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本情感主旨的几个突破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能多角度地挖掘和探究,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取向。探究文章情感主旨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但这种开放绝不是完全的开放,都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都必须紧紧扣住文本的内容、结构、背景、技巧、提示及有关信息去获取、提炼和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情感态度,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想象和发表观点。忽略文本材料,往往会断章取义、失之偏颇。在此基础上,在探究文本情感主旨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如果有意识地关注这些途径,往往能将解读走向深入,从而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实质。
  一、于疑难处设问,追本溯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疑难处生疑,于曲径处通幽,对文章进行追问,顺蔓摸瓜,逆流而上,常常能摘得甜蜜的果实,找到源头活水。其实任何文本的解读都是不断追问和追思的过程,特别是文章的题目以及文中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是我们应该反复品咂琢磨研究的所在,抓住一点就能通晓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文题设问:如《听听那冷雨》,围绕题目能提出若干疑问,为什么要听雨,为什么听出个冷的感受来,什么时候听的雨,在哪里听的雨,雨有什么特点,作者在听雨时心理感受如何,为什么听的是那冷雨,而不是这冷雨呢,作者听的仅仅是雨吗,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去文章中追本溯源、探求原委。通过阅读可知,雨是作者乡愁的承载物,文中“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等语言,可看出,这是痴情诗人心欲回归的苦思、苦恋、苦苦等待。时空的巨大距离,让余光中对故乡,对曾经的岁月思念不断,乡愁因时空的阻隔而生,是海岸那边,魂牵梦萦的一缕柔肠,余光中听的是雨,又不仅仅是雨,这雨的意象还包含了什么意蕴呢?从文章的论雨、嗅雨、观雨的文句中,体悟到雨还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听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思慕,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游子的文化乡愁。
  从文中设问:在《老王》的教学中,以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突破口,设疑: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如何来判断幸运与不幸?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通过设问,学生自然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分析幸运和不幸,作者的愧怍源自对老王的漠不关心,缺乏临终关怀的愧疚,是自我的反省和觉醒。老王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平等、关怀和亲情,而作者却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悲天悯人的情怀,到老王死都没有给予平等真切的关怀,所以作者感到愧怍。这种愧怍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人性的觉醒。杨绛领悟到了人的平等,人的心灵对等,人的真情渴望,杨绛的反省让我们敬重,也正是这愧怍,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真的需要多点平等的真心付出,少一些由等级差别带来的冷漠和居高临下。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些正是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所在。
  二、于矛盾处质疑,得意体情
  文本的矛盾处是指文本在前后情节、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相反相对立的情况,令我们疑惑重重,不解陌生,但如能从此进入,定能有所突破,解开谜团,使文本解读走向新颖深入。其实,这些矛盾都是作者精心设计、有意为之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师生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丰富文本内涵,有利于师生在最大程度上接近文本的本意和作者的心灵。细密研读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处更容易揭示矛盾背后隐藏的文学或文化意蕴。如在教授《鉴赏家》时,文章中就有很多矛盾错位之处:一个卖水果的人,为何却有很高的鉴赏力?文章题目为“鉴赏家”,为何却大量写看似与鉴赏无关的“闲笔”?叶三真心喜欢画,却为什么要把它带进棺材?一个水果贩子,为何却是第一鉴赏家?通过这些矛盾,小说想表达什么呢?如能解决矛盾,就能突破文本。通过研读和体悟,可以获得如下感知和答案: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把画带入棺材是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精神意蕴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
  三、于关键处捕捉,见微知著
  关键处一指的就是文章的题目。高明的作家总是匠心独运、精心设计题目,或交代写作对象或用来揭示中心,或提示行文线索、结构思路等,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标题入手,是我们迅速触摸、理解认识文章的一把钥匙。如一些散文的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表达了对你(大西北的顽强的生命)的赞美和崇敬。《在城市里纪念我的那些农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怀念及对城市生活的厌倦,渴望回归心灵的家园。《记住回家的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等等这些文章的题目就可直接看出或者揣测作者的情感取向。
  关键处二是指文眼、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高的概括性,通常是指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修辞句等,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文章结构,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他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捷径。因此,抓住捕捉这些关键语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浅入深,可见一斑。如教授《文化的梅岭》时就可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抒情议论词句,迅速把握全文主旨。过渡句“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抒情句“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结尾句“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很容易就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游览梅岭,品赏了梅岭文化中“贬官文化”和“梅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对梅岭文化的推崇和神往。
  四、于形象处开掘,因形悟神
  文章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提炼概括不同的人、事、物、景的特点,即外形的特点、内在的精神品质、象征意义等,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并弄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些对象身上多角度、全方位探究捕捉被注入到这个形象中的那些诸如社会、自然、人生、哲思方面的思想意蕴及作者的诸如热情、反对、期望等的情感态度。作者对所写形象将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赞美或批判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看法。如在教授《浅滩》一文时,学生只要能抓住文章中所写的形象——大江、浅滩、大船、小船、人们,然后分别概括出各自的特点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就很容易探究出文章的深刻意蕴。大船在浅滩搁浅,探究出人生如行船,困难如浅滩,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不测在所难免。人们在面对大船搁浅时没有抱怨和责难,探究出面对生活中的意外,抱怨和责难没有意义,要习惯于服从命运的安排。浅滩无法承受大船,探究出拥有远大志向雄心的人必须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大江坦然真实、深沉雄浑但也有浅滩存在,探究出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有浅薄的一面,而且,有时候打败人的不是困难,而是浅薄。所以从形象入手,很容易就探究出文章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哲理。
  总之,好的文本大都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学品位的作品,其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而是民族心理的折射和人文精神的体现。阅读这样的文本, 如果学生缺少一个精细而完整的个体阅读过程,缺乏情感的体验,单纯技巧上的说教肯定是苍白无力的。要想领悟文本的精髓,前提是必须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读通”到“读厚”,再到“读薄”,最后“读准”,居高临下,全局在胸。但是,如果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能多点文本解读的意识,多点思考和追问,多点经验和方法,多点积累和体验,多点生活和感悟,多多留心关注文本的疑难处、矛盾处、关键处、形象处,就能为文本解读插上飞翔的翅膀,走出文本解读情感主旨难于突破的瓶颈。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离不开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话语方式。品味揣摩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是语文教学的正确途径。品悟文本语言有很多方法,除了创设情境之外,还有以下六种。  一、抓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质朴的语言表明了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了这首诗,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体会人生的态度。  一、自由吟诵,读准节奏  想要了解一首诗的精彩之处,首先要做的便是善读,即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能够在自由的诵读中理清意象之旨、体会意境之美,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诵
依据“语文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典范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花大
目的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特点以及有效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以本院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所接诊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该部分患者发热期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有效护理
高中文言文选文,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这些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曾国藩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诵读是学生通过声带发声、情感共振、内心体验的过程。因此,诵读是文言文教学很好的切入点。  教学文言文,一
目的了解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的7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第二次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政治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
党代会常任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突破口,其功效体现在党代会常任制条件下的党政关系的科学处理上。党代会常任制条件下的党政关系本质上是党代会与人代会的关系。党代会常
本刊讯 2016 年6月3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以“教学语言的魅力”为话题进行了在线研讨。本次邀请的三位主讲嘉宾分别是: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罗相和老师、深圳新安中学张丽老师和扬州市公道中学范秋盛老师。三位嘉宾援引理论,结合实例多层次、多角度对教学语言的魅力进行了诠释和展示,在分享与交流中给人以启发,群友热情参与,分享交流,研讨氛围融洽而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网络研讨实效。现将研讨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