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新课程倡导开放性的大课堂观,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不只是教师单向的传授,而更重视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作和互动,更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一种更科学更人性的教学新理念。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应试制度下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一线教师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
探索自主学习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放到了首位。如何摆脱旧式语文教学理念的束缚,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之路呢?
一、学习方式选择上的自主
学习方式是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是小组讨论,还是大组质疑,向来都是教师说了算。一个成功的导演,会根据演员的临场发挥及时调整和修改剧本。一个好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灵活设计教学的流程。什么时候小组合议,什么时候大组答疑,什么时候赏析,什么时候朗读,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有些思辨色彩较浓的课文,学生要求分正反方辩论,不妨就采纳他们的意见。有些文化意味浓厚或哲理意蕴深刻的课文,如果学生喜欢教师讲,那么,只要教师讲得精彩,就能吸引学生。有些课文的内容需要到户外去、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如果学生有这个要求,教师也应予以满足。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难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从喋喋不休的“管家婆”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求知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答案选择上的自主
既然我们承认人在性格能力上存在着差异,也就应承认个人对文本理解存在的差异,答案也就不能是唯一的。但教学中,教师往往强令学生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答案不“标准”,还没等学生说完,便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有的教师通过明示或暗示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说出“标准答案”。所有这些做法,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被教师奉为圣典的“标准答案”,也只是几个“专家”对文本所作的解读,说到底,也仅是一家之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个体对文本理解的差异。对于林黛玉的评价,焦大和宝玉的答案肯定不一样,怎能以一个标准去定感觉?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是纯真的、俏皮的,还是略带奸邪的、世故的,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不休,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我们只有承认答案选择上的自主,才能承认思维的开放性、多样性,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呈现繁花似锦的理想境界。愚公移山不如搬家的论点,便是在这一妙境中生成的。
三、作业选择上的自主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作业的选择似乎是最有限的。从书后的“思考和练习”,到一大堆的考试练习题,按时按量地完成,成了学生不可抗拒的“使命”。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一道题目都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把题目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选择地去做,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练习册,应当同时推荐若干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来挑选,使学生不再把作业当做“挖山不止”的沉重负担,而当做检测自己能力的趣味游戏。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背景下的作业功能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新课程呼唤学生“动”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系列讲授、轻学生的探究发现等问题。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程这一平台,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开放教学,让学生“能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开放性,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和课后。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书本,应向现实生活领域开发。课程资源不应再指狭义的文本,要用开放的眼光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需要多领域全方位地去吸纳和营造。具体地说,就是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要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心动”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因此,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从而开启他们它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的心灵。
三、铺设平台,让学生“互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互动铺设平台,探索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在互动中获得体验,在碰撞中辨明观点。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行动”
新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因此,我们要把小课堂变为大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
赏识教育通过激励发展学生优势,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之扬长避短,培养自信,不断进步。我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赏识教育,效果显著。
一、了解学生,发现长处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呈现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通过课上课下的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为人处世、道德与修养;通过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与追求;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性格成因;通过研究学科成绩,分析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差异;通过日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几番调查研究,加上认真的归纳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长处便会清晰起来。
二、尊重差异,彰显个性
新课程倡导开放性的大课堂观,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不只是教师单向的传授,而更重视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作和互动,更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一种更科学更人性的教学新理念。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应试制度下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一线教师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
探索自主学习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放到了首位。如何摆脱旧式语文教学理念的束缚,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之路呢?
一、学习方式选择上的自主
学习方式是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是小组讨论,还是大组质疑,向来都是教师说了算。一个成功的导演,会根据演员的临场发挥及时调整和修改剧本。一个好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灵活设计教学的流程。什么时候小组合议,什么时候大组答疑,什么时候赏析,什么时候朗读,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有些思辨色彩较浓的课文,学生要求分正反方辩论,不妨就采纳他们的意见。有些文化意味浓厚或哲理意蕴深刻的课文,如果学生喜欢教师讲,那么,只要教师讲得精彩,就能吸引学生。有些课文的内容需要到户外去、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如果学生有这个要求,教师也应予以满足。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难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从喋喋不休的“管家婆”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求知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答案选择上的自主
既然我们承认人在性格能力上存在着差异,也就应承认个人对文本理解存在的差异,答案也就不能是唯一的。但教学中,教师往往强令学生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答案不“标准”,还没等学生说完,便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有的教师通过明示或暗示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说出“标准答案”。所有这些做法,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被教师奉为圣典的“标准答案”,也只是几个“专家”对文本所作的解读,说到底,也仅是一家之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个体对文本理解的差异。对于林黛玉的评价,焦大和宝玉的答案肯定不一样,怎能以一个标准去定感觉?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是纯真的、俏皮的,还是略带奸邪的、世故的,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不休,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我们只有承认答案选择上的自主,才能承认思维的开放性、多样性,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呈现繁花似锦的理想境界。愚公移山不如搬家的论点,便是在这一妙境中生成的。
三、作业选择上的自主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作业的选择似乎是最有限的。从书后的“思考和练习”,到一大堆的考试练习题,按时按量地完成,成了学生不可抗拒的“使命”。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一道题目都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把题目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选择地去做,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练习册,应当同时推荐若干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来挑选,使学生不再把作业当做“挖山不止”的沉重负担,而当做检测自己能力的趣味游戏。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背景下的作业功能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新课程呼唤学生“动”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系列讲授、轻学生的探究发现等问题。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程这一平台,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开放教学,让学生“能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开放性,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和课后。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书本,应向现实生活领域开发。课程资源不应再指狭义的文本,要用开放的眼光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需要多领域全方位地去吸纳和营造。具体地说,就是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要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心动”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因此,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从而开启他们它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的心灵。
三、铺设平台,让学生“互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互动铺设平台,探索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在互动中获得体验,在碰撞中辨明观点。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行动”
新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因此,我们要把小课堂变为大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
赏识教育通过激励发展学生优势,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之扬长避短,培养自信,不断进步。我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赏识教育,效果显著。
一、了解学生,发现长处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呈现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通过课上课下的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为人处世、道德与修养;通过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与追求;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性格成因;通过研究学科成绩,分析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差异;通过日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几番调查研究,加上认真的归纳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长处便会清晰起来。
二、尊重差异,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