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世界伤了你,我愿作你嘴里的糖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秋沅,本名李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之一。祖籍福州,厦门鼓浪屿长大。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以尼玛传说》《天青》及作品集《走过落雨时分》《记忆的碎片》《惟有时光》《虞美人》。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三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和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等。
  周益民(以下简称周):秋沅老师好!记得最早读你的作品,是在2006年第一期的《中国儿童文学》杂志上,那期选载了你的短篇小说《天使的歌唱》。当时很感动,你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富有天赋的智障儿童,一改以往此类题材同情、怜悯的姿态,而是一种真正平等的视角。能谈谈这个作品的写作初衷吗?
  李秋沅(以下简称李):我在思考何谓“智障”。当一个人处于年幼而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时,相对于成年后心智成熟期来说,是不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智障”呢?成人可以体谅、宽容幼儿看似可笑的想法与做法,为什么对于那些拥有成年躯体,但心智却停留在幼年期的人,如此歧视?在我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智障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更不是他们的罪过。我有什么权利歧视他们呢?我不过是拥有了比他们更好的运气。他们会痛苦,他们与我们一样,拥有对肌肤之疼痛与心灵之痛苦的感受。来自外界的歧视,让他们委屈而又无法理解。这种无法与成人世界沟通,无处可逃无法解决的痛苦,在我们幼年时,不也同样地经历过么?当我们是孩子时,因无心地触犯成人世界的规矩而受到指责与呵斥时,身为弱者的我们,不也同样地委屈难过么?“谁也不知道一个傻瓜的难过有多难过”,因为,当孩子长大后,忘记了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孩子时的难过。如果我们记得幼年曾将糖果纸当做宝贝时的心情,记得童年时把洋娃娃当成活生生的好伙伴时的感受,就能体会他们的情感世界。在书写《天使的歌唱》时,我不断地在文字中唤醒自己幼年时的感受。我写的是一个“人”,而不是被成人世界印上标签的“傻子”。在我的视角里,“我”不是“傻子”。“我”无法理解来自外界的歧视,为此“我”深感委屈,但却愿意宽恕。在我的世界里,蝴蝶与人一样,长不大的孩子与长大了的孩子一样,都拥有活的权利、爱与被爱的权利,众生平等。
  “没有任何东西能弥补孩子的一滴眼泪。假如这个世界伤害了小孩,我愿意作孩子们嘴里的一颗糖。让他们安静地睡着,我就安静地唱歌。”我很喜欢这句话。无论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是不断长大的孩子,都是上天的宠儿。我爱所有的孩子,永远祝福他们。
  周:典雅,唯美,这是很多读者对你作品的印象。在你的作品中,我发现诗词、音乐(尤其是钢琴)、绘画这三者几乎是“标配”。你并不是将这些作为“道具”,而是用它们切实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有时甚至涉及对其本质的思考。《清桃》中,亦真亦幻的故事本身就诠释了小说中人物所说的“即使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只要它们(画)存在着,我和这世界的联系就不会终止。”在你心中,艺术与你的作品是怎样的关系?
  李:我对艺术的喜好,会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流露。它们不是道具,它们就存在于我的精神世界里,给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文学与艺术,是上天赐予这个世界最美的礼物。绘画艺术用色彩与线条、音乐用旋律、文学用文字,凝固艺术家文学家的所思所想,它们就是光与爱,让我们直接地感受来自上天的祝福,让我们分享俗世最美好的心灵所体验的一切。
  我时常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恐惧。回首往昔,我发现大部分的生命记忆都已逃逸不知所踪。记忆只剩下碎片,那些在时光中遗失的生命片段,到哪里去了?那些无人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已遗忘的生命片段,就这么永远在时光中湮灭?还有什么能证明它们真实存在过?我相信,是对时光流逝、生命不再的恐惧,促使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提起笔,记录他们在这世界的体验,为生命的存在留痕。“即使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只要它们(画)存在着,我和这世界的联系就不会终止。”这是艺术对我们尘世短暂过客的抚慰。我沉迷于艺术之中,我沉迷于凝固艺术家生命华彩篇章的音乐作品之中。艺术与文学作品给我带来许多灵感,我的许多文章,就是从一段旋律、或是一幅画而来。《寻找尼克深蓝》从两个词组“尼克”“深蓝”和名画《克莱因蓝》而来,《千瞳》的灵感来自蒙克的画《呐喊》。还有许多作品源自同名音乐作品,如《亚麻色头发的女郎》《我希望你们微笑》《你的样子》《生如夏花》《惟有时光》《德彪西的月光》等等。当进行创作时,我必须聆听音乐,在音乐的呵护下,完成作品。
  周:“木棉岛”已经成了你小说里的故乡,从几个短篇到两个长篇《木棉·流年》《木棉·离歌》,你都在书写着对她的爱与怀念。在成人文学作品里,有一批作家塑造了自己文学的故乡,但儿童文学作品中还很少见。你为这样的书写做了哪些准备?
  李:在创作的初始,我并没找到适合我的创作切入点。我写了一些儿童文学短篇作品,涉及校园题材、儿童成长题材,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写“空”了。这些故事,源自童年与少年的记忆,也源自我曾读过的儿童文学故事,似曾相识,却又面目不清。如果我一直这么写下去,我永远也超越不了自己。我不希望重复别人,也不希望重复自己。这么写了近十年后,我突然厌倦了。我想跳出原来的创作定式。
  不仅仅是题材的选择,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我也期待突破。写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每一处标点、每一个字符、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的、地、得”,最终组成了带有作家个人印痕的文字韵律与节奏。许多意识到作品语感重要性的写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语言。因为,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语言,才能更自如、更完美地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原汁原味地展现写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我一直在不停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作品语感。2009年后,我开始写“木棉岛系列”,在这之前整整9年时间,我都没有找到创作突破的切入点。《锦瑟》是第一篇以木棉岛为背景的小说。它首次让我意识到撇开局促的校园生活题材,我的心与笔,能如此自由地舒展至另一个儿童文学世界里。我相信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木棉岛是属于我的心灵故乡,我乐意与读者真诚分享我的心灵故乡。   周:你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名字
  都很古典,薇薇、锦瑟、茗香、清
  桃……起这些名字用了不少心吧?
  李:给小说人物起名字,我是用了心的。给小说主人公起名字时,我会寻找一个汉字组合,适合这个人物的个性气质。“薇薇”“锦瑟”是《锦瑟》中的人物。“薇薇”出自《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薇”字暗合人物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当年之所以写《锦瑟》,源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对我的触动。这句诗为小说设定了一个蓝色的情感基调。因此,我用“锦瑟”为人物名,写了这篇同名小说。“清桃”是身边朋友的名字。我身边有许多艺术家、诗人朋友,他们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我借用他们的名字写了一系列的幻想小说。《清桃》《颜非》《黑瓷》《千瞳》……这些人物名字,与小说人物的个性和命运都密切相关。以“千瞳”为例,这个名字所散发的神秘气息,在初次遇见时便吸引了我。之后,这个名字萦绕心中,久久不去。若干年后,我在鼓浪屿偶遇一组木芯图纹,这组图纹极似由“脸”而至“花”的缓慢演变图案。在看见这组图纹的刹那间,我莫名地就将它们与潜藏于记忆中的“千瞳”这个名字联系起来。《千瞳》的故事雏形在脑中呈现,而我便顺理成章地将“千瞳”这个名字赋予了故事的主人公。如今,我对名字的收集癖好在朋友圈中是公开的秘密,朋友们都很愿意提供自己的名字供我创作。
  周:我发现,儿童文学创作于你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你在付出的同时更在收获和成长,儿童文学创作丰富了你的生命。
  李:感谢儿童文学,它使我的生命记忆得以完整。儿童文学创作,唤醒了蛰伏于我心灵深处的童年情绪与感受。童年感性视角与成人理性视角相辅相成,让我能更全面、更宽容地看待眼前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在写作时,我是忘我的。我的身躯在小说之外,但我的所有感受,却是故事中那个孩子的。在写小说时,我会触发一些很久远的记忆。我记起身为孩子时,对成人世界的那种既依赖又疏远的态度。我记得自己那时,会故意顺服大人的意思去做一些似乎该由孩子才会做的事。而在做这些事时,我内心居然会发出对大人的嘲笑。大人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其实并非如此。小孩子不觉得自己傻,小孩子觉得大人才蠢得可爱。
  儿童文学是一个渠道,让成人蹲下,与童年对话。让孩子抬头,汲取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与智慧,让自己成长的步伐更加坚实。
  周:能谈谈你小时候的阅读吗?
  李:记得小时候,父母很忙,老屋的独门独院将我关住了,我没有什么玩伴,便只能与书为伴。假期是我最快乐的读书时光。母亲从单位图书馆里借来小人书,每次限借十本。我看书的速度飞快,不到三天,便又催着母亲再去借。母亲说我根本不是看书,是在吃书。后来,母亲单位图书馆的小人书被我读遍了,她只好从阁楼里翻出一箱发黄了的旧书给我,全都是大部头的老书,里边没有画,全是字。尽管如此,我还是硬着头皮看。阁楼箱子里的书太旧了,许多纸页都粘在一起。我小心翼翼地将纸页剥开,■地扬起一团灰。初一先看巴金的《家》《春》《秋》。然后,读《红岩》,读完了《红岩》读《青春之歌》,似懂非懂地。接着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水浒传》《三国》看不下,便又倒回去读《红楼梦》。看完《红楼梦》后,我突然对诗词有了兴趣,便积攒零花钱买《唐宋诗词鉴赏》,从此,这本书就一直跟着我,书里那些蕴涵着汉文精华之气的诗词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我心灵,悄然改变我的文字,渐渐地不再那么粗糙、面目可憎了。中学时,家里大人看的《小说选刊》我也偷偷看,看到了余华的《活着》,非常喜欢。余华作品有股很深的悲悯情怀,一个历经世态炎凉,历经苦难却依旧默默忍受,坚强乐观的老农,与牛对话的场面,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底。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让你读后悲欣交加,长久沉思的作品。
  周:最后,请给孩子们推荐一本书。
  李:如果只能给孩子推荐一本
  书,我会推荐《唐宋诗词鉴赏》。如果多让我推荐几本中文书籍,我会推荐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孩子的艺术启蒙书),萧红的《呼兰河传》(诗意写作范本),余华的《活着》(牵引孩子的目光投向人生深处)。再大点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读张爱玲的作品,我喜欢张爱玲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汉文表达。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
  (作者单位:南京琅琊路小学)
其他文献
周益民(以下简称周):黄老师好,您之前主编过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全集,听说现在正在着手独立翻译他的全部作品,您为什么如此喜欢他的作品?  黄 荭(以下简称黄):是的,我现在正着手独立翻译圣埃克絮佩里的全部作品,希望能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全部出版。  圣埃克絮佩里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法国飞行员作家,他的文字有一份既崇高又稚气的美,像高山上的空气干净、纯粹。  圣埃克絮佩里吸引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他独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开设了 “新星少年俱乐部课程”。课程有体育、艺术、家政、农事、科技五大类13门课,让学生个性得到解放,心灵得到陶冶,身体得到舒展,生活得到体验。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班会,对凝聚班级力量、形成良好班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效的班会,可以尽快转变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和扭转不良风气;形式多样的班会,还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视野,开启思维,锻炼能力。某种程度上,班会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也体现了一位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和教学智慧。班会内容动态灵活,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形式的班会中,主题班会备受师生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使概念和规律在探究中习得,在动手中养成能力,在辨析中完善思维,而“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这一节的内容就为学生进行物理来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尽管学生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对现实生活中涡流现象也并不陌生,但由于很难从直观观察和感受涡流的形成,只停留在教材文本和教师的讲述中,为
日本是国际领先的教育强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它既延续了东方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教育治理的精华,在世界教育之林可谓独树一帜。作为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日本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规则。  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日本中小学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形成善恶判断力和规范意识,养成乐观向上和顽强不屈的性
摘要:小学语文寻根课堂是以问题导学为基本特征、以遵循规律为内在要求、以追求融和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探索出了5种小学语文基本教学范式。通过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得到激发,语文素养逐步显现,教师语文专业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寻根课堂 意蕴 构建  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诘问:“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
日前,重庆市召开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透露: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95%区县建成教育城域网。据了解,重庆“校校通”建成率达到81.59%,76%的普通中小学、100%的高校和中職校建成校园网;所有高校、86.2%的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室覆盖。“十三五”期间,重庆将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继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搭建渝教云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人
本刊记者:杨老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项目学习的?又是如何想到将项目学习引入初中物理教学的?  杨勇诚:你好!2000年,我当时任职的学校成为“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的推广学校,在德国专家的几轮培训中开始接触到项目学习。此后,在德国专家和苏州教育学院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在劳动技术教育领域尝试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2002年,苏州市整体进入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开始用项目学习打通综合实践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虽老生常谈,却也道出了语文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笔者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朗读教学。语文课堂就是要注重朗读,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读书,让琅琅书声浸润课堂。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很重要  何谓琅琅“读”?琅琅“读”即朗声诵读,朗声读书,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追溯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经验,单就
庞丽娟在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乡村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短板。同时,长久以来是他们支撑了共和国农村义务教育大厦,今天他们是我国乡村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栋梁,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关注。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应成为精准扶贫攻坚的重点。  面对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面对在一些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马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