青的身体,阳光的外型。正是大家對这些“小”的喜爱,使他们有了不菲的身价,甚至成为了很多少男少女心中的“英雄”,一时间他
【原题一再现】   当代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风险与挑战与之相随,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疫情期间,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是危中有机的现实写照。   老字号餐厅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打通线上线下;农业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网上贷款等春耕备耕新方式……虽然
饥饿的胃不允许它的主人忘记它。   ——荷马  01   1683年9月12日,华灯初上,国王杨·索别斯基(Jan Sobieski)端坐于枣红战马之上,提着缰绳,缓缓行进维也纳城里。全副盔甲渲染着王的威严,在夹道的欢呼声中,他略显疲惫的脸庞忍不住有了笑意。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这座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被奥斯曼帝国兵强马壮的十几万大军围困了近两个月。帝国皇帝早已携宫廷眷属和达官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房顶是最具独特的构造之一,因为房顶是建筑物最高的地方,最能帮助人实现与天对话的想法。在古代建筑师不只是选择一个平坦的地基,特别是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它们往往需要择一处风水极佳的地方。比如“紫禁城”象征天中的紫微星,而且多为坐北朝南建造,故宫等皇家宫阙均为仿造“天宫”设计而成。古时候的建筑是风水学的集大成者。近些年来由于网络传播的发展,大家常常能看到“超级月亮”“血月”“日偏食”等
近日,北大学子王心仪的文章《感谢贫穷》走红网络,不少人被打动。该事件的眼熟程度与苦情性,几可与网络流传十几年的清华教授伪造“苦难史”想媲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的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困乏其身”的对象未必都堪大任。由此可见,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与其颂扬苦难,不如自援自救。  鸡汤诛心,入口慎。有一种宗教叫“受苦——忍受——成功”,简单的逻辑链条征服了近四成在贫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在凡人世界里做着神仙梦想,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趣味和宿命。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终于大结局了。   这部改编自唐七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于未播之前就深陷抄袭争议,在微博和豆瓣网上遭遇了网友的大量抵制。以豆瓣网为例,在五星10分制的评分体系下,《三生三世》得到的几乎是刷屏式的一星评分和“抄袭不看”的评语,使得这部电视剧在开播之初的分数仅为5.1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无论在鄉村还是城市,无论在小学还是大学,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教师们都要传授新知、隔绝蒙昧,为万千孩子开启文明的大门,激发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创新的激情。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职业的本质就是创新,教育本质的要求就是在教学中敢于创新。  教师要有创新的冲动。如果老师能时刻保持一种激情,从幼儿园孩子搭积木、画画开始,就引导他们做得跟别人不一样,甚至可以让
德国是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说到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于核反应堆中最好的核心泵是在德国一个小镇上产生的。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一定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吧。  在去德国考察前,我们在描绘着、揣摩着这个国度。到达港口城市汉堡之时,我们习惯先去餐馆,驻地同事免不了要为我们接风洗尘。走进餐馆,我们一行穿过桌多人少的中餐馆大厅,心里犯疑惑:这样冷清的场面,饭店能开下去吗?
张晓风在看过浪淘沙滩后说过:曾经以为,浪是水的一种偶然,是水偶然搅起的激情,到了这里才知道水是浪的偶然,是浪花偶然憩息时的宁静。现在,我也在想,网络流行语是偶然的激情还是必然的宁静?  我想,作为当代人,总不免接触网络,而网络用语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鲜活的感染力和国人视之为风尚。这两方面使网络流行语的“浪花”大有盖过“静水”之势。  先说这鲜活的感染力。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有一个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