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bue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对信息类毕业生在协议就业、合同就业、考研、参军、考公务员等就业形式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下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关键词】信息科学类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原因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国家对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这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分析我国就业市场对信息科学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趋势及毕业生择业等问题,并对信息科学类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提出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笔者针对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期通过个案调查对整体起到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信息工程学院是隶属于大连海洋大学的二级学院。该学院前身为1994年创建的电子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目前设有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物联网工程6个本科专业。多年来,该学院始终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海洋开发战略,注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学校涉海涉、水特色,如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设置了船用电子和通信方面的课程,自动化专业以船舶电气自动化为主要培养方向,这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4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左右,学院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一)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通过对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如下几点表现(见表1):
  第一,2012-2015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4%,各专业的就业率均在87%以上,这足以说明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科学类相关专业的需求相对稳定,就业市场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需求呈上涨趋势,但对部分专业的需求明显呈下降趋势。
  第二,2012-2015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达47.92%,就业率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就业方式,这表明学院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方面相对符合市场需要,能够保障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双向需求,从而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毕业生在协议就业以外等就业形式方面比重虽呈上涨趋势,但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二)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情况
  通过对初次就业率的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就业市场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量的需求,然而通过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则能更直观地看到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质的需求。根据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其毕业去向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私企、金融机构、出国、升学、入伍、自主创业,几乎覆盖所有的就业渠道,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方面价值取向广泛。但是,由于受专业限制,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外企或中小微企业,相比之下,毕业生就业渠道又显得比较单一(见表2)。
  (三)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在分析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从事行业之后,则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域进行统计分析,这能更直观地反映行业所在地域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
  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比例高达64%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毕业生生源大部分来自辽宁省,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时重点考虑在生源地周边区域。除辽宁省外,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而到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极低。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曾湘泉提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脱节、求职竞争力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1]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适时适当地进行教学调整,充分地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然而通过对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数据整理与归纳,发现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和商业运转模式,各行各业对信息科学类的毕业生需求呈上升趋势,这无疑是为信息科学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在对这四年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虽呈多元化,但是实际上毕业生极易受到所学专业影响,大多数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从事对口行业,而对其他行业所提供的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却少有问津,所占比例也明显偏低,就业去向的单一性显而易见。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相对集中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情况来看,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在辽宁省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外流现象。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选择辽宁省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市和大连市工作,而辽西等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除考取村官外,几乎无人问津。
  选择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多数也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受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信息类毕业生的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从事本专业的意愿非常强烈,特别希望能够到大城市去打拼,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而西部或欠发达地区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因地区偏远、薪酬偏低、家庭压力等原因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三)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
  通过对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的分析发现,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存在着明显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专业就业率明显下滑,市场趋于饱和,对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减少,故而出现了部分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则是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预期居高不下,在择行业、选地域、挑单位、谈待遇等方面挑三拣四,等待观望的心态浓厚,有业不就的情况已经凸显。此外,部分毕业生过分看重考研,因二次考研放弃就业影响了就业率的上升和提高。
  三、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希望借此能够反映出现阶段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此来分析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从而缓解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社会因素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一,就业市场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市场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端人才市场。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育的过程[2]。政府对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正处于转型的阶段,由于各高校对就业体制的适应较为缓慢,其就业方式、就业结构和就业体制仍需完善。在高校适应市场经济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市场与高校之间的就业结构体系还不健全,各行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故在人才需求方面与高校没有达成一致,导致市场对劳动力供给出现了过剩状况的同时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
  第二,行业壁垒与就业严峻并存。随着高校扩招和高学历人才的增多,很多用人单位也水涨船高,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这主要表现在:其一,过分强调毕业生“出身”,对毕业生是否为985、211院校毕业格外看重,出现了“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3];其二,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目前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要求工作经验就等于将大学生拒之门外;其三,很多企业对学生的生源地也有明确限制,对毕业生掌握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很多行业入行前要参加考试,对部分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偏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二)高校教育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一,高等教育体系的滞后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根据2012-2015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现在招聘会上的普遍现象是:一方面是许多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不仅导致了市场人才资源的流失,也使不少企业岗位空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就实际就业来看,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和对专业人才培养设置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部分专业技能培养课程脱离市场需要,大部分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一些高校的知识产业结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并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使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不适应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第二,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滞后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投入,设置了各种形式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尽早为自身定位,做好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就业服务指导的质量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教师自身对职业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单调,部分就业服务指导课程开设较晚,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对自身的认识和社会人才需求欠缺理性认识,到大三、大四后仍处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盲区,最终导致学生不能清晰认识职业规划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信息科学类毕业生自身条件对就业的影响
  第一,在专业技能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快速推进,就业市场对于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跟上生产技术发展的步伐,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必须要把自己培养成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三种能力是适应市场需要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法宝。然而大多数毕业生在这三方面明显欠缺,许多学生学习只为应付考试,以达到60分为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忽视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第二,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方面。目前,大多数信息科学类毕业生没有认清自身的价值所在,不了解自身的专业特长,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个性特点,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过于短浅。同时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眼高手低,不顾自身的条件,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把企业招聘人员拒之门外,从而丢失许多就业机会。同时,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的就业心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卑、焦虑、依赖、自负等就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毕业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处于混乱,对未来的发展处于迷茫、彷徨之中。
  第三,家庭影响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大都来自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择业有很大的影响。就目前来看,一种现象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严格管制,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他们对孩子的行为高度关注,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听取父母意见,对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对孩子溺爱放纵,这类父母爱子心切,通常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只一味迁就,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类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常常缺乏经验,一意孤行,不能对自己未来进行合理规划。与此同时,家庭经济情况也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相对来看,收入较高家庭的毕业生能更好地就业。一方面,其可以依靠父母本身的能力及其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大多数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各方面的技能特长,为其争取了更多就业的选择。同时,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第二专业技能。相比之下,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在这方面就处于劣势,大多数学生只能靠努力学习,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去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06):87-95.
  [2]马廷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03):26-34.
  [3]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
其他文献
【摘要】公寓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辅助和延伸,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化修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文章阐述了探索高校公寓文化建设途径,通过公寓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发挥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学生公寓已不仅是学生朝夕相处的生活场所,也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情感交流的阵地
【摘 要】文章結合池州市区域特色、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学院增设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关键词】港口与航运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实现池州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长
【摘要】阎锡山对山西高等教育既有守旧,又有革新,早期的山西大学便是这一思想的缩影。阎氏在对山西大学的学校投入、思想把控、教师选任、培养人才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守旧与革新。  【关键词】阎锡山;山西高等教育;山西大学;守旧;革新一、保证教育经费,积极投资山西大学  1919年山西大学得到的教育资助是山西各高校中最多的。据现有资料,当时阎锡山分配给山西各高校的费用中,给山西大学的费用大概是其他专科院校的4
【摘要】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要积极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序列,建立主题班队会活动序列,建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序列,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路径,使中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序列;实践路径  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摘要】对于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来说,混合式教学已经被运用于不同学科的多元化教育之中,在规模化进行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在引入优质教学资源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混合式教学呈现出不同课程、不同性质的特点,多元化的教学已经对混合式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多元状态;混合式教学;教学运用  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高校
衡阳师范学院  【摘要】随着近几年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在理论层次上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西方文化。面对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国家做斗争的意识不应该淡化,而应该时刻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西方文化;渗透;形式;应对措施  自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用武力对抗来解决大国矛盾的形式似
【摘要】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严把教师入口关,倒逼师范教育改革,顺应时代,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课程必须调整,达到课证融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构建适合教师资格考试的课程,成为现今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课程改革;体系优化;整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韶关学院第十八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资格国考
【摘 要】通过毕业生回访调查发现,高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中存在不能完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这一系统性的工作任务,上岗速度慢等问题,反馈到教学改革中,提出“双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逐步实现学生独立完成系列项目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 “双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一、“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背景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
【摘 要】本文对一例由于人际适应不良而引发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案例咨询报告。通过20次的专业心理咨询,使来访者由逃避中职学校生活逐渐适应,能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同学的异样眼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同学的认可。反思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接纳和信任在心理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心理咨询 接纳 信任  “心理咨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倾听、陪伴、尊重以及协助来访者探索心理问题,帮助来访者成长,面对生活
【摘 要】为避免学生高考后盲目选择专业,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然而,大类招生对于专业思想教育要求更高。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思想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类招生 专业思想教育模式 三项原则 四精措施 五类选择  一、大类招生的产生背景  为响应学校要求,更好地实现农林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