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往往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东拼西凑、移植抄袭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小学生之所以有这些现象,是因为不会观察、不会积累、不会表达,写起文章就寥寥数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主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笔者曾就如何为学生创造作文素材作过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但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苦恼,原因是学生的生活范围极有限,造成学生感情上的迟钝和麻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诱发学生观察体验事物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向生活要素材。
二、在作文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因此指导和鼓励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让生活中事物的声、形、色、味,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闪现出相应的语句和表达方式。
1.在玩中观察。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学生要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健康发展身心的主要方式,玩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增加作文素材,更是亲近伙伴的方式,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趣味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篇作文时,我有意识地开展一次有趣的添鼻子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活动是怎样开展?同学们是怎样做,是怎样说的?你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大家的心情怎样?等等。结果,作文时,学生们都在桌子上埋头写了起来,再也没有口叨笔杆、抓耳挠腮的现象了。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激发了学生们的乐趣,使他们有所收获。
2.在体验中观察。生活是情境作文的创作源泉,教师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就让学生们用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到农贸市场去体验、参观,感知蔬菜瓜果的形、色、光泽,家禽、海鲜和买卖双方的动态和声响,整个农贸市场的热闹和繁荣。让同学们选定目标、自拟题目,将感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情写下来。我看到他们的作文时,就发现内容、题目都是五花八门:《我学会了讲价》、《热闹的金穗市场》、《热情服务的老伯伯》、《我知道当家的辛苦》……于是“人声鼎沸、繁荣昌盛、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目不暇接、讨价还价”等优美词语很快被学生从记忆的仓库提取出来跃到作文之中。
3.在操作中观察。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中安排了一些说明文,在学习这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从中体验。如学习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到学校电脑室去操练,从而进一步了解电脑的用途,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4.在表演中观察。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入境体验,角色扮演能影响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们扮演特定的而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出现使教学内容更加亲切。于是学了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导、演,这也是对教材语言再创造的过程。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写作能力。
三、充分挖掘课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讲练结合,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强有力的措施。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1.仿写。模仿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那么他们的思维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如《鸟的天堂》是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例文,学生都知道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把鸟的天堂描写得生动形象,学习中都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就带领学生们去观察校园的百年大榕树、花草等,然后以《校园的一角》为题,写出校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文尾续写式。有的课文往往“言已尽意无穷”耐人寻味,这语言的空白处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最佳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情节发展需要及人物性格特征合理想象。
四、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想象是创造火花点燃的火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我们只有正确激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碰交流。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青蛙、小鸟、蓝天、花朵、溪水……”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汇成图画,再把自己画的内容写下来。有时可以提供单一或组合图形,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把它想象成国旗,使它有色彩,有的学生想象是电视,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一片草地,使它有了生命,有的想象成田径场,使它有了激烈竞争。这就是开放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来的成果。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让他们在观察、体验中攫取生活素材,迸发、创造灵感,才能步入美好的作文殿堂。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但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苦恼,原因是学生的生活范围极有限,造成学生感情上的迟钝和麻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诱发学生观察体验事物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向生活要素材。
二、在作文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因此指导和鼓励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让生活中事物的声、形、色、味,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闪现出相应的语句和表达方式。
1.在玩中观察。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学生要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健康发展身心的主要方式,玩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增加作文素材,更是亲近伙伴的方式,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趣味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篇作文时,我有意识地开展一次有趣的添鼻子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活动是怎样开展?同学们是怎样做,是怎样说的?你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大家的心情怎样?等等。结果,作文时,学生们都在桌子上埋头写了起来,再也没有口叨笔杆、抓耳挠腮的现象了。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激发了学生们的乐趣,使他们有所收获。
2.在体验中观察。生活是情境作文的创作源泉,教师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就让学生们用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到农贸市场去体验、参观,感知蔬菜瓜果的形、色、光泽,家禽、海鲜和买卖双方的动态和声响,整个农贸市场的热闹和繁荣。让同学们选定目标、自拟题目,将感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情写下来。我看到他们的作文时,就发现内容、题目都是五花八门:《我学会了讲价》、《热闹的金穗市场》、《热情服务的老伯伯》、《我知道当家的辛苦》……于是“人声鼎沸、繁荣昌盛、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目不暇接、讨价还价”等优美词语很快被学生从记忆的仓库提取出来跃到作文之中。
3.在操作中观察。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中安排了一些说明文,在学习这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从中体验。如学习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到学校电脑室去操练,从而进一步了解电脑的用途,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4.在表演中观察。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入境体验,角色扮演能影响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们扮演特定的而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出现使教学内容更加亲切。于是学了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导、演,这也是对教材语言再创造的过程。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写作能力。
三、充分挖掘课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讲练结合,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强有力的措施。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1.仿写。模仿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那么他们的思维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如《鸟的天堂》是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例文,学生都知道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把鸟的天堂描写得生动形象,学习中都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就带领学生们去观察校园的百年大榕树、花草等,然后以《校园的一角》为题,写出校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文尾续写式。有的课文往往“言已尽意无穷”耐人寻味,这语言的空白处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最佳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情节发展需要及人物性格特征合理想象。
四、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想象是创造火花点燃的火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我们只有正确激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碰交流。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青蛙、小鸟、蓝天、花朵、溪水……”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汇成图画,再把自己画的内容写下来。有时可以提供单一或组合图形,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把它想象成国旗,使它有色彩,有的学生想象是电视,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一片草地,使它有了生命,有的想象成田径场,使它有了激烈竞争。这就是开放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来的成果。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让他们在观察、体验中攫取生活素材,迸发、创造灵感,才能步入美好的作文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