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讲述自身故事,让课堂贴近生活
  教师让课堂贴近生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悟到语文之道。
  比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时,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法国诗人缪塞的名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为了说明好文章是有感而发、因情而作的,我给学生展示了自己近期写的小诗,告诉他们:“老师写这首小诗虽然只用了十来分钟,却是历经了几个月‘牙痛的折磨’。大家都知道‘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首诗对老师来说,是多么痛的领悟!”接着进入正题:“《虞美人》不仅是作者用眼泪铸成的作品,还是作者用鲜血铸成的绝命词……”在这样的导入之后,学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于课堂中。
  这堂课之后,不少学生把他们的生活感悟用小诗或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评阅,班级中语文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起来。
  二、读写结合,教师“下水”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下水”作文同样能赢来学生的叫好和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在课堂中已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有博学多才和个性风采的展现。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多篇杜甫的诗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我在班上开展了阅读《杜甫传》活动,要求全班学生阅读后写读后感,并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教师也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写读后感,然后在读书交流会中共同分享。“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展现的广博的知识及出色的文采,往往胜于对学生千百遍的说教。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以屈原的《湘夫人》为例,课文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精心打造的香屋:建造时使用了多种香木,装饰时使用了各种香草,还有使满屋芳香的各种香料……毕竟是古体诗,再加上文中众多的香木、香草、香料,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大部分学生读完后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画面,根本想象不出香屋的美好样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让他们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香屋的构造图。课堂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部分学生所画的香屋构造图,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进行对比、评价。课堂上学生兴味盎然,对同学的画作大加评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课文结构图。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学生现场画结构图的时间,直观、形象的展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受,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自制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听着老师的朗诵,看着老师制作的视频,感觉特别亲切,课堂学习氛围也分外浓厚。
  四、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辩论演讲、习作分享等。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对写景、哲理、思妇怀远、游子思归部分,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穿插全班齐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个人读和分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并设置评委进行打分。学生虽然朗读了大半節课,但情绪高涨、十分投入,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还有每周的语文阅读课,教师可事先定好一个主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比如关于“温暖”的主题阅读课,学生是这样安排的:主持人以优美的主持词导入,接着欣赏许飞演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视频,其中的歌词“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直击人心;小组成员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之后分享有关“温暖”的故事;播放关于“温暖”的动漫短片;小组成员分享有关“温暖”的范文,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结合现实生活,让全班学生畅谈身边的温暖故事;最后,主持本次活动的小组四位成员以优美的主持词进行总结,并向同学鞠躬。学生的创意与出色的表现,往往出乎我的意料。
  再比如关于“文化遗产”的主题阅读课,负责本次活动的小组选择了播放《最美中国色》视频片段,然后按顺序给同学介绍了剪纸、折扇、陶瓷、书法等艺术,每个成员在讲解时都做了相关课件或视频,形式多样,语言优美。“给我一个舞台,给您万千惊喜!”教师给学生一个讲台,让课堂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是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安排,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使用机智的课堂语言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地回答,尽量以鼓励的话语为主,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进行善意的批评。
  比如本学期上开学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分享寒假故事。有学生说:“寒假被表哥强拉着到外地看了场电影,可电影又是看过的,真是太浪费时间了!”我点评道:“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相信在新的学期,时间观念这么强的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另一个学生分享道:“寒假里最难忘的是家庭会议,父亲忆苦思甜,以此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我说:“每年召开家庭会议,这是良好的家风。好家风一定会教育出好儿女!”还有学生分享道:“寒假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家,上午在线学习,下午刷题。”我说:“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放大学生性格中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学习、生活。
  以上是我对课堂教学激趣法的一些实践。当然,课堂教学激趣法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能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作为家长,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像鲍希科那样!  鲍希科是谁?他是九江外国语学校大名鼎鼎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立德树人、追求幸福教育、做幸福教师作为目标。十八年来,他不仅让优秀的学生出类拔萃,而且让所教的全体学生获得健康发展。  家长以孩子能进鲍希科的班学习为荣。鲍希科已成为九江教育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从教以来,他先后被评为九江市“骨干教师”、九江市首届
期刊
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在本文中特指在短时间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如何实施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回顾多年的实践研究,从活动实施的单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两个层面,总结出实践策略给大家分享。  一、集中示范,总结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小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门课程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着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方法的重要性。第一学段的
期刊
期刊
[片段一]rn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男一号”.牛郎姓牛吗,为什么叫“牛郎”?rn(学生讲述第一段)rn师(与学生一起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有多不好呢?rn生: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
期刊
编者按:研究性学习将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课本、课堂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受生活,打破生活与学习的二元对立壁垒,是一种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生成的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合作、质疑、辨别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自主构建,在自主选题、计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处于“隐身”状态,离开传统的
期刊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古诗.它是唐代颇富激情的诗派,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如表1)多集中在中高年段.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古诗,边塞诗中的地名往往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综观其地名,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实指的地名,如玉门关、阳关、凉州、安西、青海等;二是泛指的地名,如塞下、大漠、瀚海、边城等.这些地名是诗人表现边塞征戍行为的重要空间“见证者”.从语文的视角看边塞诗中的地名,它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借助边塞地名,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豪气万丈的唐朝
期刊
数学知识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当下却出现了拥有高学历的老师、会解题的学生不甚理解数学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的生物脑成为智力脑,就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讲推理,更讲道理;不仅讲思考,更讲思想.这样通过学科知识的视角讲数学故事,才有可能让数学育人在课堂真正发生.
研究性学习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学习内容,其选题有着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当今时代,“引入文化元素,助力学生学习”既是小学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新视角,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吸收。  一、依托传统文化选题,让传统文化育心田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初五的端午
期刊
古人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今有闻,“教育不仁,以万生为工具”.教育的天空,人在中央,这是永恒的朝向.以教育之眼,看天地自然,看人世沧桑.教育的基础价值和根本目标何在?学校的每一侧面、每一班级、每一课堂该如何承接与抵达?我们心中应装着价值的罗盘,动态迎接一切挑战,教育的良好生态方可遇见.
期刊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这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核心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理应体现立德树人导向,寓育人目标于学科教学之中.育人目标不是空谈,要渗透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发掘育人关键元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呢?在此,笔者辑录几位数学名师的教学案例片段,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在教学中把握育人契机,让数学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真正落实的教学智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