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英语文学形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国际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促使英语文学逐渐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英、美两国,而是逐渐延伸到世界各个国家。因此,在分析英语文学的作品价值时,便需要站在跨界的角度,避免从某个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坚持以作家的文化背景为参考,综合全面阐释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基于此,本文着重进行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英语 文学形象 文化疆界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19-02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英语文学创作仅仅是由英美国籍的作家来支撑,并在发展中逐步成为英美文学发展的引领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联系加剧,当代英语文学早已突破传统的限制,向着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扩散,促使英语文学在世界大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大部分英语文学都是基于英语语言而创作的,且大部分作家皆非英美国籍,以至于之后的作品在阐释过程中与原本的英语文学有着较大的出入。文学作家较多,且来自于不同的国家,那么应该怎样定位这些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呢?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在分析英语文学的作品价值时,便需要站在跨界的角度,避免从某个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坚持以作家的文化背景为参考,综合全面阐释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
  一、当代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特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便具有在世界范围内传承的能力,自然也担负其了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特别是至今仍存续的英语文学形象,逐渐突破了原本的文化限制,向着更广、更大的范围扩散,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例如,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中诞生了大量的经典人物,这些人物被世人所熟知,成为了世界人民珍贵的共同文化遗产。同时,作品被不同的国家或语言重新编译再次出现在舞台之中,充分证明了英语文学的传承已突破地域的限制,甚至与现代文学存在很好的交融共存,更是凸显了英语文学全球化的特征。
  二、英语文学中的文化疆界及人物形象的实例分析
  (一)英语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分析
  在西方英语文学作品中注重人物形象的描述,并象征着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在欧洲文学作品中,吝啬鬼可谓传承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它形象的反应着在欧洲某以时期中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在众多表现吝啬鬼的作品中,最典型的当属莫里哀在《悭吝人》中所描述的阿巴贡这一吝啬鬼形象,并在法语中,阿巴贡已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阿巴贡在面对神火时十分小心谨慎,深怕别人会惦记这自己的财产,拉弗来在其家中时不允许她站立,深怕自己一不留神便让财产被偷走。在平日的生活中,阿巴贡不允许仆人丢掉喝剩的酒瓶,否则便要扣仆人的工钱,拿掺水的酒来款待客人,并且严格控制数量,不能多喝。在整个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阿巴贡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冷淡,不仅在其对待亲戚的态度商有所体现,与他生活相关的各类群体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这样的人物形象作为整部作品的主角,一定是因为其身上具有当时社会最典型的社会形象,且该特点并未出现在其他疆域。这种形象很好的体现了该时期欧洲的社会文化,也体现了该社会现象、人物性格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支出。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是大众所熟知的人物形象,他也出自莎士比亚之手,可以这样说,在众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哈姆雷特是最具文化疆界特色的代表人物。在塑造该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来充分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社会形式。在面对社会种种压力时,哈姆雷特并未选择退缩,而是为复仇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与此同时,在该人物身上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再而是,哈姆雷特经理了家庭的变迁,使其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哈姆雷特一改之前的优柔寡断变得特立独行。
  三、结论
  总而言之,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疆界主要兴起于发达的欧美国家,并逐渐扩展到亚非地区,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包容性。本文中阐述的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象征着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时代文化背景。因此,由于英语文学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英语文学通过广纳其他文学的创作思路,定能取得较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宁康.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J]. 南京社会科学, 2004(2)
  [2]兰玲. 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0)
  [3]赵志慧. 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研究[J]. 赤子:上中旬, 2015(14)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设计师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确保建筑学专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设计工作室体制来对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设设计 课程教学 设计工作室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5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不乏对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的学者,但大多侧重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虽然有文章对教学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但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语言类课程改革的分析很少,尤其是对大学校园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主要从大学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实践 教学 语言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也在不断地开发进行中,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特色课程开发,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我校也根据自身特点把知行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标,并对“知行教育”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知行教育 特色课程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
期刊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繁、杂、多、累。面对整班学生素质偏低的状况,如果班主任一味地以爱的方式或刚性约束进行班级管理,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思考,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笔者通过多年带班经验,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优良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利于提高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水平,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00-02  一篇作文,在教师精心的评改下,客观的指出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很有指导性。可是,作文本一发,学生急匆匆地翻看了评价等级后,便合上了本子,那些眉批、旁批、总批,那些教师的肺腑之言,此时在学生的心里却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也就谈不上指导学生提高习作水平了。一块璞玉,经
期刊
【摘要】创意写作在国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对写作进行有效科学的教学及训练,能够培养出作家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对传统写作课程模式弊端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进行总结,从而对创意写作提出相应的课程活动及训练方法,一起创建我国创意写作学科,繁荣我国的创意写作。  【关键词】创意写作 课程模式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96-
期刊
【摘要】藏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艰巨与复杂,根本原因在于对藏区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律的特殊性的探索与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作为承担该校思政公共理论的教师,通过深入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梳理出民族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困境”:传统教学方法、内容、语言与藏族同胞心理、宗教环境、藏语语境形成矛盾。并提出走出困境的几条思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加快藏汉思政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的培养与思政公共课
期刊
【摘要】思维型课堂强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思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经甚至是必由之路。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及其所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进而培养英语学科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两者结合,开创高效的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是我们可以探索的途径。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 文学阅读 课堂模式 批判性阅读 创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90-02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对“读整本的书”做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
期刊
【摘要】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此法,笔触周密,细致入微;小处着眼,工笔刻画;截取一部,细细勾勒可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它细而不微,如同荷叶上的露珠,使整个荷塘闪耀着珍珠般的异彩。  【关键词】细节描写 运用技巧 写作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