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时行”与“理一分殊”:陈亮之王道观及其本体论根据

来源 :中国哲学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亮不仅反对朱熹将历史截然划分为王道与霸道两个世界,而且主张从实然世界出发的“时行”与“随分点化”等王道实现策略.但据此便将其说轻易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尚欠妥当,毕竟陈亮之王道观不仅是以“至公”为其根本的价值追求,而且以“礼”作为王道实现的制度支撑与基本途径.陈亮之“道”与“至公”并非单纯的终极价值预设,而是以“理一分殊”为其本体层面上之理论根据.这也说明陈亮之说绝非应激之论,而是出于其一贯之逻辑与完整之体系.陈亮之“至公”来源于周敦颐与程颐,而“理一分殊”则分明取自他对张载《西铭》的独特诠释.可见,从概念与理论溯源来看,武断地将陈亮之学斥为反理学或者反道学也是不客观的.
其他文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借助于移动手机支付系统的发展和物流系统的完善,我国农村居民逐步培养起手机购物的消费习惯,电商APP需求显著增加.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网络消费发展阶段进行归纳和梳理,从产品服务特征、网络卖家特征以及交易平台特征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采纳手机APP进行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动电商APP在我国农村地区渗透率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改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为指导,矢志不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极大地发展了民主理论,丰富了民主标准,扩大了民主范围,拓宽了民主路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强调党迈步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和成就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直面政治资本对道德资本的傲慢,《孟子》首章设置并敞开的主题是义利之辨.它包括逻辑依次递进、含义逐渐展开的三个要点:一是坚守义以为上的原则,将道义当作最高原则;二是遵循先义后利的次序,将道义放在第一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三是追求义利双成的目的 ,不因道义而排斥利益,最终实现道义与利益的统一.《孟子》首章的义利之辨以道义论为特质、以原则政治为皈依、以理念利益为关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首章的“仁义”是守正创新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并与《孟子》末章的“道统”首尾呼应,“道统”的“道”
余姚黄氏是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黄宗炎的易学受其兄黄宗羲影响颇深,然而亦有青出于蓝之处,即在于对易学的阐释,以及一以贯之的六书释《易》方法的建构与创新.黄宗炎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字训诂的传统,也对明代易学和清代考据学、辨伪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老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自”类语词,主要指向道、天地、万物(人和自然物)等存在者.它们言说存在者的自存情状,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通过对具有统摄性的“自然”与“自化”的分析,可知老庄的基本主张是:道、天地、万物各有其“自然”,但人在“自化”过程中“欲作”,进入到非本真“自化”;人应“自然”或本真“自化”,拒绝非本真“自化”.具体而言:政治上,统治者应“自知”“自爱”“不自见”“不自贵”,民众应“自正”“自富”“自朴”,彼此独立,社会整体和谐;人生上,个体不应自以为是、侵害他人,而应养护精神,“自闻”“自得”,
《庄子》一书展现了两大精神境界,一是逍遥境界,一是全德境界.逍遥境界是体现道的理想境界,全德境界是展现德性的最高境界.全德境界是逍遥境界在人间世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德性思想.构成全德境界的要素有二:一是用心若镜,一是与物为春.用心若镜是把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中的事之变、命之行完全隔离开来,外在世界的风云变幻无法影响到灵府的宁静;同时,内在精神世界在接人待物时,始终保持着与物为春的和豫状态.由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交织而完成成和之修,最终进入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逍遥境界与全德境界既相通又各有其不同的
朱熹对《论语》“学文”之意的解读,有其明“圣人之言”、回归经典本义的追求.而在回应《论语》“学文”之他解及弟子提问的同时,朱熹也顺势发展出一套自己对“学文”或“文”本身的解释.关于“文”的界定和论说,在朱熹的学术思想体系中,与其经典系统的构建息息相关.朱子自身对“学文”的强调也充分体现其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然而,朱熹的“学文”论也存在着理学与经学之间的张力,为探讨与批判留下了广泛空间.
《蒙》卦二阳四阴,其四阴为蒙,二阳为蒙师之主.深究此二阳“蒙师”之理,却又自有一番“一阴一阳”之“蒙道”存焉:其中以九二为“治蒙”之师,乃《蒙》卦卦主,“蒙道”之阳也;上九乃“击蒙”之师,“蒙道”之阴也.据此,深入《蒙》卦来详尽剖析“蒙师”所蕴涵的“一阴一阳”之理,不仅有利于深刻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司教之尊”的教化本质,还有助于真正领悟《易·蒙》之“二阳蒙师”善驭“时中”以“平阴阳之权”的“蒙亨”之道.
邵雍用“一分为二”说对卦爻的来源给出了新的解释.与邵雍同时或稍晚的学者,以郑央与张行成为代表,对邵雍易学主要采取卦变说的理解.这种解读并不切合邵雍易学的宗旨,也无法安顿太极本体的位置.朱子从其理本的哲学观念出发,对“一分为二”说作了成卦式的解读,较为恰当地澄清了邵雍易学的宗旨,更加清楚地界定了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成卦与卦变的易学体系.自邵雍至朱子,成卦解读的确立标志着太极本体观与一元二体观在易学领域的形成.对邵雍成卦理论的继承在朱子自己的易学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