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来源 :热带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气候倾向率为2℃/(10 a),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无明显增减趋势;从季节上看,春秋降水有减少趋势,而冬夏有增加趋势,且使降水分布更为集中.从空间演变看,双季稻区气候资源的演变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华南稻区呈暖湿化,对喜温好水的双季稻生产是利大于弊;而江南稻区则呈暖干化趋势,对水稻生产不利;同时秋旱风险加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种植用水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双季稻区气候变暖,早稻适宜播种期提前、早晚稻生长季延长,热量资源增加以及薄膜育秧技术广泛应用等,都将使双季稻种植格局调整.双季稻区高温日数增多,早晚稻生长发育无效热量也随之增加,整体上江南热量资源的有效性低于华南,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热量有效性均<85%;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有效性均高于95%.因而,各地可根据所处区域气候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热量有效性分布选取产量与品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种植,提高水稻种植积极性,促进早晚稻安全生产.
其他文献
传统气象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务系统在可复用资源、系统集约化程度、信息管理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共享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新型气象业务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市民生活、企业生产、政府管理的实际需求,需要不断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增强信息化对提升气象服务业务水平的支撑、引领和带动效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气象服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数据应用于各专业气象服务的理念,核心是大数据技术获取非气象类的大数据,及其与气象数据的碰撞,表现
2018年阿勒泰市被授予“中国雪都”国家气候标志①,从气象角度为阿勒泰冬季旅游打造了“雪名片”,也打开了气候生态为公众服务的大门.rn1 阿勒泰市雪资源分析rn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0—2017年阿勒泰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年逐日气候要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18个区域站多年气象观测等资料,参考阿勒泰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alt.gov.cn/)社会经济等资料,可以分析得到阿勒泰市雪资源气候禀赋具有降雪量丰沛、雪期长、降雪日数多、积雪深度最大、雪质好等特征.
2011年,笔者参与了《雪域风云路——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回忆文集》的编辑与统稿工作,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对雪域高原气象事业发展历史一次梳理,是一次集体书写气象历史的有益尝试.
期刊
基于多种数值预报模式降水产品,应用编程和文字表格处理工具、OLE自动化控制等方法,采用距离平方反比格点插值、预报检验、权重平均、等值线分析和色斑图绘制等方法,将三峡水库汇水流域的面雨量预报经面雨量实况检验,以权重集合平均的方式形成面雨量预报的制作流程,编制成三峡水库分流域面雨量预报检验系统,实现三峡水库分流域面雨量预报产品自动化输出及自动评分检验等功能.系统有助于提高面雨量预报的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和精细化水平.
从1G到5G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气象传媒产业变革,对媒体融合产生了深度影响.2G—3G时代,图集是流量大户,3G—4G时代,短视频逐渐崛起.当4G移动宽带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后,用户的注意力由电视端、PC端迅速大规模地向移动端转移,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及信息接收方式.气象媒体也围绕着4G时代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而发展变化,由此催生出了新闻客户端、新闻资讯平台等各类移动互联网新闻产品.从4G到5G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气象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最强技术原动力.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 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1) 200 hPa南亚高压强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旋后部下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冷式切变等共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向高空伸展、700 hPa正的垂直螺旋度中心都对暴雨落区有示踪作用,高层正水汽通量散度强于低层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和垂直速度中心几乎重合,先
2018年1月,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中国气象局首批认证为中国百年气象站,并列入中国气象站重点保护名录.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全球气候与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是人类历史、人文及科学的持续传承者,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气候遗产.该站前身因“满铁”而建的历史得到很多关注.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开展了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背景风的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可破坏海陆环流的固有转换模式,使近地面风场总是在城市建成区上空辐合;在有微弱背景风的情况下,热岛效应也会导致近地层风场出现线型辐合.而城市上空总是容易出现辐合风场,可部分解释城市局地高污染带形成的物理机制.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区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一次季风暴雨中海上龙卷过程的大气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层短波槽东移的环流特征为龙卷的对流风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抬升条件,与大多数陆龙卷的形成机制相似.(2)该龙卷形成的环境条件也与一般非中气旋陆龙卷近似,具有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量接近0,为该对流风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条件,具有发生龙卷的潜势;强0~1km低层风垂直切变和0~6
天气雷达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提供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但降雨衰减和地形遮挡等因子会对雷达信号产生严重影响.针对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选取了2018年6月8日台风“艾云尼”、8月30日华南季风降水和9月16日台风“山竹”三次降雨过程,采用基于差分相位(ΦDP)数据的扩展自适应降雨廓线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因子(ZH)数据进行了降雨衰减和部分地形遮挡衰减订正研究,并将订正结果与广州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探测结果进行了直接对比检验,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4台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