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恶的历史作用与文艺创作问题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李玉铭同志发表了一篇题名为《恶的历史作用与文艺创作问题》(以下简称《恶文》)的文章。同我刊载于1990年4月12日的《光明日报》的《对文艺的非理性主义的理性审视》一文中的一段话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榷。《恶文》的作者对“恶的历史作用与文艺创作问题”阐释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的见解,触发我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恶文》认为我“对恶的历史作用”估计远远不够,还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
其他文献
<正>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批评过这样一种论调:“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49年以来,这种论调一直不曾绝迹。前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它更是成为在文艺领域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革命文艺、特别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艺实绩的得力口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艺领域清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调整时期,它依然经过乔装打扮,不时以各种姿态探出身来,企图将逐渐
<正> 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首届海外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于7月26日至31日在吉林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吉林大学和吉林省社科联、吉林省社科院、延边大学、吉林省教育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些海外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给大会发来了贺信。以海外鲁迅研究为主题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这样的会议在鲁迅研究史上还是第一次。作为一种研究之研究,与会者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自然与文化的阻隔和差异,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正> 1991年8月16日至19日,由南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联合举办的“曹禺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来自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的十余名海外曹禺研究者出席了大会。与会的学者向大会提交了40余篇学术论文。围绕曹禺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曹禺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曹禺剧作的艺术特征等问题,
~~
<正> 1913年秋,当郭沫若乘船顺江而下初出夔门的时候,他是怎样义无反顾地告别了那禁锢着一颗骚动不安的灵魂、窒息而沉闷的宗法社会啊!他又是怀着多么激动与欣喜的憧憬去追求那新世纪的曙光啊!而二十六年之后,当他又一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面对父老兄弟讲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不肖的子孙”。如果用蒙太奇手法把这样两幅历史画面剪接在一起,其中的寓意该是意味深长的。
<正>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晨钟敲响的时候,历史的进程已经宣告了中国古老僵化的封建帝国的解体。这是在两个层面上的解体。一是作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的解体;二是代表这个封建体系文化的保守、僵化的顽固者的解体。在这个历史更迭期,人们既然抬头窥见到了新世纪黎明的曙光,对于眼前中国社会的加速殖民地化和封建势力的仍旧顽固强大,当然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扫荡。
<正> 王庆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现有基础上来谈论一下“深化”的问题,我觉得是相当适时,也是颇为贴切的。范际燕(湖北大学副校长,副教授):是的。提出“深化”的问题之所以适时,我想是指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发展到今天,应该对它进行一番回顾和审视才能弄清楚下一步继续促使其深入发展的方向和方面;用“深化”这个词之所以贴切,是指我们不是抛弃以往形成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从零开始,另就炉灶,而是在现有研究成果和认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化。王庆生:同文学史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中国当代文学史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有其经济、社会发展等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成本较高而收益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冲击,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等。为此,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等。
<正> 应《文学评论》编辑部之约,谈一谈长篇小说创作。我从《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起,到目前《碧血黄沙》、《故园暮色》以及刚完稿的《漠野烟尘》止,已经写了十四部长篇。可是我仍然无力从文学理论角度来谈长篇创作,甚至连长篇小说的定义都说不清。只能说几点创作实践中的思考和感受,故而郑重声明,我的确不懂文学理论而且和其他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创作无关。一面对四种真实
<正> 翻检宋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宋人虽然在民族自信心上远不如汉唐人,但在文化学术上的自信心方面却远胜于他们的前辈。宋代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迷信前人的疑古思辨精神。这种疑古精神发难于对汉唐笺注经学的批判,进而影响到有宋一代的学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效应,亦使这一疑古主义思潮渗透于文学领域,给宋代的文学批评带来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