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方块 玩转大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方块是一种直观模型。借助小方块,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直观起来,静止的数学运动起来,帮助学生直观地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谈笔者的幾点思考。
  一、借助小方块,探索数学规律
  数学知识具有数与形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把数与形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摆小方块的操作活动,让数学静止的知识动起来,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如图1),这节课是借助搭小方块的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身不强,特别是组合搭小方块的空间问题,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这也不是简单的表面积计算的问题,是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综合应用。学生只有理解其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果只让学生去想象露在外面的面,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摆小方块的数学活动探究数学问题。先摆出一个小方块,让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就找到只摆了一个小方块,露在外面的面有5个;再引导学生动手平放着去摆一个,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这时会发现,露在外面的面有8个;让学生一个一个小方块摆下去,在观察中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方块,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的规律。学生交流规律后,再用小方块一个一个立着去摆一摆,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学生会逐步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方块,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的规律。这样,借助摆小方块的活动,轻松理解了摆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也不一样的道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借助小方块,理解位值本质
  感受位值概念,认识数位间的十进制的关系,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较大的计数单位,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一下子体会不到数的关系和意义。借助小方块,学生在轻松地摆一摆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经历从具体形象到理性抽象的过程,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位值本质。
  例如,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如图2),教师借助小方块的直观模型,让学生先用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摆,学生直观地看到,数10个是一条。再用小方块一条一条地数,数了10次是一片,一片里面有100个小方块。这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现在摆了多少个小方块,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在摆小方块的过程中,找到了数100以内数的方法。从摆的过程我们发现“一个个”“一条条”“一片片”之间的十进制的关系,让学生再去数大的正方体中有多少个小方块,可能有的学生感觉有难度,无从下手,不能说出有多少。教师可以借助100以内数小方块的经验,引导学生一片一片地数,也就是一百一百地数,数了10次就是一千,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千”的大小,借助摆小方块的活动经验,轻松地了解了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
  三、借助小方块,促进数感发展
  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小方块的直观模型可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知识。
  例如,一年级上册“搭积木”(如图3),这节课是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借助摆小方块活动,在直观模型中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先摆出10个小方块,摆成1列,代表1个10,这和计数器十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对于十几的数,教师就让学生摆出一列零几块,如15就摆出1列零5块,16就摆出1列零6块,在摆一摆的过程中,渗透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引导学生不管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从零散的小方块上增加或减少几块,如加上2,就在零散的小方块上添加2个,如果是减去2,就在零散的小方块上拿走2个,学生在添加、减少小方块的活动中,体验到从个位上相加减的道理。借助摆小方块的操作活动,促进了数感的发展,理解了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四、借助小方块,突破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换算的过程中,不理解数学现象后面的本质。借助摆小方块的操作活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的换算”(如图4),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比较抽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干扰。借助摆小方块的直观模型操作活动,学生先一个一个地摆小方块,一排摆了10个小方块,每层可以摆10排,也就是100个小方块,每一个小方块的体积是1 cm3,100个小方块体积就是100 cm3。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大正方体,每一层可以摆100个小方块,棱长1 dm的大正方体,可以摆出多少层呢?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1 dm=10 cm,盒子里正好可以摆10层,也就是1000个小方块。借助小方块,学生认识和理解了dm3和cm3之间的进率,直观地观察到了在1 dm3的正方体盒子里放入1 cm3的小方块的过程,理解了1 dm3的正方体的盒子里可以放1000个1 cm3的小方块,突破了难点,发展了空间观念。
  借助小方块,数形结合,可以在模型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更容易感受到好玩的数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知识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当下却出现了拥有高学历的老师、会解题的学生不甚理解数学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的生物脑成为智力脑,就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讲推理,更讲道理;不仅讲思考,更讲思想.这样通过学科知识的视角讲数学故事,才有可能让数学育人在课堂真正发生.
研究性学习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学习内容,其选题有着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当今时代,“引入文化元素,助力学生学习”既是小学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新视角,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吸收。  一、依托传统文化选题,让传统文化育心田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初五的端午
期刊
古人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今有闻,“教育不仁,以万生为工具”.教育的天空,人在中央,这是永恒的朝向.以教育之眼,看天地自然,看人世沧桑.教育的基础价值和根本目标何在?学校的每一侧面、每一班级、每一课堂该如何承接与抵达?我们心中应装着价值的罗盘,动态迎接一切挑战,教育的良好生态方可遇见.
期刊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这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核心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理应体现立德树人导向,寓育人目标于学科教学之中.育人目标不是空谈,要渗透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发掘育人关键元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呢?在此,笔者辑录几位数学名师的教学案例片段,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在教学中把握育人契机,让数学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真正落实的教学智慧.
期刊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讲述自身故事,让课堂贴近生活  教师让课堂贴近生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悟到语文之道。  比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时,在导入环节
期刊
学科融合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热点和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就是说要打破学科界限,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科结合起来,围绕一定的主题、问题、任务、概念和学习内容,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期刊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在生活中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这些经验为三角形特征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充足的认知准备,同时让学生觉得三角形的特征非常简单,缺乏挑战性,自然也失去学习的动力.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则主要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做好知识铺垫,而与前者三角形的特征这一内容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知识之间的割裂呈现同样会让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需求不强烈.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
期刊
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品鉴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再到五年级上册“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习。  《四季之美》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里的课文,是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
期刊
学校的常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班级轮流遴选两名升旗手进行演讲。一则树立榜样,让同学们向升旗手学习;二则以示荣誉,鼓励获得荣誉的同学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开学第二周星期三,大队部邓老师通知我,轮到我们班遴选升旗手了。我有些为难:几年下来,班级里当过升旗手的同学已有八名。剩下的同学,并不是没有优点或特长,只是离表现突出、堪称榜样还有一段距离。这“矮子里面拔将军”,着实让我有些为难。  一个
期刊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开展问题导学,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练习应用与自我反思四个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总结问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