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寓心育于数学教学中。
2.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1)能否寓心育于数学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数学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而数学课程本身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教学有许多契合点。
(2)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要寓心育于学科教学中。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在现在的状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寓心育于学科教学中。
(3)教师逐步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心育能力逐步提高,这为寓心育于数学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策略
1.寓心育于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中
在教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从课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2.寓心育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寓心育于教学过程中
(1)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
(2)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寓心育于课堂心理环境中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师生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学会巧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
5.寓心育于教学组织和评价过程中
(1)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提供机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6.寓心育于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
(1)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课后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合理布置,同时还考虑到其他学科。作业内容应以实践性为主,少留或不留重复性的作业,避免使学生因过重的作业量而产生心理负担。
7.寓心育于作业批改中
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 ,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寓心育于数学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1.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寓心育于数学教学中。
2.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1)能否寓心育于数学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数学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而数学课程本身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教学有许多契合点。
(2)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要寓心育于学科教学中。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在现在的状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寓心育于学科教学中。
(3)教师逐步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心育能力逐步提高,这为寓心育于数学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寓心育于数学教学的策略
1.寓心育于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中
在教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从课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2.寓心育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寓心育于教学过程中
(1)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
(2)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寓心育于课堂心理环境中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师生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学会巧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
5.寓心育于教学组织和评价过程中
(1)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提供机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6.寓心育于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
(1)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课后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合理布置,同时还考虑到其他学科。作业内容应以实践性为主,少留或不留重复性的作业,避免使学生因过重的作业量而产生心理负担。
7.寓心育于作业批改中
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 ,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寓心育于数学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