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的全盛时代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y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家庭关系中,“最麻辣”的当属婆媳关系,自古以来,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在西方,婆媳关系却相对简单得多,或是平等的朋友,或是来往不多的疏离,各过各的日子,两不相干。为何同是婆媳关系,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难断的家务事里,有很大部分都是由于婆媳关系引起的。在中国,婆媳关系是很多家庭都头疼的事情。每个婆婆当然都希望媳妇像女儿一样亲密,每个新嫁娘更是希望婆婆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和蔼可亲。可事实常常不遂人愿。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的话,用天敌来比喻似乎也不为过。现在的媳妇和我们的母亲、奶奶那时代被压制的封建礼教相比,已经算是媳妇的全盛时代了。但在中国家庭式的理念之下: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儿子是自己的,媳妇好像是外人,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抢走了。不是有那句话经常用来骂儿子吗: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子夹在母亲和媳妇之间受夹板气,哪方都说不得。
  
  西方社会的婆媳关系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孩子满18岁自立以后,很多都会搬出去住,谈恋爱结婚好像都是自己的事,也并不像我们,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自然也不会是婆媳住在一起,甚至一年见不上几次,或者离得远的,几年见不到,更谈不上有什么矛盾。产生这样大的差异,其中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主因。
  
  中国式婆媳关系
  
  “贤妻良母”是中国社会对媳妇的一个比较高的评价,贤妻的字面意义是“好妻子”,但其实际内容却往往是“好媳妇”。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一个贤妻的首要标准,是体贴丈夫,更要孝敬公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婆婆)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过门的第三天,要下厨房去一试烹调手艺,这是例行的,礼节的,可能是无足轻重的过场,但也可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这很可能是婆婆示威风、给新媳妇立规矩的第一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新媳妇在娘家练就了烹饪的好手艺,烧出来的饭菜也未必就适和婆婆的口味嗜好。若是婆婆蓄意要耍威风,横挑鼻子竖挑眼,拿捏驯顺,那媳妇以后的日子就很难过。
  
  当然,并不是所有婆婆都是恶婆婆,如果能碰上一位好脾气、好说话的婆婆,也可能活得比较轻松自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能不能摊上个好婆婆,完全要靠她的运气了。
  
  当然,现代的婆媳关系已然是天壤之别了,婆媳的地位是平等的。婆媳双方关系如果不好,大家可以分开来住,互相走动少些。但中国传统式的家庭体系关系,还是不能让婆媳成为陌路的,婆媳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媳妇想远离婆婆的干扰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媳妇的丈夫不可能弃父母而不顾,那是不孝,别说道德范畴行不通,就是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新时代的婆媳关系有了很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尊卑有别,就算有矛盾也是由家庭琐事引起,表现在观念的不同,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不同。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如前一阵收视率超高的《麻辣婆媳》、《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琐碎家常的家庭伦理问题,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虽说戏剧中的婆媳关系是被艺术化了的,但也是源于生活的。
  
  中国的母亲似乎已经习惯了过多干涉子女的生活,即使儿子已然成家立业,这习惯短时间内也很难改掉,有时就会引起结婚自立、需要自由和空间的媳妇的反感。所以中国常见这样的现象,好不容易熬成婆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那些迈进丈夫家的年轻媳妇,聊天的主题也自然不免是数落自家婆婆的不适。
  
  在我们身边的已婚女性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的婆媳关系占到很大部分,但有些也并不是那么平顺,不是婆婆嫌儿媳妇太爱花钱,不会做饭,懒惰,总指使自己的儿子去干家务,亏待自己的儿子。就是儿媳妇抱怨婆婆,太爱干预小俩口的生活,太自私,不帮助带孩子,以老一辈的方式喂养或教育孩子等等。如果再有些地域文化、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的差异,都会是闹别扭的根源。
  
  西方婆媳如朋友
  
  在西方国家,婆媳关系非常简单,就像一个自己的朋友,婆媳矛盾是及其罕见的。这倒不是因为婆婆们多么体恤晚辈,或是媳妇们多么三从四德,最主要的原因是:婆婆不会干涉儿子的私生活,同时双方接触少,保持着一定距离。这与他们崇尚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各过各的,媳妇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去看望婆婆,但也是很有限的时间,新鲜还来不及呢,哪有闹矛盾的机会。
  
  比如在美国,婆媳有几个相处原则:绝对不干涉儿子找对象。只要儿子满意的对象,就高高兴兴张开双臂欢迎。无论媳妇和婆婆说什么,婆婆一律说WONDERFUL,THAT'S GREAT! (太好了!)在对方家里就尊重对方的习惯。绝对不干涉儿子和媳妇未来的生活。无论他们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一律赞美鼓励。从媳妇方面来说,也不能指望结婚的时候从婆家得到一分钱。简单的说,从谈朋友,订婚,结婚,婆婆不会给媳妇一分钱,不像中国有各种见面礼金,但也许会给一些首饰。即使媳妇条件很差,而婆家条件很好,给不给也全在自己。而且,诸如搬家、买房、装修这样的事,也绝对不能指望公婆提供任何帮助,对方主动援助除外。
  
  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向父母要钱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如果买房子的钱不够,那就买便宜一些的房子,或是向银行贷款,不能去向父母借钱。当然也会有父母赠送钱给子女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不是像中国家庭这样普遍,认为孩子结婚买房是父母推脱不掉的责任。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或买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也就是“个人隐私”,成年后还与父母同住在他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
  
  不一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婆媳关系也不同。他们关系不会像我们中国人那么亲近。看起来,西方婆媳之间的关系显得太过于分明和淡然了,关系更像朋友。
  
  婆媳关系的拿来主义
  
  西方父母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这与我们中国父母的“养儿防老”及“盯人防守”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就是他们莫大的精神安慰了。几乎没有婆婆对媳妇说类似“你们要如何生活等等”的长辈箴言,婆媳间也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婆婆不会过问媳妇什么时候要孩子,也不承诺帮她带孩子,因为,婆婆觉得那完全是儿女自己的事。
  
  不少西方家庭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回父母家居住超过一个月,则要付给父母房租、饭费。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和习惯。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住在自己父母家还要给钱,爷爷奶奶看孙子还要支付费用,这要是在中国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别说媳妇怒发三千丈,就连儿子也要翻脸不认爹娘的。婆媳自然是老死不相往来!但这就是美国人的生活理念。你不要觉得这种家庭关系有些冷血,这是他们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自有其价值观:独立,平等,个性。这就是美国婆媳间不易发生矛盾,能够和平共处的主要原因。
  
  据说,按咱们中国媳妇的贤良淑德遇到外国婆婆,那通常会把婆婆哄得开心至极。通常是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先礼后宾,除了见面备一份不薄的见面礼之外,还要毕恭毕敬地叫一声“妈妈”。西方人对称呼上没有计较,家庭成员之间无论辈分大小,都可直呼其名。所以中国媳妇这一声妈妈,会让婆婆感觉很温暖。
  
  接下来呢,要尊敬公婆,在婆婆家时凡事先咨询一下婆婆的意见,再下来就是孝敬公婆,时常请婆婆公公喝个咖啡,不是AA制,是媳妇买单。或看望她们时主动帮婆婆准备大家的食物,干一些家务。而不是把自己当客人,坐在餐桌前等着吃饭。有的还把婆婆接来住上一段时间。每次婆婆离开时,总是给老人大包小包的带上一些食物。每逢节日,或婆婆公公的生日,都记着给她们准备礼物。中国媳妇这番行为,对外国婆婆来说是从来没享受过的礼遇,自然会以情还情了。婆媳之间也就有了肩并肩、手拉手和谐融洽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年轻一代在经济上相对变得独立。多年的文化融合,也使我们的家庭观念有了更多的变化。父母一辈的更多体谅儿女,而为人子女也懂得孝敬老人,这不失为人人想达到的完美婆媳关系。西方人在对待已成年儿女生活方面的态度和观念,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借鉴的。既不像西方人那么疏离,又不像我们以往的那样束缚,大家就能在一种全新的关系里自在生活,游刃有余。
  
  
  像《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婆媳关系如同母女关系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不一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婆媳关系也不同。他们关系不会像我们中国人那么亲近。看起来,西方婆媳之间的关系显得太过于分明和淡然了,关系更像朋友。
其他文献
一个世纪,一百年,人类不断繁衍,世界的进步在相互的文化影响,文化在相互的融通。世界文明是因为异样才成长。从这里走出的几十年间,叶又新领略了地球另一端的光明与黑暗。今天回归的他,与荣归故里无关,与衣锦还乡无关,他只是尽个体所能,以他山之石吸收先进的文化来丰富自身文化的缺憾,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弥补历史的机会,也许仅仅是可能,但他非试不可。    叶又新    1957年生于北京,1990年赴美国留学,
期刊
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低龄化,是为了圆我们心中计划已久的留学梦,还是移居他乡的跳板?如果你去做这样的调查,有足够的留学基金,你是否愿意出国留学?80%以上的人都会想出去看看。冲着国外百年名校良好的教育质量也好,为了增加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识也好,或者因为洋文凭在国内有更强的竞争力,反正有钱的话还是想出去。大部分学成的海归在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见识等方面都会比国内大学生强些,这与几年纯粹的
期刊
一些用人单位不惜花重金聘请海归、博士等所谓的高精尖的人才来撑立门面,提高名气。社会需求的浮躁引发了急功近利的求学风气。因此难免会出现假学历吃香,真能力无用的尴尬境地。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对真才实学的敬重,多一些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多一些诚信体系的监制,相信人们的学习会更加从容务实,恪守诚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最近,方鸿渐的名字又一次在网上大热,这位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男一号被人想起,并不是因为
期刊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装修上最大的差别不是材料或者价格,而是理念。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人在装修的时候大多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是装修给别人看的。而外国人的装修理念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看法为装修的主导思路,我想自己的家是怎样的就去实现。    中国人讲究中庸,家庭装修更不例外,一般人害怕鲜艳的颜色。但是另一方面,敢于用色并不等于将家里涂成大红、大黄、大蓝,因为,家毕竟是家,整天住在大红大紫的屋子里恐怕用不了多久
期刊
独立精神,理性思考,是胡适贯穿一生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而有无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正是判定公共知识分子与犬儒的重要标准。    胡适把自由看得和空气一样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表文章,阐述个人独立自由与国家独立自由的关系。他对青年人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却要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
期刊
以伯克利分校为首的加州大学的崛起,在美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代表着公立高等学校的增长趋势和社会影响力的迅速提升。这些新兴公立高等学校的迅速发展使200多年来美国东部长春藤院校的领导地位发生了动摇,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也逐渐开始平民化,大大地促进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民主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曾对美国的高等学校做过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教学、师资、研究、
期刊
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比日耳曼民族更贴切用“严谨”这个词了。正如它的译名“德意志”,这个钢铁般的民族为我们创造了太多传奇。但你可千万不要将这份一丝不苟的严谨等同于刻板。在德国生活了近10年的留学专家于蕾会让你知道,当见识过德国人的彬彬有礼,看到公交车上、街道旁醉心读书的路人,你也会为这块诞生过无数大家的神奇土地所吸引,并心甘情愿地被德意志精神浸染一生    GA: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什么样的? 
期刊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家,柴亮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多年。柴亮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这个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    作为小提琴演奏家的柴亮,曾在许多音乐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他与许多世界知名乐团合作过,也在世界许多著名音乐厅的舞台上施展过才艺。但是提及这些,柴亮的态度
期刊
女人总能将美挖掘,并把它发挥得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林林总总的服装饰物,朱红淡绿的装扮都还不足以包裹住女人那颗追求尽善尽美、执着狂热的心。你可能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现,在抬起的纤纤玉手上,毫厘之间的指甲都成了各种潮流元素争相斗艳的天地。这仅仅1平方厘米缤纷世界的缔造者,便是美甲师。    美甲师始终低头作业,即使偶尔说话也极轻,动作麻利却轻柔,仿佛他手中打磨的不是手指甲,而是一件易碎的艺术品。    我
期刊
今年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就意味着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84万学子弃考,并不是都弃大学不上了,而是放弃独木桥另辟蹊径,选择出走,留学海外。除了大量高中生去海外留学,还有公派、自费、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各类留学生。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留学人数将达20万。目前,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    怀着满腔热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