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版不要“书号”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书成为正规出版物不惜花个一两万买个书号,有些人则仅仅是为了个人喜好做着自己的出版物,有人将这种出版称之为“独立出版”,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独立出版”,这种说法不合适,有些人将这种出版叫做“小出版”或者“自主出版”,不管称谓如何,有那么一批人甩开所谓“制度”的限制,干着要出版不要“书号”的事儿。
  “副本制作”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小出版机构,关注当代汉语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可能性,成立以来出版过多本“小册子”(他们称自己的出版物为小册子)。副本制作的创始人冯俊华在谈及对独立出版的理解时给出了如下答案,“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独立出版被用来笼统地概括不在现今的出版、市场规范下的出版行为。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私出版,一是小出版。前者主要是个人行为,出版对象以出版者本人的作品为主,这一类可以追溯至写《论出版自由》的约翰·弥尔顿;后者是机构行为,较前者会有更多的系统性,形态和趣味上也复杂一些,这一类可以追溯至伦纳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出版行为的理论及实践来源。
  从目前诸多小出版实践者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自由、交流,以及精神、风格上的独立,他们把书当成作品来做,有时候不惜成本,多数小出版人是自筹资金,要另打一份工来养着自己的出版“事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旅行类个性杂志书《杂字》求合伙人的一些要求条款中看出小出版实践者的状态,“做得了设计师的创意,也干得了民工的活。出得了衣冠楚楚的名流派对,也睡得了怪味的车间作坊。穿得了蕾丝短裙,也操得了电锯斧头。对待梦想是个不顾一切的疯子,对待生活是个清心寡欲的教徒。女人、男人、牲口、机器人、文青、煮饭婆、手工匠、设计师的综合体……”当你满足诸多要求之后,你还需要另外的兼职养活自己,因为没人给你发薪水,《杂字》说,“我们缺钱,但不想用外来投资。我们缺人,但不想找代理公司”,因为不想被裹胁。带着这份坚持,《杂字》拥有一批翘首以盼的读者。
  在小出版领域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类的,一类是视觉类的,在后一类出版物中有摄影师高度参与的制作,凸显其个人趣味的手工摄影书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惊喜。在书本尚不可被批量印刷的时代,手工抄写、装帧的手制书成为知识转播的主要途径,这类书大多制作精良,经过传承、沉淀,其价值并非金钱可衡量。
  在国外,手工书的形式一直备受青睐。相对于制式生产的书,其规格统一、版型规律,缺乏新鲜的创意诠释,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大家对于书的要求与期待。而手工书在材质、装订、书写、风格、趣味上,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创作空间。当然,独立制作的乐趣在于自由、随性,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过程中的细碎与繁琐,以及应付诸多技术与细节的问题。
  早安日光(Good Morning Light)是Tinkle和古凡两人创立小出版平台,因其制作精美的摄影小书和独特的网络发行推广方式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两个各自有工作的人凑到一起经营早安日光,他们安静等待喜欢这些出版的人看到,购买,静待恍然发现日光的美好,说声早安。
  早安日光的第一本书源于2008年的春天的一次海边旅行,他们用这次旅行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一本白色的书——the sea vol.1——以海为主题,但几乎没有海的照片,因为对他们而言,海是一种感觉。感觉似乎是早安日光出版的核心,就连出版风格都是跟着感觉走,the sea vol.1一直是Tinkle最喜欢的一本。
  早安日光会与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合作出版,而选择标准是非常个人化的,“我们和艺术家合作的关系不太像是出版人和作者的关系,是一种融合,感觉上的相通和共鸣”,古凡说。郑耀华作品传达出情感,Ananda Serné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控制,Mariko Ogawa充满故事性和力量的作品,Kira Shokhova少有的安静和控制力都深深打动了早安日光。
  早安日光是独立书店香蕉鱼书店创始人苏菲最推崇的一家小出版平台,2010年苏菲夫妇成立了香蕉鱼工作室和线上书店,当时苏菲供职于某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Wei在做平面设计,起初香蕉鱼只是通过微博平台分享各类独立书店的运作情况,及各种书籍交流活动,隔年才有了自己的实体书店,在香蕉鱼书店里出售的出版物都是由独立平台或艺术家个人制作并限量发行的。
  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者,还是一个传播者,除了在豆瓣、微博等平台上分享各种信息,普及关于小出版的各种知识外,苏菲还有个以名为苏菲独立书店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关于独立书店、独立出版的信息,还有苏菲与不同的独立书店经营者的对话。
  假杂志的创始人言由就是一个独立杂志和出版的迷恋者,相对于其他独立出版者而言,言由更专注于为中国新生代摄影师提供出版机会,最初在做假杂志博客的同时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青年摄影艺术家资料库”的建设,如今假杂志出版的限量画册大多数是与其中的艺术家合作的,目前已经形成了最好的呈现艺术家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适度设计的准则,而另一方面,许多摄影艺术家也成为了这种出版形式的发烧者。
  玩得爽,做得过瘾
  孙彦初
  摄影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4年2月17日
  采访形式:电子邮件
  在国内新锐摄影师中,你算是对手工书创作相当投入的一位了。你做手工书的初衷是什么?
  最开始的想法是让人看到除展览之外的作品,还有按自己编辑的作品顺序呈现系列作品。
  你觉得摄影作品与纸本结合,最理想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我觉得摄影作品不用局限于和纸本的结合,可以试验更多的材质材料。理想的呈现当然是让作品和材料产生一定能量的反映,能够准确的表达。
  你曾提到基弗对你的手工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创作理念上的,还是形式技巧上的?能具体聊聊你所说的这种“影响”吗?   你说的其实都有,理念上我觉得主要是开阔思路和超越局限。形式技巧其实最不重要,相同的材料用在不同的情景和形态里所显现的意义就会截然不同,但可以得到启发。
  通常一本手工书从构思到完成,大概花去你多久时间?
  3~9个月左右,或者更长。花费的时间其实大部分是等待材料的变化上,比如颜料的变干、定型,还有暗房制作银盐照片,照片和纸张的整平等等。
  这个过程完全是你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么?在制作过程中,会与家人、朋友等沟通或讨论制作的一些问题和阅读感受吗?
  这完全是一个人的事。朋友或家人基本上都是作品完成了他们才会看到。
  手工书考验细节,尤其是使用这么多不同材料和拼贴方式的情况下,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对于手工书细节的处理,能分享一些心得或是这方面的经验吗?
  我不认为我的这些手工书具备更多的细节,即使有,那也是为了某一画面才必须那样去做的处理,其实只是为了准确的表达。
  你的每一本手工书都很有个性,虽然没有太多文字,但是阅读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这些创作的素材是如何积累和使用的?
  里面所包含的比如银盐照片、植物叶茎、色情扑克、绘画手稿、暗房小样、试条、各种质感的织物、金属、颜料等等,有的是平时留意积攒的,有的则是刻意搜寻到的,还有根据想法专门制作的,不一定。
  另外,在一些情色、暴力的素材的使用上,你处理的肆意大胆,效果也确实惊艳到位。这种处理的度你是怎么把握的?
  感觉吧。我喜欢斯坦利·库布里克还有科恩兄弟电影里的暴力美学,以及韩国导演金基德电影里的情色人性喻言。
  从作为摄影师的职业而言,你觉得手工书是摄影作品的衍生品,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创作者本人是怎样看待的,如果只是手工装订的一本或多本照片集我觉得像是衍生品。当然作者说是独立的作品也没问题。还是看概念和动机,我觉得。
  对你而言,一本关于摄影的手工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制作这样一本手工书的过程里,你最在意什么?
  不管是关于什么的手工书我都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准确的表达,真诚的言说。我最在意的是试验和冒险,玩得爽,做得过瘾。
  到目前为止,你的手工书已经做了5本,每一本的完成度都很高。你最满意哪一本?为什么?
  其实每一本里面都有我最喜欢的页面,每当看到时心里面都会有触动。比如《乱象》的封面,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圆角铁皮包裹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鸟的虚幻画面,透露着迷乱和不安。
  考虑过手工书销售的问题吗?或者说,销售的可能性。
  在第一次手工书被卖掉之前,我真的不相信会有人去买一本充满乱写乱画乱搞的手工书。
  01 《青年与海》
  邸晋军,1978年生于山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邸晋军的摄影作品使用的是古老的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借由这种古典摄影技术,邸晋军拍摄了《青年与海》系列,反映出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内涵、内心彷徨及精神诉求。而拍摄海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的是摄影师个人化、直觉化的景观图像。这个系列的作品画册,分别推出黄、白两个版本,设计时没有拘泥于正规图书的翻阅方式,均采用了散页的装帧形式,随意且富有阅读感,在纸片间变幻交替的油墨中,让人看到一个携着古老造影工艺的青年人,对于当下时代灵光片羽的记录。
  02 《齐物》
  储楚,浙江杭州人,当代摄影新锐,目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在读。
  摄影和书法,储楚对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发展出来的视觉艺术形式保持了同样的热情和相当修为。她的博士生导师王冬龄这样评价:“在储楚的摄影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水墨的韵致,在她的书法作品中无疑深深显示了一种摄影精神与情怀。”《齐物》是储楚2013年举办的书法摄影跨界艺术展的作品集,设计上匠心独运,将书法与摄影作品表现得相得益彰。
  03 《第七天》
  司马媛,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之伦敦传媒学院(LCC) ,获设计管理硕士。2007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
  这本书像是摄影师断章的私人日记,也像梦境和呓语,如她本人所言,“我尝试用影像创建一些只属于我和观者之间的词汇和语法。”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从编排设计到制作全由她一个人完成,作品间层次清晰,制造了良好的阅读舒适度,且印制十分精美,画面作品表现细腻,又很有张力。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04 《夏—委婉》
  黄晓亮,1985年生于湖南湘西,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长沙、湘西。
  这本摄影集是黄晓亮系列作品中的一组,表现了其对时间流转以及夏日精髓的解读。画册的封面简洁淡雅,内文画面安静平稳。书名体量虽小,但整体基调与作品风格相得益彰,很契合摄影师作品的气质,具有一种怀旧的抒情格调。
  05 《Growth》
  唐晶,1981年生于湖北武汉,现就读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
  此摄影集是留德摄影师唐晶的城市景观系列作品。唐晶自2006年起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其间多次回到中国拍摄中国的年轻人肖像和城市景观。他通过冷静客观的视觉影像语言关注了许多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境况,并将其象征性与符号化的元素抽离出来,用非常德国化的摄影手法将之呈现在他的作品上。该作品集由卡塞尔艺术学院的Otto Stein教授指导,由现工作于世界著名设计公司Metadesign的设计师李航设计。在材料上选用绒面可再生环保纸,装帧形式上采用质朴、平实的蝴蝶钉,除了美观及翻阅体验俱佳之外,同时易于传播。
  06 《柒右貳分之壹》
  杨弘迅,1983年生于广州,《城市画报》资深摄影。
  摄影师杨弘迅偏爱使用宝丽莱。这套制作精良的限量版画册,以8个小本的形式呈现8个主题,从日常静物、动物标本、黑白城市到公众人物及朋友的肖像,准确表现出了拍摄内容及内容结构的丰富性。其中每一幅图片都模拟了宝丽莱照片的质感,在印刷工艺上也更真实地再现了宝丽莱的特质。在画册的包装上,使用锡箔纸做了一个密封袋,模拟宝丽莱胶片的包装方式,同时也保证画册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磨损。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19日,上海图书馆揭晓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来自全国19家出版社的21种图书成为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它们将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自2003年至今,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旨在中国大陆正规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中评出最美的书。 直至今年,共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208本,其中有11种图书荣获了“世界
期刊
刘小编在12306 上刷票刷了一夜,今天一早迟到了,睡眼惺忪地挨领导骂,低头手指转着圈,心里还盘算着那张蓝色的火车票还没着落,自己回家是不是要坐长途大巴。  刘主管今天剃了个时髦的发型,两鬓光光的,中间留了比贝克汉姆那一撮头发稍长的一片,嬉皮士的克制版本,一向着装保守甚至被大家笑话略有土鳖风范的他,居然搞这么高调的新花样,他说这是要准备过年去西北大城市拜见未来岳父母,他是想给老人家们一个惊喜还是惊
期刊
富士山、樱花、寿司,这些东西都是别人一听到某关键词就想到的日本“象征”。就像说起中国的象征,大家都想到“龙”之类的东西。“北岛三郎”就是日本代表性的歌手,他演唱的曲种叫做“演歌”。  “演歌”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呢?回溯到明治改革开放时代,老百姓都支持自由民权运动时,有很多讲师在路边发表演讲。如果以普通演讲的方式直接说出反对政府的言论,就会被警察逮捕,为免惹麻烦,讲师以唱歌的方式在街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期刊
我总想着,有一天可以办一个展览,展出我和朋友们的手制书。满足我们吃饱了撑的,没事闲的艺术家愿望。闺蜜小果从香港看望在影视圈工作男朋友回来,我去机场接她,在出租车上她无限感慨,“在香港你随便看个电影海报,一会可能就要和海报上这个人喝下午茶的。大家都很熟,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什么架子。我男盆友就说,你喜欢画画,就每天画就可以了,什么都不用想,该来的都会来的。我们都是这么做事的。”  小果是我心目中
期刊
已经死去  《创业家》杂志总编辑兼社长、发行人牛文文那篇传统纸媒必死无疑的长稿,转发率非常高,他觉得纸媒肯定是完了,这个要再说的话就没意义了,只有这样才能想到办法。如果什么人还天天想着纸媒还有救,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牛总认为移动互联网加视频才有一个最大的未来。倒也不是耸人听闻,不论读者还是广告商,都对新媒体期待不已,在如此混乱的时代,还是得有胆子特别大,点子特别多的人占领先机,要不一个不小心,就
期刊
北京的寒冬如期而至。道路两旁的枝杈在暖黄色的灯光中站成等待的影子。毕业带来的惶恐还未消尽,对于一个不是艺术专业的孩子来说,做艺术杂志的编辑,确实有些不自信。犹记得第一次进编辑部内心的紧张生涩,不知道过几年是不是自嘲的段子。对于我来说,艺术它就是一朵开在我想够还没够着的悬崖上的蔷薇。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写日期的时候顺利地把201“3”改成“4”,夏天在一起的朋友还没来得及在家过春节就飞回美国也不能再
期刊
看到“洗剪吹”这三个字怎么也联想不到“高大上”,透着乡土劲儿。在从“一生”(2013)到“一世”(2014)的时刻,元典美术馆这个大雅之堂,搞了个“俗了吧唧”的跨年趴,名曰“乡村洗剪吹”。每一个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街道大妈,都玩得尽兴,就在那一刻,美术馆的墙消失了。 第一段有严重剧透。  正在院线上映的《私人定制》里有一段情节:国内外屡获“最俗”殊荣的导演,希望高雅一把,却因水土不服罹患“雅
期刊
近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与“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在同一家美术馆形成了对话。在一个更多元的背景中考察中国的留洋画家所做出的艺术选择及其潮流引进与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更全面的扫视那个时期欧洲、至少是法国艺术生态各个切面,包括东方的游子在那里的游学与互动。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是一句已经引不起争议的论断了,但是正如其文本所说的那样,它依然在之后的每一个“当代”
期刊
在注重经济效益和学术时髦的“画廊时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的展览为数极少,很多时候,观众收获的只是疑惑和不解。2013年年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展览:“桃李不言”和“1978”。前者是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展,后者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油画系招收的第一届油画班学生毕业30年的校友联展。两个展览都是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展览对象,“桃李不言”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沿
期刊
故去的人与物,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依然鲜活,这是他们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证明。我们踏在同样的土地上,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如果用心,肯定能感觉到曾经的那份真实。2013年12月20日,“一个家庭,两个上海——卡洛斯·莫瑞文化艺术展”在上海中环国际酒店开幕,在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茜茜公主曾外孙、西班牙艺术家莫瑞珍藏的上百幅上海老照片。  莫瑞回忆  1937年,我的姨祖父作为意大利驻华大使被派遣到中国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