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态势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o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大学生意识形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文章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绘制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了解当前研究现状,探寻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在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需要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入手,在当代社会思潮中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思想文化引领,开展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媒体和大数据趋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探索实践;CiteSpace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统治地位。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学生是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使高校学生培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本文对我国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期刊文献进行科学计量,运用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科学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从时间上展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研究热点热点和前沿,结合中介中心性、頻次等指标分析研究趋势,梳理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的思路。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文献概要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意识形态”为主题词并含“大学生”进行高级检索,通过去重和筛选,最终得到3324条记录(其中“核心期刊”、“CSSCI”来源777篇),以此作为文献研究样本。
   (一)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文献从1984年开始到1999年间断性出现,数量在1~2篇,从2003年开始缓慢递增,2008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62.75%,此后一直处于平稳增长,到2017年文献数量最多达到540篇。1984年是我国全面改革的起点,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并制定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纲领。这一阶段出现的第一篇文献探讨了苏联在对全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问题研究,以此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带来启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此后更多的研究者以大学生为对象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研究,出现了2008的文献增长高峰。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17年和2018年围绕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研究文献数量为最高的两年。
   (二)文献来源分析
   研究文献的机构来源均为高校,排名前20的高校中,师范类学校占50%,发文数量占前20名高校发文总数的49%(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师范类高校发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学术文献贡献度总体上较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
   文献的基金来源前六的主要来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4)、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4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2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0)、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其余基金主要来自于各省社科基金、教委科研基金等,文献数量均在4篇(含)以下。
   (三)文献刊物的分布
   为进一步探索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刊物,根据布拉德福定律:以论文为统计单元,将所有期刊按相关论文数降序排列并划分为论文总数大致相等的3个区域,即“核心区、相关区和外围区”,其数学表达式表示为r0=2ln(eE*Y)(式中,r0为核心期刊数,E为欧拉系数,E=0.6,Y为刊载农业技术领域论文数量最多期刊的载文量)。通过检索计算,r0=2ln (1.8×9)≈10,得到10种核心期刊,这10种期刊共刊载大学生意识形态文献364篇,占总研究期刊数的11%(见表1)。
   二、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是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一系列处理,将科学领域知识可视化展示的一种方法。运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和关键词共被引网络分析,时间区切片长度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 50(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选取最小生成树(MST)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节点224个、连线982条,网络密度为0.0115,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为0.7949(Q>0.3表示图谱划分的聚类结构显著),聚类轮廓性指数S值为0.7789(S值>0.5表示聚类效果合理),整体聚类同质性较高,聚类结构合理。
   (一)高频文献关键词共现性热点分析
   关键词出现频次(frequence)与研究热度呈正相关,节点中心度(Centrality)则可反应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内在联系和核心力度。关键词的频次和节点中心度越高,表明与其相联系的关键词越多,在共现网络中的媒介功能越强。本文将题目和摘要中的关键名词短语抽取出来,形成特征词共现网络(见图3)。分别按照频次和中心度对共现关键词进行排序,取排名前十二的关键词(见表2)。从提取的关键词信息中可以看出:1. 大学生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研究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频次高达524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度达到0.55。2. 意识形态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基石,“马克思主义”在文献中的频次为84,中心度为0.24。3. 大学生意识形态重点研究关注的内容涵盖了意识形态教育(含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社会思潮、政治认同(含认同)、思想体系、话语权和爱国主义教育。4. 研究结合的背景体现在新媒体和“互联网+”,出现频次分别为143和42。5. 研究探讨主要围绕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策和创新等方面展开。    (二)突现性阶段研究前沿领域分析
   突变词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因研究成果骤然增加或使用频率突然提高的术语,表明在该时间段内广泛得到研究者关注,突变词的突现性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趋势。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关键词突现性分析中得到25个突现词,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的关键词突变始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01年开始有了新的突变词,即“意识形态领域”、“思想体系”,2002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之突现,持续时间均为9年以上。2004年“全球化”突现,此后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等词突现。2010年开始突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校园文化”、“政治信仰”。从2014年开始,“中国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网络时代”等词突现,可见在一定时间内这些内容作为研究的热点前沿,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三)关键词聚类演化分析
   通过分析关键词距离类,可以摸清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为更进一步客观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LLR为聚类方法,根据唯一性和覆盖度选择最佳的聚类标签,从分析文献中提取得到9个聚类,并从聚类包含的文献中提取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主题词(见表3)。聚类最大的为聚类#0和聚类#6,均包含54篇文献。被引数最高的论文大多分布在聚类#0和聚类#6中。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樹人九个方面展开。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热点趋势分析
   从文献关键词的共现性、突现性和聚类发展脉络看,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深化,研究的学科不断丰富,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主题多样化,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体系。通过对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的梳理,在文献中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被引值为25-175),发文时间短但频次相对较高的文献(发文时间为2016年被引值>10,2017年被引值>8,2018年被引值>6),以及每个主题聚类下代表性学者的论文进行梳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热点趋势可分为6个方面。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是一项系统工程。李辉等从逻辑上分析了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经历了经济化、军事化取向之后,又出现了文化化、生活化和学术化的取向,这些取向挑战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方式。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对接、理性世界与生活世界对接、社会取向与个体取向的对接,是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逻辑起点。冯慧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现象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冲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发展的两面性和难以管控性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彭庆红则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要在教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开拓创新。
   (二)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新时代更需要加强主流思想引导,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魏红霞认为当代社会思潮主要呈现的新特点为复杂多样性、批判反思性、直观现实性、国际全球性、强弱并存性,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矫正唯功利主义倾向,以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民族利益。戴钢书提出对高校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不良社会思潮包括个人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思潮影响,树立大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建立开放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传播渠道。李继兵认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断地变换表现形式表达诉求,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深化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历史学科建设,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构筑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认知,以有效预防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思想文化引领
   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培育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吴欣遥等认为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导向向给大学生带来困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有待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些大学生忽略和淡化。杨雪英认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必须从文化传播的层面把握自身的规律,在教育内容上必须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教育的策略上必须增强开放性与民主性,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李永娜提出了“微文化”概念,其“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潘学良提出将“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必须做到各门课程教学合理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杨晓慧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融入全过程”的逻辑起点、教育视角、纵向进程、横向要素四个重要方面。关于如何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张雷声提出,教师除了要讲清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社会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对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的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在文化多样、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背离主导性、放弃主导性的危害, 还必须讲清楚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体现、“一元主导”与多样性的关系,使大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黄蓉生提出要强化“整体”观念、突出“核心”地位、注意区分层次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防止粘贴取向、移植取向和片断化取向。马福运提出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形成培养和塑造合力,遵循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创新载体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对此莫诗浦认为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另一方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五)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关系到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黄明理对我國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近1/3 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困惑、信仰模糊的情况。胡梅花分析认为大学生信教根源在于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信息压力、风险压力时,没有从压力产生的根源即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寻求原因, 而在宗教世界中寻求自我慰藉。杨华等认为实用理性的僭妄和非理性思潮的泛起造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生成,是感性实证认知方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误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滞后等原因所致。以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兼具人文精神批判与重建的文化启蒙向度。颜吾佴提出了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结合、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的方法。吕丹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坚定性、多元性和功利性,需要通过“中国梦”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引领、方向引领、目标引领、价值引领和舆论引领。叶柏森则提出要深入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实践”本质,重新定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广泛萃取现实社会素材并精心遴选生动活泼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探索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关切与成长规律,多维度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场域。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提高政治认同的手段与方法。齐卫平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打造合力的需要,也满足着大学生认同国家建设取向、优化自身成长要素、找准个体发展定位的渴望。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委必须切实履行领导职责并高度重视其重要性,要拓展五大发展理念教育的方式、发挥各种教育渠道的作用,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要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要将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与中国梦的传播有机结合,把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紧密联系。李若衡提出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落脚点和社会价值所在,可以通过增加政治学常识、重视大学生参政能力的培养与参政渠道的疏通、完善政治体制教育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肖慧认为建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
   (七)新媒体和大数据趋势
   利用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开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新领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刘左元总结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渗透的特点包括时效性和交互性、整合性和隐蔽性、社会化和政治化、本土化和商业化。陈亚敏认为自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引领发展方向、拓宽教育途径、增强实际效果,同时也带来空前挑战,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工作模式受到冲击,主体关系发生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信息监管缺失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受到威胁,突显师生素养不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周可卫提出要加强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优秀的思想教育资源占领互联网阵地,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创建良好互联网环境,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骆郁廷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网络文化育人的根本需要,其内容主要包括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传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要通过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提升话语权。蒋笃君则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探讨了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对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要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赵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定性转向定量、线性转向非线性、局部转向整体、模式化转向多样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崔海英认为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分析该领域文献的时间数量演化、文献来源和刊物分布,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圈定研究热点,通过高被引文献分析梳理研究热点趋势,体现一定的前瞻性,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提供科学的信息参考。现有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但研究方法仍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且重复性研究较多。未来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应在更加注重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语言学、传播学等角度深入挖掘探索和综合运用,在充分结合新时代特征、网络新媒体背景和大数据手段的过程中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全面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3).
   [2]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4).
   [3]林毅 ,张才兰.苏联大学生思想教育漫谈[J].苏联东欧问题,1984(02).
   [4]杨利军,吴智君.低被引文献对布拉德福定律的影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09).
   [5]张亚如,张俊飚,张昭.中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09).
   [6]Listed 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J].Current Biology Cb,1996(06).
   [7]Zhu X.The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Different ways and mechanisms[J].Asian Survey,2009(02).
   [8]李辉,任美慧.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逻辑起点[J].学术论坛,2015(06).
   [9]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4(12).
   [10]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11]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12]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13]李继兵,刘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14]吴欣遥,曾王兴,秦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认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9).
   [15]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1).
   [16]李永娜.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04).
   [17]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18]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19]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1).
   [20]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2).
   [21]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
   [22]莫诗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
   [23]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4]胡梅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S1).
   [25]杨华,郑卫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J].浙江社会科学,2011(09).
   [26]颜吾佴,荆学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27] 吕丹.“中国梦”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8]叶柏森.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
   [29]齐卫平.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和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6(05).
   [30]李若衡.政治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01).
   [31]肖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
   [32]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3).
   [33]陈亚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4]周可卫.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
   [35]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
   [36]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
   [37]赵浚.大數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与应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6(03).
   [38]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度人文社科培育重点项目“理工类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pyzd201703)。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上市公司大股东是指持有较大比例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东,根据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大股东应当切实保证上市公司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理论上大股东破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甚微;但在普遍意义上,大股东往往对上市公司施加较强的实际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一些强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无处不在,上市公司从制度、管理到财务,无不深深的打着大股东的烙印;其二,一些大股东与上市公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两网融合”收运模式的现状,指出了该运行模式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就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路径选择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便列其中。建立这个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7年3月印发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赤峰市元宝山区5镇1乡的调研,给出各乡镇农业产业总体情况分析及建议;并以养殖业为例,通过具体调研奶牛场的情况,分析奶牛产业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最后总结当前情况,提出依托集体经济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对相关多方加以整合引导监督,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  关键词:元宝山区;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奶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
期刊
摘要:文章总结了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域特征和组织化特点,以及内源性动力、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在组织体系优势、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优势、群团改革驱动和自身发展需要方面的情况,分别在高校共青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提高合作社效益和服务以及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可行性。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校共青团;支持   一、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期刊
摘要:当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数据的应用为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烟草行业财审工作会议上,总公司审时度势,站在行业高度提出“控制商业企业人力成本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控制人力成本,克服人浮于事,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是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人才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会议期间,兄弟烟草公司就建设财务共享中心作了经验分享。文章从“业财一体化”思路出发,以上海烟草集团为研究背景,思考构建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人们消费习惯的逐渐改变,我国居民家庭负债规模快速扩张,负债期限不断拉长,住房贷款占比不断上升,文章利用 2003~2017 年相关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家庭负债增长因素OLS模型,并且搜集了26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社会消费总额和居民消费水平对居民家庭负债有显著影响,房地产价格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就业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培育专业化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就业,就业活动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可以服务地方经济。现阶段,高职教育存在着认可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单一、产学结合情况不足的情况,基于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
期刊
摘要:文章在分析河南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但第三产业贡献率较低;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有所减少,但中高端供给不足;第二产业主导层次相对较低,且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有所增加,但有效服务供给不足四个方面分析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河南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和转型路径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碳减排;产业转型;路径  改革开放
期刊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手段之一,有助于推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农民的生活。基于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促进了不平衡不充分领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地居民获得感提升产生影响。   关键词:农业人口;乡村旅游;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摘要:以云南省为例,借助云南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合作单位提供的数据,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人口重心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衡量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从经济、宗教文化、人口政策、人口迁移与流动等角度分析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