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前预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先前的一种成功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东西。”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就无需在这些相关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关于新课标的教学探讨,人们似乎更侧重于课堂内的组织调控,忽略甚至回避有关学生课外时间利用的话题。其实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由教师的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固然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调动得以体现,而课前预习也正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贯彻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
  当然,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预习环节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朱自清的《春》第一课时为例,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为: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词语;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3、体会作者对春的思想感情。课堂上一般在具体讲解课文前的几分钟内完成预习检测。而新课标下的预习准备则要宽泛的多,至少还要增加诸如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了解春的季候特点,与本地或心目中春的比较等等,在内容检测上基本是贯穿整个课堂。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度。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许多学生忽视课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的现状,应先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切入这一模式。
  首先,晓之以利。从教学开始的第一天,就要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课前预习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重视起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来说,课前预习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提前掌握部分知识点,熟悉课文内容,降低课堂学习强度。传统教学侧重字、词、句的解析,现在则侧重于句段、篇章的把握,这样一来,字词的教学可能一带而过,文章的感悟没有几次阅读也无从谈起。二是能够发现文中疑问难解的地方,从而听课时能有所侧重。学贵存疑,孔子也说过“不愤不启”,带着疑问听课效果更好,这些疑问将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课文中的难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把课前预习当成搞好学习的必需,否则,课前预习就很可能会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其次,授之以法。当学生对课前预习认真对待时,要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预习,由进入新课的预习到进入新单元的预习,由每一课的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到作者思想的领会、有关句子意思的理解,再到相关资料的搜集等等,这是预习的层面;对于不同的预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或翻查工具书,或通过检索因特网,或看阅读重点、预习提示、文下注释等获得解答,这是预习的途径;还有如何查字典、词典,如何查找图书资料,如何进行多媒体检索等,这是具体的技法。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教材自身的助读系统都是很丰富的,也是切合实用的。当初顾黄初教授曾对苏教版教材作形象的比喻说:有“单元教材支配表”为学生树“路标”,有“预习提示”“读中提示”为学生送“拐杖”,有“阅读方法和习惯”的知识短文向学生交“钥匙”,还编制了“单元自测题”给学生递“尺子”,这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助读系统。我们在重视课外材料吸纳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课本信息的获取。
  再次,导之成习。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成为自然的素养。”学生掌握了方法,不代表就养成了习惯,从此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在初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指导,乃至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操作方法,更要严格要求,热情鼓励,课后也要经常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课前预习变成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除此以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两点:一要时时予以预习引导,提前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需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预习有方向,上课有准备,避免了学生课前准备漫无目的,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教学任务不能达成的尴尬;二要在教学中注意最好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按知识、能力、情感类别组合成相关的几个模块,鼓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只要经过认真预习的学生多能轻易地回答出相关问题,无一例外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能做到课前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也将会有很大的触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全班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充分预习准备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达成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单位:江苏灌云县小伊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英语已经成为当前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语言.小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口语教学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
期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体何谓媒体公信力?它就是媒体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受众和社会中形成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然而,随着媒体的商业化运作程度越来越深入,媒体的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健康实施语文新课程,必须有赖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环境。所谓“语文学习生态环境”,就是指有助于或影响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发生了7级地震;7月22日,甘肃定西市又发生了6.6级地震,两次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关灾情、救援物资、灾后重建等的
在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上,进行相关词汇的展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相关词汇的展示,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这些词汇的音、形、意,并能在大脑当中形成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但是,对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进行过程之中,词汇作为教学之中的基础内容要重点强调并且进行教学深化,所以可以引进构词法来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们对于单词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本文将以
期刊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旋律。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乐于创新的兴趣    1、营造氛围。在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
什么是人文?人文即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亦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标准与内涵。一切偏离人文的都是错误的,一切反人文的都是邪恶的。人文精神是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一切逆之者必然招致
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广泛应用后,有效地提高了电视台编辑节目、制作节目的效率。本文从网络化的目标着手,结合本单位使用的喜马拉雅系统,对非线性制作网络系
于我们而言,口语交际能力是基础的,也是必备的,作为一种综合能力,能够让我们达到交谈、演讲以及辩论等目的,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坏不是一蹴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