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总结了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域特征和组织化特点,以及内源性动力、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在组织体系优势、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优势、群团改革驱动和自身发展需要方面的情况,分别在高校共青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提高合作社效益和服务以及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可行性。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校共青团;支持
一、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功效已经得到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方面可以降低合作社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民的市场议价能力,降低市场风险压力,获得分红收益等。在社会关系方面可以增强合作社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任,提高市场意识市场能力,提升农业技术传播,提升民主参与和决策能力以及满足农民归属需求等。在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保障已经建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基本形成。在很多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繁荣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依托。而贫困地区,虽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因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发挥不足、社会文化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等多元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迟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具体到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明显的特征或特点:
(一)地域方面的特征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地理空间上覆盖面较窄。不像东部平原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贫困地区农村一般处于山地环境,规模小而分散,村寨分布也较为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元论在农户覆盖方面还是市场开拓方面都有一定局限。其次,地域特征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本土特征。再次,地域特征决定了合作社的管理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合作社的管理层和社员基本都是本地人,所处熟人社会的文化环境。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域特点还表现为合作社之间的比较。县域内,类别相同的合作社喜欢在规模、获得奖励、贷款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比较。一方面这有利于树立典型带动合作社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恶性竞争阻碍合作社发展。
(二)组织化方面的特点
作为农民的一类互助性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既是合作社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合作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合作社管理相对松散。成员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不强,很多社员只将合作社作为“外出务工回乡发展经济”的补充。其次,在合作社产品生产上,重生产环节,轻加工和销售,分工协作意识不强。再次,在营销上,不善于包装和宣传,不善于主动开拓嵌入到利益链条网络中发展,不善于用市场化思维供给产品和服务,产品附加值不高。最后,利益分配方面还有问题。利益链接机制设计和制度设计不足,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三)内源动力持续性问题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多受政府的各类支持如资金支持、贷款支持等。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的直接诱因。据《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表明,截止2018年12月份我国204.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1/3的合作社尚在运转,剩余的2/3的合作社为“空壳社”和“僵尸社”。这种情况的出现,其核心问题是合作社的内源动力不够。在强化管理与监督的背景下,合作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状况突出。成员资源禀赋、入社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异质性情况越来越突出,对合作社结构影响重大。其次,合作社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市场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贪大求全多样发展等问题制约合作社核心竞争力培育。最后,政策环境在发生变化。与前些年相比较,政府职能在加快转变,直接干预合作社发展的状况有所好转,同时,直接投入合作社的资金也转化为“项目竞争”或“以奖代补”等,对合作社发展带来了冲击。
(四)合作社内部治理问题
合作社内部治理问题是当前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问题。首先,成员分化现象突出,集中表现为“一人社”“空壳社”等问题。合作社成立的资格要求不高,年检要求不严,致使很多合作社成为少数人的合作社,控制合作社发展,甚至合作社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成员们参加合作社没有成本或低成本的付出,普遍抱有“搭便车”心态。其次,合作社人员素质问题。合作社成员普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年限都不高,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能力不高,融资、市场销售和技术等专业人才缺乏。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运行管理和发展热情不高。最后,制度约束性差。如前所述,合作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熟人社会文化环境、受教育年限不高,合作社成员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欠缺,通过制度约束达到管理和发展目标不容易实现。
二、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一直以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对群团组织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部署。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群团组织改革“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更好适应基层和群众需要”。全国各地团组织围绕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近年来贵州团组织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型社区团建、发展电商平台推动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得到了团中央的高度认可,团组织助推扶贫攻坚积累了经验。作为人力资本密集、知识、信息密集且具有较强公益工作输出的高校共青团,在新时代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行动中,具有资源输出的较好基础。
(一)组织体系方面的优势
首先,組织定位上的优势。共青团在功能定位上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向上”服务于党组织的执政理念和事业发展,紧紧将青年群体凝聚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青年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建设发展服务、为民族复兴服务。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向下”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团组织将青年的呼声、青年的所需所想反馈给党组织,并通过自身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满足青年成长和成才,通过各类载体、平台、制度等提供服务供给。其次,工作内容方面。共青团组织的定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内容是围绕党组织来开展。“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虽然各级各领域团组织工作内容有差异,但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来开展。最后,团组织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建有团组织。高校中从校团委到基层班级团支部或社团支部,都具有组织架构。且作为团组织,高校共青团有联合地方团组织或行业领域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条件。可以说,共青团组织覆盖领域广泛,结构体系健全完善,具备做成事的组织基础。 (二)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方面的优势
高校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众所周知,高校的主要功能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些功能都离不开青年主体、离不开知识的基础作用。作为一个知识密集的场所,高校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尊崇。作为一个青年聚集的知识高地,高校一直以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作为知识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也在高校交汇。知识信息优势是高校的核心优势。高校共青团内嵌于高校各类机构,不论是青年高层次人才还是青年大学生,都具备知识传递、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及利用的能力,也具备知识信息转化的技术和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深切影响下和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下,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富集高地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方面,知识传授和再造是高校本来的义务,知识信息储备和增殖较快。另一方面,青年群体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利用知识并挖掘整合,利用信息应用于实践创造价值。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专业”组织,也具有了知识信息密集的特征。
(三)深化改革的优势
群团工作面向群众,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群团改革突出政治性,这就要求包括高校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自觉主动服从党的领导,各项工作自觉主动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属性。群团改革突出时代性。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时空和时代。时代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存在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组织使命也不同。时代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与基本职责。群团改革突出群众性。服务群众是群团工作的生命线。当前群团改革的重点着力方向即是各项工作要面向群众,回应群众时代所需和发展所需,真正为群众解忧解困,维护群众利益。当前,群团组织就是要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团结带领青年投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工作中。
(四)高校共青团发展需要
伴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影响到高校各个组织各个方面。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部分高校采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学生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传统的班级团建模式,高校基层团建的传统主阵地遭受挑战。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异军突起,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加严实,班委班级工作更为具体,加之一段时间团组织工作的吸引力、有效性和方式方法问题等影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主要功能和工作效果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党的要求、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共青团都要在发展方向、定位和职能职责等方面再造升级,重回人们的视野,重拾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
三、高校共青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可行性分析
经验和现实规律表明合作社发展初期受政策、资金等外部支持因素影响巨大。合作社运行中,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部治理不规范,严重依靠外部支持等问题。在高校共青团方面:高校共青团有组织优势、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优势等,同时,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正积极着力从“政治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方面推进群团改革,以改变其工作脱节青年之需求、空间被挤压等问题。由此,理论上讲,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现共赢。
(一)高校共青团支持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可行性
规范有序的合作社内部治理不仅可以减少合作社的各项成本,延长合作社的生命周期,而且还可以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竞争合作、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贫困人口改善贫困状况推动脱贫,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推动社区治理和民主管理良性发展。高校一般都有人文学科专业和经管理相关专业,其共青团组织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同时,面向基层群众的工作如当前高校共青团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最受青年欢迎的团组织活动。有效连接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高校共青团人力资本优势、知识信息优势对接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利用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知识信息资源帮助合作社规范内部制度、帮助合作社成员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合作社成员提高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合作社制度机制上,高校共青团可以结合最新的法律条规和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章程规范,一方面为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和融资支持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另一方面以制度和机制培养合作社成员信任感和社员意识。在合作社成员上,高校共青团作为第三方开展公益活动近距离走进合作社成员,了解合作社管理层、核心社员、普通社员的所想所需,积极宣讲合作社的有关法规政策,宣传市场规则、培训技术和对接市场能力等。此外,还可以梳理发达地区或运行成功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案例,提高合作社的内部治理能力。
(二)高校共青团支持合作社提高效益和服务的可行性
作为一类市场主体,合作社的市场能力和资本获取能力关系发展成败。合作社的效益和服务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是合作社发展的核心所在。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挖掘拓展和增强资源获取能力,资源获取的意义是将其转化为合作社效益和服务的提高,以推动合作社成长。也就是說,合作社应在提升自身管理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培养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主动寻求包含高校共青团在内的社会资源的支持。高校共青团至少可以针对合作社效益和服务提高从拉长合作社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方面切入:一是围绕合作社的主要产品和服务,针对贫困地区产业链条短、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分析案例等基础上,综合区域区位状况、交通基础设施、市场情况、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给出相对合理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策。二是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上,围绕营销宣传做好品牌培育。精准分析同类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借助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围绕合作社产品和服务设计产品形象和宣传策略,使其形象深入人心。三是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拓展方面,可帮助合作社加大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运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市场。广泛借助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品台,通过线上营销、开发APP产品等,突出本土绿色品质,设计营销策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辐射面。针对城市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深入市民小区,根据小区、人群特质开展线上与线下的联合营销。 (三)高校共青團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机制可行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会网络和资本获取的需求,高校共青团有改革驱动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开拓工作内容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校共青团都有基于主责工作的需求。两者作为一个类别的组织,也都具备条件和有能力供给一定的资源或平台。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需求高校共青团可以提供供给支持,而高校共青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提供平台支持高校团组织开展工作。基于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校共青团相互参与对方发展和支持对方发展是可行的。但从实际状况来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部各类资本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而高校共青团改革改进工作的内容是多元的,工作多是在校内面向青年学生的。因此,基于现实和理论,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较,高校共青团更多是资源和资本的输出方,在输出资源和资本过程中完成工作,处于势能较强的一方。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机制上来讲,具有现实可行性。一是从支持方式上来讲,高校共青团既可以直接对接合作社,也可以借助联合地方团组织支持合作社发展。既可以紧密型的开展如青年教师或学生组织、学生嵌入合作社发展具体参与合作社工作,也可以通过某些项目或具体协商支持内容。既可以主要将知识信息资源输入合作社,在内部治理、培智培志、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也可以针对合作社主要产品和服务开展宣传营销或市场营销。二是在时间上,合作社有其运行规律、合作社也有春种秋收季节劳作规律,还有的社员有打工的实际,高校也有其教学、科研和工作实际及假期,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合作社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双方的时间规律,时间安排方面以效率和实效优先。三是在技术方面,高校师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能力强,可广泛借助通讯通信技术实现跨地域的实时对接,参与支持合作社发展便利快捷。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报告(摘选)[J].中国合作经济,2019(01).
[2]郑长忠.以有效支持存在:群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07).
*本文为2018~2019年度贵州省共青团研究课题阶段成果(项目编号:黔青研20190103),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校共青团;支持
一、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功效已经得到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方面可以降低合作社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民的市场议价能力,降低市场风险压力,获得分红收益等。在社会关系方面可以增强合作社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任,提高市场意识市场能力,提升农业技术传播,提升民主参与和决策能力以及满足农民归属需求等。在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保障已经建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基本形成。在很多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繁荣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依托。而贫困地区,虽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因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发挥不足、社会文化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等多元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迟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具体到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明显的特征或特点:
(一)地域方面的特征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地理空间上覆盖面较窄。不像东部平原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贫困地区农村一般处于山地环境,规模小而分散,村寨分布也较为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元论在农户覆盖方面还是市场开拓方面都有一定局限。其次,地域特征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本土特征。再次,地域特征决定了合作社的管理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合作社的管理层和社员基本都是本地人,所处熟人社会的文化环境。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域特点还表现为合作社之间的比较。县域内,类别相同的合作社喜欢在规模、获得奖励、贷款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比较。一方面这有利于树立典型带动合作社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恶性竞争阻碍合作社发展。
(二)组织化方面的特点
作为农民的一类互助性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既是合作社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合作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合作社管理相对松散。成员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不强,很多社员只将合作社作为“外出务工回乡发展经济”的补充。其次,在合作社产品生产上,重生产环节,轻加工和销售,分工协作意识不强。再次,在营销上,不善于包装和宣传,不善于主动开拓嵌入到利益链条网络中发展,不善于用市场化思维供给产品和服务,产品附加值不高。最后,利益分配方面还有问题。利益链接机制设计和制度设计不足,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三)内源动力持续性问题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多受政府的各类支持如资金支持、贷款支持等。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的直接诱因。据《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表明,截止2018年12月份我国204.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1/3的合作社尚在运转,剩余的2/3的合作社为“空壳社”和“僵尸社”。这种情况的出现,其核心问题是合作社的内源动力不够。在强化管理与监督的背景下,合作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状况突出。成员资源禀赋、入社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异质性情况越来越突出,对合作社结构影响重大。其次,合作社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市场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贪大求全多样发展等问题制约合作社核心竞争力培育。最后,政策环境在发生变化。与前些年相比较,政府职能在加快转变,直接干预合作社发展的状况有所好转,同时,直接投入合作社的资金也转化为“项目竞争”或“以奖代补”等,对合作社发展带来了冲击。
(四)合作社内部治理问题
合作社内部治理问题是当前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问题。首先,成员分化现象突出,集中表现为“一人社”“空壳社”等问题。合作社成立的资格要求不高,年检要求不严,致使很多合作社成为少数人的合作社,控制合作社发展,甚至合作社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成员们参加合作社没有成本或低成本的付出,普遍抱有“搭便车”心态。其次,合作社人员素质问题。合作社成员普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年限都不高,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能力不高,融资、市场销售和技术等专业人才缺乏。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运行管理和发展热情不高。最后,制度约束性差。如前所述,合作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熟人社会文化环境、受教育年限不高,合作社成员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欠缺,通过制度约束达到管理和发展目标不容易实现。
二、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一直以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对群团组织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部署。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群团组织改革“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更好适应基层和群众需要”。全国各地团组织围绕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近年来贵州团组织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型社区团建、发展电商平台推动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得到了团中央的高度认可,团组织助推扶贫攻坚积累了经验。作为人力资本密集、知识、信息密集且具有较强公益工作输出的高校共青团,在新时代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行动中,具有资源输出的较好基础。
(一)组织体系方面的优势
首先,組织定位上的优势。共青团在功能定位上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向上”服务于党组织的执政理念和事业发展,紧紧将青年群体凝聚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青年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建设发展服务、为民族复兴服务。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向下”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团组织将青年的呼声、青年的所需所想反馈给党组织,并通过自身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满足青年成长和成才,通过各类载体、平台、制度等提供服务供给。其次,工作内容方面。共青团组织的定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内容是围绕党组织来开展。“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虽然各级各领域团组织工作内容有差异,但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来开展。最后,团组织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建有团组织。高校中从校团委到基层班级团支部或社团支部,都具有组织架构。且作为团组织,高校共青团有联合地方团组织或行业领域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条件。可以说,共青团组织覆盖领域广泛,结构体系健全完善,具备做成事的组织基础。 (二)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方面的优势
高校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众所周知,高校的主要功能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些功能都离不开青年主体、离不开知识的基础作用。作为一个知识密集的场所,高校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尊崇。作为一个青年聚集的知识高地,高校一直以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作为知识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也在高校交汇。知识信息优势是高校的核心优势。高校共青团内嵌于高校各类机构,不论是青年高层次人才还是青年大学生,都具备知识传递、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及利用的能力,也具备知识信息转化的技术和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深切影响下和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下,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富集高地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方面,知识传授和再造是高校本来的义务,知识信息储备和增殖较快。另一方面,青年群体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利用知识并挖掘整合,利用信息应用于实践创造价值。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专业”组织,也具有了知识信息密集的特征。
(三)深化改革的优势
群团工作面向群众,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群团改革突出政治性,这就要求包括高校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自觉主动服从党的领导,各项工作自觉主动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属性。群团改革突出时代性。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时空和时代。时代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存在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组织使命也不同。时代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与基本职责。群团改革突出群众性。服务群众是群团工作的生命线。当前群团改革的重点着力方向即是各项工作要面向群众,回应群众时代所需和发展所需,真正为群众解忧解困,维护群众利益。当前,群团组织就是要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团结带领青年投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工作中。
(四)高校共青团发展需要
伴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影响到高校各个组织各个方面。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部分高校采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学生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传统的班级团建模式,高校基层团建的传统主阵地遭受挑战。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异军突起,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加严实,班委班级工作更为具体,加之一段时间团组织工作的吸引力、有效性和方式方法问题等影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主要功能和工作效果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党的要求、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共青团都要在发展方向、定位和职能职责等方面再造升级,重回人们的视野,重拾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
三、高校共青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可行性分析
经验和现实规律表明合作社发展初期受政策、资金等外部支持因素影响巨大。合作社运行中,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部治理不规范,严重依靠外部支持等问题。在高校共青团方面:高校共青团有组织优势、人力资源及知识信息优势等,同时,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正积极着力从“政治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方面推进群团改革,以改变其工作脱节青年之需求、空间被挤压等问题。由此,理论上讲,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现共赢。
(一)高校共青团支持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可行性
规范有序的合作社内部治理不仅可以减少合作社的各项成本,延长合作社的生命周期,而且还可以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竞争合作、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贫困人口改善贫困状况推动脱贫,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推动社区治理和民主管理良性发展。高校一般都有人文学科专业和经管理相关专业,其共青团组织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同时,面向基层群众的工作如当前高校共青团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最受青年欢迎的团组织活动。有效连接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高校共青团人力资本优势、知识信息优势对接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利用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知识信息资源帮助合作社规范内部制度、帮助合作社成员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合作社成员提高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合作社制度机制上,高校共青团可以结合最新的法律条规和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章程规范,一方面为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和融资支持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另一方面以制度和机制培养合作社成员信任感和社员意识。在合作社成员上,高校共青团作为第三方开展公益活动近距离走进合作社成员,了解合作社管理层、核心社员、普通社员的所想所需,积极宣讲合作社的有关法规政策,宣传市场规则、培训技术和对接市场能力等。此外,还可以梳理发达地区或运行成功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案例,提高合作社的内部治理能力。
(二)高校共青团支持合作社提高效益和服务的可行性
作为一类市场主体,合作社的市场能力和资本获取能力关系发展成败。合作社的效益和服务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是合作社发展的核心所在。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挖掘拓展和增强资源获取能力,资源获取的意义是将其转化为合作社效益和服务的提高,以推动合作社成长。也就是說,合作社应在提升自身管理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培养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主动寻求包含高校共青团在内的社会资源的支持。高校共青团至少可以针对合作社效益和服务提高从拉长合作社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方面切入:一是围绕合作社的主要产品和服务,针对贫困地区产业链条短、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分析案例等基础上,综合区域区位状况、交通基础设施、市场情况、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给出相对合理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策。二是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上,围绕营销宣传做好品牌培育。精准分析同类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借助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围绕合作社产品和服务设计产品形象和宣传策略,使其形象深入人心。三是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拓展方面,可帮助合作社加大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运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市场。广泛借助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品台,通过线上营销、开发APP产品等,突出本土绿色品质,设计营销策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辐射面。针对城市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深入市民小区,根据小区、人群特质开展线上与线下的联合营销。 (三)高校共青團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机制可行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会网络和资本获取的需求,高校共青团有改革驱动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开拓工作内容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校共青团都有基于主责工作的需求。两者作为一个类别的组织,也都具备条件和有能力供给一定的资源或平台。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需求高校共青团可以提供供给支持,而高校共青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提供平台支持高校团组织开展工作。基于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校共青团相互参与对方发展和支持对方发展是可行的。但从实际状况来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部各类资本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而高校共青团改革改进工作的内容是多元的,工作多是在校内面向青年学生的。因此,基于现实和理论,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较,高校共青团更多是资源和资本的输出方,在输出资源和资本过程中完成工作,处于势能较强的一方。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机制上来讲,具有现实可行性。一是从支持方式上来讲,高校共青团既可以直接对接合作社,也可以借助联合地方团组织支持合作社发展。既可以紧密型的开展如青年教师或学生组织、学生嵌入合作社发展具体参与合作社工作,也可以通过某些项目或具体协商支持内容。既可以主要将知识信息资源输入合作社,在内部治理、培智培志、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也可以针对合作社主要产品和服务开展宣传营销或市场营销。二是在时间上,合作社有其运行规律、合作社也有春种秋收季节劳作规律,还有的社员有打工的实际,高校也有其教学、科研和工作实际及假期,高校共青团参与支持合作社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双方的时间规律,时间安排方面以效率和实效优先。三是在技术方面,高校师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能力强,可广泛借助通讯通信技术实现跨地域的实时对接,参与支持合作社发展便利快捷。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报告(摘选)[J].中国合作经济,2019(01).
[2]郑长忠.以有效支持存在:群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07).
*本文为2018~2019年度贵州省共青团研究课题阶段成果(项目编号:黔青研20190103),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