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课堂效果,回馈课堂实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f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入高中物理学课堂,打破课时结构局限,延展教学时效,饯行让学生预先了解课堂背景,制作课堂教具、分组自主实验观察、现象自主分析、教师延时评价、课后延续研究找到课堂和社会应用的切入点的教学模式。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习对象探索、获得物理规律的实效性。得出将这一模式引入学生课堂确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通过多维角度获得的知识感知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结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物理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8-0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carning”翻译而来,是人们在总结了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等,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而在中国,自从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把“研究性学习”列入新课程标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全国各地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少教师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事着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但是在中学课堂中通常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独立于其他的各科课程中,在现实的教学中个人却体会到研究性学习与我所教的物理课堂无论从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上或者课外资源的延拓补充方面都有许多有机的结合点。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以下我从两方面论述践行研究性学习和高中物理课堂结合的方式,以及这两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收获:
  一、研究性学习中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分工协作、观察讨论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程在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就是最有效、最务实的方法和态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如果将这一任务赋予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就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老师一道积极参与和研究、体验物理规律,并尽可能去探究,并可以把探究的成果应用回物理课堂,则这样的过程更可以充分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观察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授之以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看到物理题所描述的真实过程。同时,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书上的每一页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从而进一步感知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实践,亲自尝试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许多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做一些实验演示仪,通过成功的演示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情景中去体验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答案,学会自觉地用实践的思想去探究问题,而不是将物理题当作数学问题来思考。
  所以我们应该多在物理课堂上创造一些能让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学习真实的物理过程的机会。为此,尽可能多地将一些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点有用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积极协助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新学的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二、创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性学习与物理课堂有机结合的可操作的机制
  延拓课堂、打破局限、将学生课外自主研究结果引入课堂的各个阶段
  1.做好课前延伸、利用学生自主研究结果加强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预先感知、降低学习梯度
  案例分析一:
  《超重与失重》是比较难以感知的一种物理现象,如何上好这样一堂课呢,我校吴文胜老师在充分做好学情分析后,决定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本班的同学先去了解身边的超重失重现象,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切入点电梯上升中的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并在老师的协助下拍摄电梯间的超重与失重视频(见附件) 并完成预习报告。
  老师在上课时将这一小组所拍摄的视频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分析中,超重与失重现象立刻变得直观可见,学生立刻可以从感官上充分的感知到超重与失重这一在身边并不多见的物理现象。立刻让视频制作小组分析视频中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视频中的现象较快归纳总结出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较难一节物理规律课,在学生的参与下很多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因此学习阶段的提前预设和直观再现就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课中拓展,应用学生成果鼓励自我探索规律
  案例分析二:
  《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规律探究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条理思维性,而在过往的教学中遇到该教学片段的时候很多的教师均会向笔者一样,对着书本上的插页照本宣科。但是这一次笔者邀请了一个学习小组由他们完成再现伽利略实验的任务。
  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动手,不断的改良实验,从减少摩擦、增加可视度入手,还利用拍照技术处理实验现象。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下图的实验设备有请学生现场讲演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并让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获得。由学生小组利用自制实验教具自己展示现象、自己观察现象、自己探索实验规律的这次课中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下课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走上讲台,观察实验器材,而实验小组的同学还非常自豪的在介绍,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参与小科学研究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一举多得。   另外此项实验装置不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也在学校举行的校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的评定过程中获得许多老师的赞许并获得校一等奖。
  3.做好课后延拓、培养创新精神
  以往的物理课堂教授课内知识结束以后,下一个环节一般均是温书应考。这一过程缺乏书面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终归有纸上谈兵之嫌。因而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沿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课后升华过程,由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学生的课后延拓中,以下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三:
  将课后延展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生学习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看到老师做这样的实验(实验图)想到如果有一个磁铁可以自发的震动就可以在线圈中不断的产生电能,借以想起地震中充斥了许多剧烈的摇晃,摇晃过程中带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可以将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以电能的形式储存,所以将他们先前已在研究的地震屋模型和能量回收结合起来,在抗震屋模型中加入线圈和磁铁如下图,用以解决地震过后电力供应中断的无法照明取暖的实际问题。
  虽然这种模型目前比较简单,但是蕴含了很好的构思获得了一些专家的肯定,获评为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对新教学模式的结果的判断
  从课堂的效果看我们确实可以得到,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高了,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到了获取物理规律的途径,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反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组里的老师没有给学生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尤其是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没有了解书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前就开始盲目的去了解所谓的科学知识,比如在研究麦克斯韦理论时,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甚至更高的水平,这大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收集回的资料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处理的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课程的容量在每一节物理课是不尽相同的,有些课程涵盖的知识较多,本身学生学习的任务就重,如果不进行适当课程的裁并,如有时候研究性学习模式植入课上了一半,课程只是探而不究,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效果不佳,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应与讲授法适当的结合起来,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模式虽好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适合的。
  (三)模式的推广性
  我们的学校是位于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学校,相对来说学生的社科类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布置课前延拓,课后延伸他们有一些可实施的条件,但是确实有时候也需要动用很多社会资源,因而这一相对需时更多的物理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在大面积的学校推广?这是我们下一阶段需借用各方力量去探索去佐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3]龚秀龙《“合作探究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
  [4]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苗明《情境创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8期
  [6]赵莹《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实践和思考》浙内准字第0128号《中学物理教学》(双月刊)2011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也在不断地开发进行中,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特色课程开发,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我校也根据自身特点把知行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标,并对“知行教育”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知行教育 特色课程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
期刊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繁、杂、多、累。面对整班学生素质偏低的状况,如果班主任一味地以爱的方式或刚性约束进行班级管理,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思考,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笔者通过多年带班经验,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优良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利于提高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水平,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00-02  一篇作文,在教师精心的评改下,客观的指出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很有指导性。可是,作文本一发,学生急匆匆地翻看了评价等级后,便合上了本子,那些眉批、旁批、总批,那些教师的肺腑之言,此时在学生的心里却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也就谈不上指导学生提高习作水平了。一块璞玉,经
期刊
【摘要】创意写作在国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对写作进行有效科学的教学及训练,能够培养出作家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对传统写作课程模式弊端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进行总结,从而对创意写作提出相应的课程活动及训练方法,一起创建我国创意写作学科,繁荣我国的创意写作。  【关键词】创意写作 课程模式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96-
期刊
【摘要】藏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艰巨与复杂,根本原因在于对藏区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律的特殊性的探索与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作为承担该校思政公共理论的教师,通过深入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梳理出民族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困境”:传统教学方法、内容、语言与藏族同胞心理、宗教环境、藏语语境形成矛盾。并提出走出困境的几条思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加快藏汉思政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的培养与思政公共课
期刊
【摘要】思维型课堂强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思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经甚至是必由之路。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及其所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进而培养英语学科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两者结合,开创高效的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是我们可以探索的途径。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 文学阅读 课堂模式 批判性阅读 创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90-02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对“读整本的书”做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
期刊
【摘要】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此法,笔触周密,细致入微;小处着眼,工笔刻画;截取一部,细细勾勒可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它细而不微,如同荷叶上的露珠,使整个荷塘闪耀着珍珠般的异彩。  【关键词】细节描写 运用技巧 写作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
期刊
【摘要】在现代国际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促使英语文学逐渐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英、美两国,而是逐渐延伸到世界各个国家。因此,在分析英语文学的作品价值时,便需要站在跨界的角度,避免从某个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坚持以作家的文化背景为参考,综合全面阐释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基于此,本文着重进行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英语 文学形象 文化疆界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3-01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短。传统的复习方式已经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复习巩固好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众多数学教师关心研究的问题。为此,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要有明确的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