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和“1978”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g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注重经济效益和学术时髦的“画廊时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的展览为数极少,很多时候,观众收获的只是疑惑和不解。2013年年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展览:“桃李不言”和“1978”。前者是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展,后者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油画系招收的第一届油画班学生毕业30年的校友联展。两个展览都是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展览对象,“桃李不言”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沿革为脉络,“1978”展则聚焦于文革后毕业于油画系的第一批艺术精英群体的个案研究,两个展览之间有着许多值得品味的联系与区别。
  先说说联系性,首先是参展的作品全都出自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历届师生;其次是参展艺术家名单在两个展览中产生了重叠(如杨飞云和朝戈)。值得一提的是,“1978”里的艺术家当年都是老院长靳尚谊的学生,而靳尚谊作为第一工作室任期最长的主任教师,在“桃李不言”所梳理的教学历史脉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细心的观众如果上美术馆二层展厅参观“1978”展,对杨飞云的作品留有印象的话,那么他将会在三楼的“桃李不言”展里发现杨飞云在校时所画的素描习作以及当年留校的油画作品《姐妹》,并且在记录第一工作室历届学生名单的“承学图”中找到高天华、施本铭等二楼参展艺术家的名字。
  这样一来,“1978”展中的个案研究就像是历史的切片进入到“桃李不言”的时空中,而透过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同样能映射出杨飞云、曹力、朝戈等这一批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进程,两者互为阐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场域。当然,这样的安排并非主办方有意为之。因为“桃李不言”展是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启动“工作室教学梳理研究计划”以来形成的首个工作成果展示,而“1978”展则是由唐炬、王中军等社会各界人士赞助的一次具有校友聚会性质的展览活动。在2013年美院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组织框架内,这两个展览可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的“收官之作”。
  “桃李不言”展现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重大举措——画室制的诞生以及它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先行试水的历史脉络。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期间政治运动频繁,画室制难以有效地推行,直到1977年中央美院恢复正常的教学活动,画室制才在1980年获得新生,从此得以持续有效的展开。于是1978年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一年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不仅赶上了百废待兴的年代,而且还能成为文革后第一批汲取到画室制养分的学生,以至于在今天成为中国油画界的主力军。当然,笔者这么说并非否定前人的探索,相反,对以吴作人、艾中信等人为首的画室制开创者所做出的历史功绩进行认真、客观的学术梳理,在当下碎片化、扁平化的艺术信息时代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1956年,刚刚担任油画系系主任不久的艾中信,在考察完前东德的美术教育体制之后,决定在中央美院进行一项大胆的教学体制改革。他在《各有千秋的四所美术学校:民主德国访问记》中提到:“至于教学的体制,也可以不同,如果师徒制好,就采用师徒制;如果两者可以兼收并蓄,就想法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体制。”事实上,这段文字是“桃李不言”展览中以精致的不干贴刻字形式粘贴在墙上的艾中信文章引用语,右下角还有艾中信的手写签名,两者组合起来,综合了展览提示语、文献历史信息和名人语录三种功能,观众在阅读了文字之后,接着就能看到旁边挂着的艾中信在东德期间所做的风景油画原作《牛场》。这样一来,观众就在阅读与欣赏之间感受到那段鲜活的历史。同时,作品既承担了自身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属性,并且具备了历史文献的价值。
  “可读、可看,可思、可赏”的展览设计,正是“桃李不言”最大的特色。通过对“1959吴作人工作室成立”这一展览段落的阅读,观众也同时看到一面由众多历史照片组成的照片墙,显示了吴作人在第一工作室成立伊始的导师地位。其中一张照片是吴作人和艾中信正在专注于课堂教学,照片下方学生王征骅对他们教学风格的回忆文字,顺带就展出了王征骅自己的作品……就是这样,展览并没有刻意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分割开来,而是融合在一种对展览空间、展览信息和参观路径进行精确的计算、配置之后所自然形成的“展览叙事”之中。文献展、研究展往往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就是因为策展人一般都过于照顾展品、史料之间的学理性和逻辑性,导致展览变成一本大书,展厅变成了阅览室。
  “桃李不言”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表意清晰的标题、简短朴素的事件描述和符合整体环境的语录式提醒,构成了展览的文字部分。甚至在标题阅读感的设计上,策展人都注入了良苦的用心。例如,“师造化,夺天工”是统摄第一工作室成立到“文革”之间这段历史的大标题,以吴作人的座右铭命名,铿锵有力,磅礴大气,与新式教学体制草创时期那种勤于探索、萌芽初露的学术气氛相符合。到了1980年靳尚谊担任第一工作室主任这一重要转折点的时候,第二个大标题就以“理性与尚美品格的探寻”进行阐述,形式上虽与第一标题并不对仗,但读起来稳定、悠长,颇具诗歌的美感,与旁边的作品《青年女歌手》一起,为观众营造了崇尚理性、注重研究的参观氛围。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第一工作室的人才井喷期,涌现了陈丹青、杨飞云、朝戈、施本铭、夏星、李贵君等多位影响了国内画坛的著名艺术家,甚至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新古典主义”的讨论热潮。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从靳尚谊、潘世勋1987年联合撰写的《第一画室的道路》这篇重要的教学文献上发现端倪。这是第一工作室首次纲张目举,对教学方向和研究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而在教学中应用了以课题带动创作实践的工作方式。于是,展览区间被设计成教师靳尚谊的个案研究陈列,详细分析了靳尚谊如何通过对西方造型体系的研究和理想美的追求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方式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精神,正如朝戈所说:“靳先生的个人实践和教学实践是统一的。”实际上这也相当于将一种学习精神和思维方式推广开来,因此我们就对接下来出现的赵半狄“熊猫服装发布会”的视频见怪不怪了。这充分说明第一工作室的学生具备了以“坚实的基础、活跃的思想”去面对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标题为“立足现实,直追本源”,展示了1990年代末至今第一工作室教学理念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如何取得自身方位的。孙为民和胡建成作为这一时期的主任教师,既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也在油画的写实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探索。素描教学一直是第一工作室乃至中央美院声名在外的教学强项,在展厅的正中间,由两面墙相对而成的独立空间被设计成作品展示区域,连贯地展出了朝戈、杨飞云、袁元、杨澄等学生的留校作业,与对面夏星、石良、朱春林、贺羽等人的油画相互映衬,使观众看到严格的基础训练在油画创作中的意义。
  如果说“桃李不言”像是博物馆级别的“煌煌巨著”,那么相比之下,“1978”则显示了浓浓的人情味。15位艺术家的展览空间虽然相对独立,但每人分配到一面巨大的介绍展示板,不仅有个人简介,还有同学对他的评价,就如曹力评价夏小万“小万从小的艺术熏陶使他有过人的艺术感觉,他在造型上的深刻表达真让人吃惊,小万的手指甲永远被自己啃得惨不忍睹!”只言片语之间,不仅道出了同学之间最为中肯的艺术认知,也留下彼此间点滴的最浓郁的记忆。当年留下来的半截子颜料、随意的课堂涂鸦和废旧调色板、画架……无不弥漫着同窗同好之间永不磨灭的情谊。作品方面,即使像夏小万那样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装置作品,却也能与其他架上绘画形成饶有兴味的互补关系。这就是群展的魅力所在,作品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获得新的解读方式。
  “桃李不言”由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总策划,殷双喜任学术主持。“1978”策展人为王璜生,陈丹青任学术主持。在去年看过的展览中,能够像这两个展览一样产生观赏互动和语境生成的例子,实在是不多见的。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好的展览也如静默的花朵,虽然自己不会说话,但却因自身的香气、学术梳理的细致和展览设计的用心专注而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当花树下人们走过的痕迹形成了固定路径,无言的桃李便也有了动人的情感。在注重经济效益和学术时髦的“画廊时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的展览为数极少,很多时候,观众收获的只是疑惑和不解。好展览的标准因人而异,展览的态度是否尽显诚意,观众看得到。
其他文献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顾城这个人,虽然我不喜欢现代诗,昨天因为突然又想到了,所以把他姐姐顾乡写的《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找出来读完。在法国自然没法买到正版,在网上读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好多长评,突然想到前一阵子看的《蒙马特遗书》,感觉两者的读者评论特别相似。评论大部分都是:总觉得这些死掉的写作者,矫情,不通人情,无病呻吟,其实也没受什么生活的苦就觉得自己可痛苦了,还有质疑家人,教育缺陷,夫妻问题,你们
期刊
海外华人艺术家在跨文化中生活,面对种种误解与困惑,对于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背井离乡、四处奔波生活的特殊经验,都演绎成他们创作观念的一部分。  19世纪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曾言,对于长期在外国生活的人而言,时钟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就停止了。虽然没有19世纪时流亡生活的苦楚,但是在每一位海外华人艺术家心里,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他们在任何一方都难以找到归属,都会在精神层面产生深深的无家可归之感。  上世纪
期刊
2013年11月19日,上海图书馆揭晓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来自全国19家出版社的21种图书成为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它们将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自2003年至今,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旨在中国大陆正规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中评出最美的书。 直至今年,共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208本,其中有11种图书荣获了“世界
期刊
刘小编在12306 上刷票刷了一夜,今天一早迟到了,睡眼惺忪地挨领导骂,低头手指转着圈,心里还盘算着那张蓝色的火车票还没着落,自己回家是不是要坐长途大巴。  刘主管今天剃了个时髦的发型,两鬓光光的,中间留了比贝克汉姆那一撮头发稍长的一片,嬉皮士的克制版本,一向着装保守甚至被大家笑话略有土鳖风范的他,居然搞这么高调的新花样,他说这是要准备过年去西北大城市拜见未来岳父母,他是想给老人家们一个惊喜还是惊
期刊
富士山、樱花、寿司,这些东西都是别人一听到某关键词就想到的日本“象征”。就像说起中国的象征,大家都想到“龙”之类的东西。“北岛三郎”就是日本代表性的歌手,他演唱的曲种叫做“演歌”。  “演歌”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呢?回溯到明治改革开放时代,老百姓都支持自由民权运动时,有很多讲师在路边发表演讲。如果以普通演讲的方式直接说出反对政府的言论,就会被警察逮捕,为免惹麻烦,讲师以唱歌的方式在街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期刊
我总想着,有一天可以办一个展览,展出我和朋友们的手制书。满足我们吃饱了撑的,没事闲的艺术家愿望。闺蜜小果从香港看望在影视圈工作男朋友回来,我去机场接她,在出租车上她无限感慨,“在香港你随便看个电影海报,一会可能就要和海报上这个人喝下午茶的。大家都很熟,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什么架子。我男盆友就说,你喜欢画画,就每天画就可以了,什么都不用想,该来的都会来的。我们都是这么做事的。”  小果是我心目中
期刊
已经死去  《创业家》杂志总编辑兼社长、发行人牛文文那篇传统纸媒必死无疑的长稿,转发率非常高,他觉得纸媒肯定是完了,这个要再说的话就没意义了,只有这样才能想到办法。如果什么人还天天想着纸媒还有救,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牛总认为移动互联网加视频才有一个最大的未来。倒也不是耸人听闻,不论读者还是广告商,都对新媒体期待不已,在如此混乱的时代,还是得有胆子特别大,点子特别多的人占领先机,要不一个不小心,就
期刊
北京的寒冬如期而至。道路两旁的枝杈在暖黄色的灯光中站成等待的影子。毕业带来的惶恐还未消尽,对于一个不是艺术专业的孩子来说,做艺术杂志的编辑,确实有些不自信。犹记得第一次进编辑部内心的紧张生涩,不知道过几年是不是自嘲的段子。对于我来说,艺术它就是一朵开在我想够还没够着的悬崖上的蔷薇。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写日期的时候顺利地把201“3”改成“4”,夏天在一起的朋友还没来得及在家过春节就飞回美国也不能再
期刊
看到“洗剪吹”这三个字怎么也联想不到“高大上”,透着乡土劲儿。在从“一生”(2013)到“一世”(2014)的时刻,元典美术馆这个大雅之堂,搞了个“俗了吧唧”的跨年趴,名曰“乡村洗剪吹”。每一个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街道大妈,都玩得尽兴,就在那一刻,美术馆的墙消失了。 第一段有严重剧透。  正在院线上映的《私人定制》里有一段情节:国内外屡获“最俗”殊荣的导演,希望高雅一把,却因水土不服罹患“雅
期刊
近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与“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在同一家美术馆形成了对话。在一个更多元的背景中考察中国的留洋画家所做出的艺术选择及其潮流引进与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更全面的扫视那个时期欧洲、至少是法国艺术生态各个切面,包括东方的游子在那里的游学与互动。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是一句已经引不起争议的论断了,但是正如其文本所说的那样,它依然在之后的每一个“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