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滑床山的熊》看宫泽贤治的生命意识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滑床山的熊》通过串联起猎户与猎物、生与死、人与自然这些对立又调和的元素,展開了猎户小十郎与滑床山的熊之间相爱相杀、温情与悲情交织的故事。由此表达出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生、众生平等的追求。
  关键词:生命;自然;平等
  一、宫泽贤治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是贯穿宫泽贤治作品的一大主题,这既与宫泽贤治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有关,更与其个人的信仰与追求有关。
  从宫泽贤治成长的背景来说,他出生在日本东北部岩手县,一个贫瘠而多灾的地区。与该地大多饱受困苦的农民不同,宫泽贤治出生于富商之家,他既目睹着农民的惨淡悲苦,又体会着商贾的荣华富庶。这种矛盾和冲击是让他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基底。从宫泽贤治生活的环境来看,其家乡岩手县自然风光优美,而宫泽贤治天性热爱自然,少年的他热衷于采集矿植物及制作昆虫标本,大学时师从土壤学教授,与自然的交融是贤治感悟生命的灵感所在,也是贤治作品的魅力之一。从个人信仰追求来看,宫泽贤治受家族的熏陶影响,自小信奉净土宗,宗教信仰根植在他思想深处,而后宫泽贤治接触到了法华经,法华宗的教义劝人入世,感悟生命,为众生的幸福而献身。
  二、《滑床山的熊》概要
  《滑床山的熊》讲述了猎户渊泽小十郎和滑床山的熊群相爱相杀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生命平等无异的主题,体现了宫泽贤治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故事中的小十郎是一个身负浓烈负罪感,却为九十岁老母和五个孙子糊口,不得不以捕杀熊为生的猎户。另一方面,熊群对小十郎也抱有矛盾的心理,它们对穿越在山野林涧的小十郎充满好奇和喜爱,但却也因他猎户的身份而充满了恐惧和敌意。
  故事共可分为六个片段,其一是对滑床山的介绍,其二描述了小十郎捕熊、取胆、剥皮,同时也对着熊的尸体悲伤忏悔。其三是小十郎听到一对熊母子温情的对话,倍受触动并反思自己对生命的残忍。其四是小十郎去杂货店卖熊胆和熊皮,但却受到狡诈店主的盘剥。其五是被捕的熊向小十郎乞求延续其两年的生命,并保证会如期归还性命。两年后熊向小十郎献出自己的皮、胆和生命。其六是小十郎被熊扑杀,而后熊群在山上围成圆圈祭供小十郎的尸体。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滑床山之熊》中大多的片段,都是围绕生与死而展开,作为猎人的小十郎和作为猎物的熊,面对着“活下去”和“杀死对方”的选择,一边残酷战斗,一边彼此依恋。随着故事一步步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画的小十郎这个人物形象对生命的态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步转变成生命中心主义。
  “滑床山的熊胆不但可治腹痛也可愈合伤口。铅矿温泉入口处,至今仍挂有一个‘出售滑床山熊胆’的老招牌。”此处显而易见描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态度。人类远远凌驾于其余生命之上,在人类的认知中,熊并非作为对等的生命而存在。熊的生命价值,并非是与人的生命价值来进行对比,而是与人类对“腹痛”“伤口”等微恙身体进行养护来比较,且对于人类来说,前者弱于后者,生命弱于欲望。
  后文对熊被杀死的场面的描写,也凸显了这种冲突。“挨枪的熊儿发出撼动山谷的哀嚎,沉重倒地,口中涌出暗红色的血,鼻子抽鸣而死。”对死亡场面的描写,一面通过表现生命逝去的惨烈悲痛,凸显了熊生命价值的珍贵。一面批判猎人因自身利益而随意剥夺生命的无情。
  小十郎虽然知道这是一种罪恶,心怀强烈负罪感,但他却没有放弃捕猎,而是为自己做着合理化解释,“熊啊,我不是因为讨厌你才杀你的,我是为了讨日子,迫不得已才杀你的。我也想干些不用造孽的活儿啊,可是我无地可耕,森林的树木又归官衙所有,即使离乡远行讨活,也没人可依靠。所以才不得不干打猎这门活儿。如果你生为熊是因果报应的话,我不得不干这行也是一种因果报应啊!哎,来生你就千万别再投胎生为熊了。”他把这些归于因果报应,归于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田近洵一曾指出:小十郎的存在,受着因果定律的支配,他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果不杀死熊,生活便无法成立。
  但显然这种合理化解释并没有说服他自己,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和负罪,他一方面作为一个生长现代文明中的人,处在社会环境中,有着社会灌输的意识,认为自己是居于熊之上的强者,是一个猎人,而熊则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是自己的猎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生命体,处于自然环境中,他的潜意识中保留着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认为熊作为与自己平等的生物,拥有同样的生存权利。
  宫泽贤治通过这种冲突,表达了自己的生命中心主义的态度,也批判了世人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宫泽贤治本人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其著《素食主义者议会》中可以看出他对动物和食肉者的关系所抱有的态度。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如佛教言,世间一切动物都热爱和珍视着自己的生命,这与我们人类没有丝毫差别。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吃掉其他动物的生命,而且还不是一天只吃一种,而是百种千种也不觉有何不可,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健全。如果我们变成经常被吃的动物来试试看,我们的思想态度一定转变,定会觉得这太可怜了,这样做太不可理喻了”。宫泽贤治作为一个抱有世间万物生命等价信仰的佛教徒,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对等价无异的生命观的追求和呼吁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一大主题。
  四、对人与自然共生的向往
  在《滑床山的熊》中有多处自然风景的描写,宫泽贤治将其描绘得充满生命的蓬勃和魅力,而文中的小十郎则完美地融入了自然之中,与自然中的生命体和谐共生。从文中可以瞥见作者是有意把小十郎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
  首先从小十郎的姓名和样貌介绍来看就可以初见端倪,“滑床山是一座很大的山。渊泽川就是从这里发源的。滑床山四季总是吞吐着清冷的云雾,四周尽是藏青色的状似海参或是绿海龟的山”,另有“渊泽小十郎是个又黑又壮实的斜眼老头,身躯大概有小石臼般粗,手掌又厚又大,如同北岛毗沙门(四天王之一)为人治病时捺下的手印那般。”可见渊泽小十郎的姓氏是与发源于滑床山的渊泽川相同的,而对小十郎外形的描写,也与熊的外形及其相似。   此外,文中对于“小十郎纵横往来于滑床山”的描述也有几处,在此举其一例, “由于这一带树木繁茂,从谷底溯流往上走的话,就像走进一条黑魖魖的隧道中,走着走着有时会眼前霍然一亮,发现周遭闪烁着青绿与金黄的阳光;不然就是百花齐放般阳光闪闪地点缀在四周。小十郎如同走在自己的卧房一般,信步而行,慢慢悠悠。”在树林繁茂的山间溯流向上,对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来说绝非易事,但对于猎人小十郎来说,他对山林的熟悉程度已经达到彷佛走在自己的卧房一般悠闲。这既表现了小十郎对自然的熟悉感、亲近感,也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表示小十郎原本就是与自然融合、与熊群共生的生命体。
  发源于自然,融身于自然,最终也死于自然。这就是宫泽贤治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而作品中的小十郎也许是宫泽贤治本人的一个投影。贤治天性热爱自然,对故乡的山川草木非常熟悉,与自然和风土浑然一体,风、星、光、云等风景描写的词语在其作品中不在少数,融身于自然的经验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正如大冢常树所指出的,“对于宫泽贤治来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从风暴、云、光中获得的透明能量。”
  五、对众生平等的追求
  而这种对等价生命的追求不仅涉及生死,涉及人与动物的共生,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有着这样一句名言“若未到全人类皆获幸福之时、便绝不可能有个人真正幸福之日”。他在作品之中,也表达了对弱肉强食的社会的厌恶和批判,在《滑床山的熊》中,讲述了小十郎拿着猎来的熊皮卖给杂货店老板,而老板财大气粗、心机狡诈,小十郎恭谨卑微、可怜哀惨,遭到老板的无情盘剥,最后两张熊皮只卖了极其之低的两块钱。
  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有一种狐拳,划拳时,狐狸输给猎人,猎人又输给店家,店家再输给狐狸。所以山里的熊虽被小十郎枪杀了,但小十郎却遭店老板盘剥。店老板因为住在城里,不大可能会被熊咬死,不过这种老奸巨滑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会销声匿迹的。描述这段老实厚道的小十郎,被那可恶的店家巧妙盘剥的情景,虽花不了我多少时间,但我仍感到无比愤恨。” 此处可见小十郎虽然作为一个剥夺动物生命的猎人,但作者對他并不是怀着反感和敌意,而是对他的不得已表示理解甚至怜惜。可见作者比起行为上对生命的无情,更在乎的是精神上对生命的态度。而对杂货店老板的做法,作者的想法是生命体原本环环相扣,众生平等共生,对贫苦人民剥削压迫的阶级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无立足之地。
  宫泽贤治也终身都在为建成这样的社会环境而奋斗,这不光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融入了他的生活。他除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之外,也是一个积极投身社会的教育家、农业指导家、社会活动家。他在目睹了贫瘠家乡中农民悲苦的生活状态,心怀悲悯,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无限同情。为了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改善农民的贫苦生活。他怀着一腔热血,提出了农业协同组合构想,创立了罗须地人协会,这是作为“理想村”一般的存在,充满了贤治的梦想乃至幻想。
  他开办农业教育研讨会,为农民授课讲解科学种植知识。组织农民欣赏音乐、戏剧,学习英语,为儿童讲童话故事。构想可以建造一个生产自由、生活丰盈的“理想村”。在宫泽贤治的作品《波拉农广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游走多次,向好友咨询多次,等到三年后,法西罗终于建造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工会,火腿、皮革、醋酸和燕麦片,不必说毛里欧市和圣达菲市,其他任何地方也都能产销出口。”从此可以看出他对理想村的无限畅想,对发展农村、助力农民的热切追求。
  六、对回归生命本真的追溯
  如果说小十郎为谋生计而捕杀熊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罪恶感。那么最后小十郎死于熊手中的时候,可以说小十郎终于得到了内心的救赎,也终于得以实现自己的生命观,即与自然万物共存亡。
  作者在作品的故事安排中,小十郎经历了两次内心的触动及震动,完成了对生命认知的转变,从抱有负罪到实现自我救赎,和与自己本真的生命观得以和解。
  其一是小十郎在月光下,看到了一只母熊和一只刚满周岁的小熊,母子间温情地对话,说起雪、霜、辛夷花和梓树花。小十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对她们爱怜不已,甚至心中暗暗祈祷:“风啊,你不要刮向她们”,而后“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后退”,生怕惊扰了这一份幸福。此时小十郎已经感受到了万物情感的共通,生命的无异和对等,并为此动容。
  其二是有一天小十郎正准备捕杀一只熊时,熊举起双手大叫着质问:“你究竟为了得到什么而要杀了我?”受到质问的小十郎无法像之前对待尸体一样,找借口说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面对鲜活的生命,他无法以剥夺此生命来养活彼生命的借口去回答熊的问题。
  小十郎面对来自另一个生命的质问,受到了灵魂的谴责,内心产生了动摇,“我只要你身上的熊皮和熊胆,其他什么都不要。想想真是对不住你,这拿到城里卖也卖不了多少钱,可是我也实在是没办法啊!不过现在被你这么一问,我倒情愿去捡些粟子、羊齿种子来充饥,哪怕因此而饿死,我想我也会心甘情愿的”。此时他的内心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已经占据了上风,罪恶感和内心的矛盾也更加剧烈。
  这只熊对小十郎说,自己想要两年时间的生命,两年后自己会把生命献给小十郎。两年后小十郎看到了这只熊在家门口淌血死去,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和震动。关于为期两年的生命,野本宽一研究认为,两年是一只母熊抚育幼崽的期限,作为猎手的小十郎不难想到这一点。而这种母熊对延续幼崽生命的渴望,和放弃自己生命的牺牲,让小十郎十分悲怆而无力,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也使他内心的矛盾加剧到顶峰。
  小十郎此时对母亲说“娘,我也许真是老了,平生第一次觉得讨厌下水了”,而老母露出了似哭又笑的表情。此处下水是指捕熊时必不可少的渡过深渊。此时小十郎已经厌恶自己的职业,更厌恶剥夺生命这一行为了。作为一个猎人他已经失格,而对于一个不愿剥夺熊生命的猎人来说,进入深山就意味着在熊与自己的生命之间选择放弃了后者。
  小十郎这次捕猎便死在了山上,而老母是哭又笑的表情,也便是对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乃至生命而感到悲凉,另一方面也为他终于得以和自己真正的生命观和解,从罪恶感中解脱出来而感到欣慰。
  小十郎被熊杀死的时候,丝毫没有感受到痛苦,他临死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熊们,原谅我吧”。对他来说,死是解脱和重生,自己终于可以从这个弱肉强食的循环中逃离出来,得以摆脱负罪而矛盾的生涯,得以对生命赎罪,与生命和解。
  三天后的月夜,在崖顶缓坡上,熊群围成圆圈,像教徒在做祈祷一样,静默地跪拜在雪地上,久久久久,一动不动。圆圈中间的最高处,安置着小十郎半坐着的尸体。“那张死后被冻住的小十郎的脸,与活着的时候别无两样,甚至还让人觉得分外澄澈,仿佛在笑着什么。”
  有学者研究表示,此处熊群对小十郎的祭拜,与阿依努对死去熊灵祭拜的“送熊灵仪式”十分相似。在阿依努民族的信仰中,熊是上界神灵的躯壳,熊的肉身是神明馈赠给人们的食物, 在人们捕食熊后,通过祭祀可以使神明的灵魂重生。
  而此处小十郎的死,正是其得以涅槃,与生命和解的象征。熊对他的祭拜也正是小十郎的灵魂得以回归,与万物共生的象征。正因为此,小十郎脸上才浮现出微笑,千叶贡说,小十郎的死是与熊们的“共死”,也是与剩下的熊们的“共生”。
  在宫泽贤治的作品中,生与死从来都不是处在对立面上。在生的对岸,死亡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是生的延续,也是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横山明弘.「なめとこ山の熊」論[J].人文科教育研究,1988年(15).
  [2]黄英.宫泽贤治的“罗须地人协会”与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J].中国外语研究,2014年00期.
  [3]韩丽萍.解读宫泽贤治的《滑床山的熊》[J].名作欣赏,2010(12).
  作者简介:
  包欣娜,吉林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无疑是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作者笔下的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的人物。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 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精美的大型爱情喜剧作品。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 “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 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 “
期刊
摘要:当今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三大差距”。而城乡差距问题也内在包涵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且不论再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城乡差距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国想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是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因此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
期刊
摘要:日本著名剧作家、导演三谷幸喜,借由编剧或自编自导麻烦不停、笑料不断的诸多影视剧、舞台剧等获得诸多殊荣,被称为日本“国民喜剧大师”。通过对三谷幸喜的舞台音乐剧《乐池》群像喜剧的细致分析,可总结出其独到的喜剧特征,并结合三谷的创作经历探究其对于“喜剧”这一概念的独到见解、秉持的喜剧精神和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三谷幸喜 乐池 喜剧风格  一、三谷幸喜与舞台剧《乐池》概述  三谷幸喜,日本著名编剧
期刊
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较为成功的中国动画电影。这部影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了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也符合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中间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主要立足于人性这一点分析人物。  关键词:善与恶;混元珠;《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象 当代电影  一、为何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  儒家对善、恶皆有论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人生而为善,受到
期刊
摘要:政治教学是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但是因为它逻辑性的严密以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认为政治课枯燥、无趣。因此,我们要注重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政治;学习;兴趣  一、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统观念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
期刊
摘要:“使”字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表达致使的含义,是中文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语。本文结合翻译学习体会,基于“使”字句的基本情况,分析“使”字句在不用语义下的翻译方法,以期可以为英语翻译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使”字句;汉英翻译  “使”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含义的最常见、最典型的句式,是汉英翻译中必然会碰到的难点之一。“使”字句使用频率很高,不仅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常见,也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高频
期刊
Abstract: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ontinuously updated market competition, Haidilao Restaurant Company, as a successful model of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n excellent reputation among the vast emerg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逐步提升。新时期正需要广大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少年站出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教师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来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本文将围绕新时期中学生责任担当的培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希望以此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更多增强学生责任感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生;
期刊
摘要:80后已经进入生育高峰期,又是二孩政策的影响的主体,所以当之不愧的成为了幼儿服装市场的主力军,成为新生代父母的代表。如今的消费形式逐渐从理性消费转向感性消费,情感需求越来被重视。现在社会泛娱乐的现象的在80后中极为普遍,深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人们对趣味性和愉悦感的向往,也就趣味性的需求。  关键词:80后父母;幼儿服装;趣味性需求  一、引言  我国幼儿群体数量剧增消费市场需求变巨大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改革提出新思路与新要求。通过对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1+X+Y”书证融通的高职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书证融通;物联网工程  前言  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职教20条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