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皆为官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场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其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
  读书人古时称“儒生”或“士人”,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士人历来都有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同时又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积极入世的报国之志。而要完满实现这样的理想抱负,唯有参与政治。因此,古代读书人有很强的做官意识,为入仕而读书,“少年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就是佐证。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不为官则有辱门第,是对祖尊的大不孝。那些影响中国文学进程的大师们,无不对做官投以巨大的热情。唐代大诗人李白“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实就是为求官而写的。而沈约、杜甫、韩愈、柳宗元、朱熹、王阳明等一流读书人,他们都至少做到了中央委员级别。尤其是宋朝读书人,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已跻身为政治局常委级别。另一类为想做官却做不到的读书人,如刘勰、鲍照、柳永、王实甫、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等,这些“诗穷而后工”的读书人,乃在政治失意后在另一个虚幻的世界用文字铸就自己的精神防御线,唯有这样,从心理学讲,人才不至于崩溃。
  为官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古代读书人唯一出路是为官,否则便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因此,读书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苦读寒窗,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及才智,真可谓“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许多人在这条路上终老一生,最终还是一事无成。那个因中举而发了疯的范进算是幸运的,五十四岁虽说已年过半百,但毕竟开了个好头,果然后来又中了进士,当上了山东学道,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当然,也幸得胡屠户那一巴掌,若真因中举完全疯了的话,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科举登第,命运立即改变。孟郊的《登科后》就是描写自己高中进士后的情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平日苦读寒窗,无暇也无心观赏京都景致,如今金榜题名,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于实处,精神放松,劳苦抛置脑后,才有了长安繁花似锦的去处和一日尽览的雅兴。坐骑款款而行,怎能表达激动的心情?只有策马驰骋,才能使心中兴奋之情得以充分宣泄。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套上了寒门苦读、位居榜首的模式。多少寒门学子忍受着闭门的孤独、忍受着豪强的欺压,他们省吃俭用,挑灯夜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荣登殿堂,光宗耀祖,衣锦还乡。46岁的孟郊,忍受着两次落榜的痛苦,终于迎来了高中的一天。但是,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河流中,有多少读书人、多少个家庭湮没在历史的波涛中?孟郊的诗句,体现了一个读书人对职业生涯的期盼,是封建读书人官本位的鲜明写照。
  众所周知,古代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作为“毛”,必须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这张“皮”上,而毛的意义、毛的作用,按封建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云云,其实就是指读书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智能、能力开出一个好价格,兜售给帝王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换取一顶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官帽戴戴。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达则兼相天下”。
  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都争先恐后地往仕途上挤,挤得龇牙咧嘴,碰得头破血流,即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乐观其成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理想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能标榜什么“精神自由”,侈谈什么“人格独立”。既然仰人鼻息,暂时当稳了奴才,那自然只能是以人家的意志为意志,出主入奴,亦步亦趋。做得好一点的,争取当一个良知未泯的“清官”;定力不足的,则不免乎“为虎作伥”,祸害天下。 ■
其他文献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河南卫辉市是汲姓故事的起点,它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论是太子汲的悲情还是其后裔的幸运,这里都是汲姓在历史长河中写出的第一笔。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普天之下
期刊
民间有人评点“三国”,说诸葛亮“只开花,不结果”。这意思很明白,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到头来,蜀汉仍以刘禅举起白旗而告终。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但据此而论,“只开花,不结果”的也就不仅是一个诸葛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讨伐,何等威风!洛阳城头的大王旗还是由魏易晋;孙权坐领江东,虎踞龙盘,东吴还是归了西晋,虽然较之蜀汉多存在了一些时日,也只是在司马氏安排的日程表上有先有后而已。至
期刊
这些年突然出现“历史热”,2012年更奇怪,从年初到岁尾,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它说的不是那些让人热血膨胀的“大秦帝国”、“大唐帝国”或“大清帝国”,而是有点让人泻火败气的“衰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咸丰年间的一本古史,距今一百五十年,而且是洋古,怎么会引起中国人如此热议?看来还是革命与改革的老问题,让人欢喜让人愁。  自从李泽厚提出“告别革
期刊
公元前209年,徐福船队出海,载着数千童男童女和百名能工巧匠东渡扶桑,为秦始皇寻访长生不老药,却“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再未归来。河北盐山县千童镇古时称为“饶安邑”,意为“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后,遂于此千童侨寓之地置“千童城”,汉高祖五年于此置千童县。  壹  数千童子的父母盼儿盼到眼穿,生死两渺茫。每逢千童被迫出海的农历三月廿八,他们便扶老携幼,从四面八
期刊
女子之美,可以美至什么程度?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是“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是“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女子美极大约不能言表。若是可以,那么就应该是此般模样了。曹植于《洛神赋》中写洛神之美时用的这一些表达亦是语言的极致。那这洛神是谁?单是洛水之神,还是有寓意其他。这件事惹得后世争议
期刊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士并非一般的隐居者,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足以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这些隐士们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诸多话题。  历史上,隐士有不少头衔:幽人、逸士、逸民、高士、处士。隐士的传说出现得很早,《庄子·让王
期刊
何时才能成年  大师对一位总是来听他祈祷的弟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依靠上帝而是靠你自己的双脚来站稳呢?”弟子听了大师的这番话大吃一惊:“可是您教导我们要把上帝当作父亲!” “你什么时候才会懂得呢?父亲不是你可以依靠的人,而是让你摆脱依靠倾向的人。”  痛了,自然会放下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这些事
期刊
冯玉祥送“礼”  1928年的一天,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大摆婚宴,刘府门前车水马龙,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各种礼物堆成了山。这时,当差的禀报,冯玉祥的礼物到了。刘纪文一听顿时眉开眼笑,因为他知道,冯玉祥从来不给当官的送礼。当初他给冯玉祥送喜帖时,冯只是不冷不热地说:“我从来不嗜烟酒。不过你是南京的父母官,大喜之日,我一定送点薄礼。”刘纪文认为冯玉祥只是客套,没想到真的来送了礼,这面子确实不小。他高声
期刊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来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是慎独则心里平
期刊
张奚若痛斥蒋介石  西南联大时期,有一次张奚若去参加国民参政会,他发言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打断他的发言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下次参政会再开会时,他接到寄来的通知函和路费,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不出席国民参政会。  王照的短视  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对康有为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改变,才能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