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广泛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思维。
   强化语言运用生活化实践的研究。关于语言运用,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文训练和学生的日记、练笔。其实不然,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何不能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呢?将已有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来强化,注重实际应用,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实践运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拟写对联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联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综合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借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就是,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能见出“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经常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可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走在大街小巷,只要留心,不难发现有很多富有创意的、有意蕴的各类广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山高人为峰”,“并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户,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温馨,充满善意。这些经典的广告用语,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何不引导学生也试着写写呢?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还可以将影视内容引入课堂。我想这对于语文学习,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影视以其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形象,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感染力。如《百家讲坛》,汇集百家学养,聆听大师智慧,追慕大家风范,“坛坛都是好酒”。于丹对《论语》的阐发,以智慧诠释经典,以智慧诠释人生,让我们体悟到经典的永恒魅力。阎崇年的考据谨严,易中天的幽默诙谐,王立群四十年研读《史记》的执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焦点访谈》让同学们洞晓天下世事,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胸襟开阔,也能为作文积累鲜活的素材。《电视诗歌散文》声情并茂的朗读,淡雅悠远的慰藉,让人陶醉。清丽的画面,唯美的意境,款款的深情,让人觉得语文原来这样美。语文,不应是狭小的课堂课本。它不是池沼,而是海洋。学生在收看这些电视节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比哪一节语文课都要专注。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语文课堂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其语文的思维,例如课前五分钟演讲。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天才的演说家,像林肯、丘吉尔、马丁·路德金,热情澎湃而富有感染力,他们常常滔滔不绝,语惊四座。可惜我自己既不敏于事,又讷于言。演讲是一种重要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是表达与交流、沟通与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将演讲也纳入语文实践的范畴。
   另外,我们还可以课内外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近年来,我们在课内外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模式:以课本内容为诱发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从而划分研究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校园网、图书馆、阅览室及其他多种渠道,搜集占有材料,深入研究;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性阅读,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力求深入透彻,便于指导;学生定期交流,教师指导,教师亦不妨下水示范;成果展示,以鉴赏文章的形式反映出来,力求有比较新颖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开展这样的专题研究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深有感触:原来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为肤浅,甚至有些偏激,经过研究交流以后,则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从选题、查找资料到写成论文,从个人的自主探究,到小组的合作交流。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博采众长,表现出一种摈弃“门户之见”的宽容,甚至表现出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小学者风范。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这是一个语文教师要倾其一生的精力去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徐建华,曹德宏,语文老师,现居湖北远安。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在惊涛拍岸、浪卷飞花的长江北岸,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县。这里,山青水碧,英杰代兴,湖北省示范高中蕲春一中便孕育在这块绚丽而神奇的沃土之中。
在平时的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而看似不用功的学生却在语文上总能拿到令人羡慕的分数。这种现象使不少学生一筹莫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呢?我想恐怕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的缘故。下面想从语文课外阅读的“三性”与“三化”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三性”     1.
尼莫地平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有一定效果,我们以往的实验也表明尼莫地平可预防或延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脑卒中的发生。本实验目的是了解尼莫地平对SHRsp血液流变
期刊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状态,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任何一次大潮的涌动,必然伴随着沉渣的泛起,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工程,在它的实施初期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我们足够的注意,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向深入。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表面热闹,其实萧条;刻意求新,其实落伍。说白了,就是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让语文教学得到根本的改观
近期,五阳矿回收队从强化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入手,紧扣安全发展主题,不间断安全教育,不放松安全管理,抓紧安全学习,采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现身说教、岗前三分钟“每日一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考试,取消了标准化考试,大大削减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数量,增加了识记与运用、阅读与写作等主观性表述的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减少了课本教材中原搬生套的内容,选取了相当部分课本外的优秀的文段和题型。这样做,丰富了学生对古今中外佳作美文的积累,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突出了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然而,这样的考试却也引起部分语文老师的误解,他们认为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