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西区北部超高压输电线路一次连续覆冰事件的天气学特征

来源 :热带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区是我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输电的重要通道,2015年1月26日-2月8日期间广西区北部桂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连续覆冰事件,其最大覆冰厚度可达24.83 mm.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线路覆冰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温湿垂直层结、局地气象要素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此次电线覆冰的天气学成因.结果 表明,东亚大槽偏强,阻塞高压引导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冷空气入境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汇合,在北方寒潮与南方水汽的共同作用下,地处高海拔的输电线塔杆易出现覆冰.冷暖气团在桂林北部山区上空相互对峙形成准静止锋时出现两种覆冰变化特征:当冷空气强盛且水汽充沛时,过冷却雨滴冻结或者雾滴凝华形成电线积冰;而在暖气团主导下电线覆冰则自然融化.准静止锋的锋区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线的覆冰增长过程,特别地,冷暖空气的交替主导是电线反复积冰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从1G到5G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气象传媒产业变革,对媒体融合产生了深度影响.2G—3G时代,图集是流量大户,3G—4G时代,短视频逐渐崛起.当4G移动宽带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后,用户的注意力由电视端、PC端迅速大规模地向移动端转移,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及信息接收方式.气象媒体也围绕着4G时代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而发展变化,由此催生出了新闻客户端、新闻资讯平台等各类移动互联网新闻产品.从4G到5G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气象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最强技术原动力.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 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1) 200 hPa南亚高压强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旋后部下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冷式切变等共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向高空伸展、700 hPa正的垂直螺旋度中心都对暴雨落区有示踪作用,高层正水汽通量散度强于低层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和垂直速度中心几乎重合,先
2018年1月,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中国气象局首批认证为中国百年气象站,并列入中国气象站重点保护名录.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全球气候与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是人类历史、人文及科学的持续传承者,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气候遗产.该站前身因“满铁”而建的历史得到很多关注.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开展了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背景风的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可破坏海陆环流的固有转换模式,使近地面风场总是在城市建成区上空辐合;在有微弱背景风的情况下,热岛效应也会导致近地层风场出现线型辐合.而城市上空总是容易出现辐合风场,可部分解释城市局地高污染带形成的物理机制.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区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一次季风暴雨中海上龙卷过程的大气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层短波槽东移的环流特征为龙卷的对流风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抬升条件,与大多数陆龙卷的形成机制相似.(2)该龙卷形成的环境条件也与一般非中气旋陆龙卷近似,具有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量接近0,为该对流风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条件,具有发生龙卷的潜势;强0~1km低层风垂直切变和0~6
天气雷达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提供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但降雨衰减和地形遮挡等因子会对雷达信号产生严重影响.针对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选取了2018年6月8日台风“艾云尼”、8月30日华南季风降水和9月16日台风“山竹”三次降雨过程,采用基于差分相位(ΦDP)数据的扩展自适应降雨廓线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因子(ZH)数据进行了降雨衰减和部分地形遮挡衰减订正研究,并将订正结果与广州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探测结果进行了直接对比检验,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4台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 Vi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气候倾向率为2℃/(10 a),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无明显增减趋势;从季
针对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的时空不确定性,利用邻域最优概率方法对华南区域GRAPES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的24 h预报进行逐时降水订正和检验评估.结果 表明:(1)邻域法能改善模式降水预报的空间不确定性,最优邻域半径随降水等级增加而减小,强降水的最优邻域半径约为60 km;(2)通过引入时间滞后因子,可进一步改善模式不同时间起报的不确定性,结合Brier评分确定了时间滞后窗为4h;(3)提出基于邻域最优概率阈值的降雨进行分级订正方法,有效提升了降水客观预报能力,晴雨预报较模式全部为正技巧,TS评分达到0
利用TRMM/LIS 0.1 °超高分辨率闪电定位产品,分析了浙江省及周边地区(117.5~123.0°E,26~32°N)卫星闪电资料的时空分布特点;并结合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亚洲大陆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集,分析了该区域闪电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 表明:研究区域内闪电平均密度为5.97 f1/(km2·a),其中陆地闪电平均密度为7.94 f1/(km2·a),海洋闪电平均密度为2.09 f1/(km2·a),陆地闪电平均密度为海洋闪电平均密度的3.80倍;平均闪电密度值逐月变化特征在陆地和海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解、滑动t检验、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初夏降水及其前兆信号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黑龙江全省初夏降水距平的空间分布以总体一致型为主,此外,还呈现东西反向型.总体一致型模态时间系数在1993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点.分析突变点前后降水主成分与500 hPa位势高度、200 hPa纬向风、850 hPa矢量风以及前期海温的关系,发现在突变前后影响初夏降水的同期主要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和高空西风急流轴,但冬季(北半球,下同)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对初夏降水的影响在突变前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