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商调”研究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郑译与苏祗婆乐调的对应,以及笛、琴、琵琶上的音阶比较,指出侧商调的具体音位。由于清商音阶与后来风靡隋唐俗乐音阶的合一,致使原雅乐音阶的黄钟宫失去了原有的调首地位,仅作为清商音阶的小七度而存在。这个小七度Ь s i音没有唱名,古人在概念上把它附属于上方大二度的商调,称为“侧商调”。实际上在雅乐音阶上称为黄钟宫调的,在清商或俗乐音阶上因位置的变化,改用“侧商调”名。当然,不是所有商调下均有侧商调,只有清商或俗乐音阶的调首(高八度)及第四音级下才有。前者即越调下方大二度黄钟宫位称为侧商调;后者小石调下道宫位称为侧楚调。《敦煌乐谱》三组是越调,二组是侧商调,正好反映了正、侧两调的关系。
  关键词:清、平、瑟、侧、楚、侧商、侧楚;黄钟宫、无射宫、正宫、林钟商、越调;郑、苏对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22-04
  
  侧商调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名称。对于其名可以先把“侧”与“商调”分开来理解。“侧”的首要解释是“旁边”之意。商调就是落于商音(唱名re)的调式。那么,侧商调应该就是商调的旁边之调了。然而,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到旁调的具体音位,以及运用何种音阶等诸多问题。我们知道,我国至隋唐既有历代承传下来的雅乐,也有民间产生与广为流传的清乐,还有揉合了大量外来乐调的新兴音乐——燕乐。这些音乐运用的音阶不尽相同,调性、调式也各异,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一,不少乐调的具体实质内涵至今不甚明了,侧商调就是其中之一。据《魏书乐志》载陈仲儒言:“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1]这里提到了平、清、瑟三调,尤其是清调以商为主现象。后《旧唐书音乐志》载:“又有楚调、侧调。……侧调者,生于楚调。” [2]这里又提到了楚调、侧调。到了唐代,王建《宫词》说:“侧商调里唱伊州”[3]则直接而明确地提到了侧商调。其实,侧商调与商调、清调、清商调、侧调、楚调以及黄钟宫、正宫、越调等均有着很大的关连。
  
  一
  
  1.据《晋书律历志》载,荀勗笛最高背孔谓:“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 [4]这就是说,晋荀勗黄钟笛的正声调,是以角为筒音的雅乐音阶形式,最高背孔为商音。清商音是筒音上的小七度音(翻高八度的商音),清商调名由此而来。
  2.清商音阶是旧音阶(雅乐音阶)商调式;新音阶(清乐音阶)徵调式;俗音阶(燕乐音阶)宫调式。清商调是在民间音乐中产生的,然而,后来风靡一时的却是运用俗乐音阶的外来乐调,这两者可谓不谋而合。即例表(见P24)以角音为首的正声调,与以商音为首的苏俗宫,从音阶形式上看正相同。当然,正如杨荫浏所说的,民间应用了清商调,但同时并不完全放弃古代黄钟宫音阶上的大七度音,[5]这就是隋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对应而产生的八声音阶。因此,例表中,笛旧清商、新清徵、苏俗宫音阶可看作是一回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调式主音在音阶末尾音上而不是在调首,故谓之清商调。
  3.琴上的正调(仲吕)是以第三弦F作宫,唱名do 的五声徵调音阶。加入两个偏音E唱名si与B唱名#fa,构成雅乐音阶形式。这样,笛代表苏音阶,琴代表郑音阶,它们有三声不同:E—F、A—Ьb、B—c(三个加┓号处),这就是《隋书》卷十四所载郑、苏乐调音阶对应的区别。据载这两种乐调音阶是“七声之内,三声乖应”,后来“译(在琵琶上——笔者注)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采用的办法是“郑遂因其所捻(转动弦轴——笔者注)琵琶,弦柱相饮为均”。[6]也就是笛筒音d为角,比琴第一弦c为徵高大二度,二者音阶排列有三声不同。对应时郑把弦调高大二度,二者音阶仅一声不同。从琴音阶或郑清商与新清徵看是#fa与fa;从楚商与苏俗宫看是s i或Ьs i,这就促使郑译创立八声音阶(增加的#fa或s i音称为“应声”)来兼顾二者。
  


  4.琴上的清商调是由紧二、五、七弦产生的。所谓“紧”就是绞紧弦使其升高。这里的“清”字与上述清商调之“清”字含义不同。笛上之“清”是翻高八度之意,琴上之“清”是指比原音升高半音之意。紧二、七弦即商D→婴商#D,紧五弦即羽A→b婴羽#A,这里借用了日本雅乐的“婴商、婴羽”称谓。“婴”者即高半音之意,如用Ь E、Ьb含义则不尽相同。例表郑清商音阶中加入两个偏音si、#fa也构成雅乐七声音阶。
  5.汉魏时流传的“相和三调”,随着《相和歌》改称《清商乐》,也改称为“清商三调”。但是,对汉魏以来的清、平、瑟三调历来看法不一。所谓“瑟调以宫为主”,丘琼荪认为其宫应为下徵,甚是。这样,从例表看,平调(与调名平调相合)是笛筒音角d,清调是最高背孔商音c1,瑟调是旧清商的徵,新清徵的宫f,这也是笔者认为的三调位置。
  6. 丘还认为:“在相和五调中,除平、清、瑟三调为清角、清商、下徵外,余楚调与侧调,当不出正宫、正徵和羽三声。…… 配楚、侧两调,究竟应如何分配,亦不明。”[7]例表清商c1唱名re、平调角d唱名mi、瑟调按谱面是f唱名sol,楚调(楚商)如是羽g唱名la(清乐音阶re)的话,剩下即侧调的宫Ьb 唱名do了。问题是瑟调宫实为下徵do,这样与侧调相重叠了。看来侧调先后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侧楚位f,一个是侧商位Ьb。黄翔鹏引用《乐府诗集》:“王僧虔认为相和大曲中的《櫂歌行》和《白头吟》,一为瑟调,一为楚调,而沈约却认为它们是同调。”黄认为瑟调是新音阶羽调;楚商是旧音阶羽调,在用五声情况下是相同的。[8]由于对瑟调具体位置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它们两调以旧清商音阶论是一徵一羽;以新清徵论是一宫一商,虽调式不同但音阶相同。沈约认为同调的“调”字,显然不是指的调式而是指的音阶。侧调与楚调不能理解为是相同音位的两调,而是运用相同音阶的两调。古时并未有音阶一词,仅用五声、七声来表示。侧调作为旁调解,其生于楚调说明了它是楚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而侧商则是清商下方大二度的旁调。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古乐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这里瑟调让位于侧调。近人凌廷堪《燕乐考原》认为侧调即瑟调,但丘琼荪则不以为然:“《笔谈》所云,已有误会,《考原》所注,更属臆见。” [9]笔者经研究认为,从马王堆墓出土有瑟,想必古时较流行于荆楚之地。瑟调可能与楚地瑟乐器上乐调有关,其下徵音位正与侧商相同,说明瑟调就是楚商的侧楚(商)调。
  7.琴上楚商调与清商调之分是第七弦定e与#e之别,第二弦定#e则相同。楚商调的特点在于把音阶分成两段:前段以第一弦d为调首;后段以第四弦a为调首。前段运用F调,后段运用上五度C调,说明楚商调运用了F—C调的调式交替,而清商调仅运用F调。黄翔鹏认为笛的清商调是属于秦汉以来的旧音阶系统,实际是徵调式。那么这个徵调式就是属新音阶系统。黄又说琴上清商调实际是清调之商的羽调式,并认为“侧商”是旧音阶商调的“侧煞”,“侧楚”是新音阶商调的“侧煞”。[10]以c1音为商自然是旧清商之商,下方大二度Ьb即是“侧商”位;以g为商必然是新清徵之商,下方大二度f即是“侧楚”位。黄还举了随县《梁山调》实例,来说明“起调”于商,“毕曲”于宫的现象,认为这就是“侧煞”。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笔者的立足点也就在于“起调商—毕曲宫”上。当然,起调有时不甚严格,只要乐曲有此现象即是。
  8. 现在的问题是,明明是宫调却被认为是商的旁调,这又如何来解释呢?笔者认为,自民间产生清商调以来,雅乐音阶概念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外来俗乐调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并与清商调一致后,原来的宫音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回归到音阶上的小七度音位。因此,在乐调概念上不得不皈依于新的调首“商”音了。例如,隋·太常议修的104曲中,除外来应调仅1曲外,最少的就是宫调。丘琼荪考证认为:“法曲用商调如此之多,也可意味着确是源于清商。其中没有宫调,这也极可玩味。”[11]《唐会要》所载虽有黄钟宫名但没有时号,乐曲也仅一《封山乐》。宋·王灼《碧鸡漫志》说《望瀛》是黄钟宫曲,但他所谓的黄钟宫就是正宫。书中记载的《凉州》曲黄钟宫也是正宫。[12] 其实,旧音阶宫音自古以来就是有名无实的,后来多以清商为调,遂使黄钟宫没有了原来作为调首音的概念。隋唐在外来俗乐调影响下,又进一步确立新的以商为宫的概念,产生了真正的黄钟宫(正宫),黄钟宫似乎就无形地消失了。正如丘所说,自汉至唐可称没有一代真正重用宫调的。中国重宫调,实际是重商调。在法曲中以商为主,有极少数用角调、羽调,然无宫调。[13]
  9.再从实践角度来看,苏俗宫或侧商音阶七声之一的Ь si音,以郑译正统乐调概念来说,它是个变化音既无声名又无唱名。直到《宋志乐志》引用蔡元定话说:“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由于此音在雅乐音阶中相当于“变宫”,但又不存在于雅乐音阶中(以七声所不及),所以称为“闰”(“取闰余之义”)。[14]但“闰”只是理论上的音级名及声名,并非唱名,在实践中是无法唱出来的。这种现象可以说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因为音阶上只有七个唱名而没有变化音唱名的。犹如广东音乐“乙反调”的Ь si,以前艺人从不认为它是宫音,也没有以Ь si为宫的概念,实际是以do(商)为主音,但今天用首调谱则以Ь si为主音。或许隋唐用什么唱名法我们不得而知,后来用工尺或二四谱唱名法,就是类似今天固定调唱名法,多数也是唱不准确的。因此,这个Ь si音就成为当时乐调概念上的一个障碍,于是就产生了以“侧商”代“宫”的现象。可见,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调式概念,来套用当时调式概念中这一特定现象。
  10.王建《宫词》:“侧商调里唱伊州”明确此曲是侧商调。宋·王灼《碧鸡漫志》讲到《伊州》曲:“林钟商今夷则商也,管色谱以凡字杀,若侧商即借尺字杀。” [15] 夷则“之调”是苏俗宫的Ь b林钟商位用“凡”字,与黄钟宫同一音位。关键在于“若侧商即借尺字杀”句。从正统雅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凡”字下小三度是小石调、黄钟调“尺”字,因黄钟宫淡化故用黄钟调代之。在日本琵琶定弦法中就有黄钟调定弦法,根据其老空弦是强调子弦二相黄钟宫(低八度)的,应该说就是黄钟宫调弦法。现却以黄钟调代之,很能说明其真实的用意。可能古人认为像黄钟宫与黄钟调、中吕宫与中吕调、仙吕宫与仙吕调是一种正、侧调关系,但问题是宫、羽关系虽可被称为侧煞(杀)或侧调,但决不是侧商调。再从俗乐音阶看,林钟商调、黄钟宫音位没有唱名,只能挂在上大二度的越调名下,这才是侧商调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原是越调但落于下大二度宫音上,就转为侧商调了。另外,就林钟商调本身而言,其他商调都用时号名而它独不用。从例表看似乎应该移低四度,处于瑟调或侧调位置才是。王灼《碧鸡漫志》还讲到《霓裳羽衣》曲是黄钟商越调,以及宣和初山东人王平自言得夷则商此谱;沈括《梦溪笔谈》讲此曲是道调宫,这些均在越调与侧商(黄钟宫)、楚商与侧楚(道宫)范围内打圈圈。据丘琼荪研究,正宫一名似起于唐天宝(742—755)年间,王建所透露的侧商调大概正是确立正宫之后不久。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一切全在于与林钟商调同位的黄钟宫(Ьsi音)在作祟的缘故。
  11.宋姜夔琴曲侧商调序说:“加变宫、变徵为散声者曰侧弄,侧楚、侧蜀、侧商是也”。[16]按姜在琴上的调弦法,侧商调是由慢角调转弦而来:D、E、#F、A、B、#c、e→D、E、#F、#G、B、#c、e。由于唐律比宋律低大二度,对唐来讲是C、D、E、G、A、B、d→C、D、E、#F、A、B、d。首先,姜认为:“《伊州》,大石调黄钟律法之商”,显然比唐时高了大二度。姜又说:“盖慢角乃黄钟之正,侧商乃黄钟之侧”。这里黄钟之正是指E(唐为D,正宫)为调首;而黄钟之商是为#F的大石调(唐为E);黄钟之侧是指黄钟音位的侧调,黄钟音位为E(唐为D),侧商就是其下方大二度D(唐为C)。可见,慢角用的是旧音阶,侧商用的是清商音阶。其实,姜的所谓“侧”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音阶上。根据他所排列的音列:大弦黄钟宫、二弦黄钟商、三弦黄钟角、四弦黄钟变徵,侧,五弦黄钟羽、六弦黄钟变宫,侧,七弦黄钟清商。这个“侧”显然是指的徵侧向变徵,宫侧向变宫而已。所以他有侧楚、侧蜀、侧商三种变化。这一音阶使姜似乎找回了“侧商之调久亡”的唐黄钟宫(宋无射宫)的雅乐音阶,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其次,笔者对照了杨荫浏解译的姜谱,以及所载清人戴长庚与近人冯水两谱[17],其中冯谱四段全部落于宫音(E调do)上,而杨与戴谱有三段落宫音(A调sol即E调do)上,说明确是名为侧商调实为黄钟宫的运用。此外,姜在《越九歌》中另有《越相侧商调》一曲,注明黄钟商并落于商音上。姜的黄钟商是大石调(唐越调),所谓“越相侧商调”实际上是越调,但用他特定的定弦而被称为侧商调的。可见,他又把越调与侧商调相混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姜所谓的“侧”,主要是音列上某音侧向某音,形成雅乐音阶定弦。在调式运用上是寻找古黄钟宫调,故而具有侧商调的含义了。
  
  二
  
  12.《敦煌乐谱》二、三组乐曲中都有《伊州》曲,经解译两曲旋律基本吻合但都落于宫音上。而据王灼《碧鸡漫志》说,《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这种矛盾自[日]林谦三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笔者也曾作过很多尝试力求解开此谜。例如,采用商调定弦法 [18]使其尽可能向商调式靠拢等,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调式概念上来加以突破。其实,七商中的林钟商就是落于宫音的,被称为侧商调的七商调之一。
  13.二组定弦在日本雅乐中称为风香调定弦法,后在日本留存唐代五式六调定弦法中,又称为黄钟调定弦法:林、无、太、林,唱名sol. Ьsi.re.sol,运用的是苏俗宫音阶。我们从《五弦谱》的解译中可知,《越调》、《苏罗密》、《胡咏词》三曲的谱面音阶就是苏俗宫音阶,说明《越调》等曲是运用纯正的俗乐音阶宫调(雅乐音阶商调)式。那么,现在落于越调下方大二度的Ьsi音位,是一个既不能构成林钟商调,又不认为是概念上是宫调的调式,因而,只能另用一个侧商调的名称了。这样,运用俗乐音阶的整个二组乐曲或片段,均可认为是侧商调的运用。
  14.现在有的将二组定为林、无、太、林(A.c.e.a,音名高大二度,下同),三组定林、应、太、林(A.#c.e.a);[19]有的将二组定为黄、夹、林、黄(d.f.a.d1),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20] 两者都是同音(音名)异名(唱名)的调性关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现在看来非是。二组应定林、无、太、林(A.c.e.a),三组定黄、姑、林、黄(d.#f.a.d1)。其理由是:据[日]林谦三将琵琶与笛音高比较,认为琵琶定弦高度在唐武后(684)与玄宗(755)或玄宗末与中唐(766~827)之间被移低了四度。[21]因此,笔者认为二组是定弦已经移低四度后的状况(子空弦定a),而三组则是未移低前的状况(子空弦定d1)。三组移低四度(子空弦定a)后,才与二组相同。这样,如合于一式的话,三组落于子弦四相的正宫与越调位;二组落于子弦二相位的黄钟宫(无射宫)、林钟商、侧商调位,二者相差大二度。
其他文献
一、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另外一种语言,不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尤其在舞蹈中,对舞蹈的意义比灯光和舞美显的更为重要。音乐在舞蹈中起着烘托气氛反映主题的功能。而舞蹈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对生活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对音乐有很好的理解,通过与音乐的配合进一步深化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  1、音乐的外在作用  首先,舞蹈离不开音乐
期刊
摘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关乎国家居民公共健康的重要任务。2019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为全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网络发展快速的当今社会,网络为新冠疫情带来了新的应对思路。但与此同时,由于是初次将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仍面临许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在疫情期间所引起的影响以及思考其如何更好作用于未来突发卫生公共事件。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疫情防控;远程医疗  一、
期刊
摘要:本文在长尾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web 2.0时代小众媒体的发展,并以音乐社交APP作为案例具体分析长尾理论如何为社交媒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长尾理论;二八定律;小众媒体  一、长尾理论概述  (一)长尾理论的来源-二八定律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现了“巴莱多定律”法(又称“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指,在任何一组事务,重要的部分只占总体的百分之二十,其余次要
期刊
一、校园自媒体存在的意义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把握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关键,是对于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布局传播要塞、优化育人生态、引领思想主流、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自媒体行业不断发展,新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Web、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音乐教师也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科综合,各种特色的课堂教学让人应接不暇。之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热闹起来,涵盖着各种元素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活动如火如荼。音乐课堂关注学科综合、鼓励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合能力。然而,静下来想想不禁要问,这热闹的课还是音乐课吗?音乐课上的“音乐”去哪了?  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方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他们已经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念。渴望改变自己,并要求更多的自由和开放的大学生,正处于新媒体时代,在校园环境的塑造下,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各种有用的共享资源在学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使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难以引领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这是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真实写照。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推广,新媒体形成异军突起之势,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被打破,“人人都是媒体人”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主流舆论场面临怎样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如何强化主流舆论场的主导地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
期刊
社区音乐教育直观上可划归为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关的独特属性:社区性、音乐性与教育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社区性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存在空间、音乐性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存在形式、而教育性则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存在目的。但通过笔者对西安市九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西安市多数市民对社区音乐教育在整体认知上存在多种误区,可概括为社区性、音乐性、教育性三方面的问题,而这亦对本市社区音乐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具体
期刊
摘要:语言沟通能力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有效的培养策略是该能力能够达成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分别是:重语言知识的积累、重沟通技巧的培养和重实践活动的落实。  关键词:空乘专业;语言沟通;培养策略  作为空乘人员,笑脸问候也许不会迎来一句“谢谢”,飞机晚点、交通管制等状况带来的负面情绪会被旅客带上飞机,服务处处被挑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日益频繁,各大社交网站以及软件的出现,使语言的使用不受时空的限制,社交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广泛传播。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究如何实现网络流行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社交网络;网络流行语;中国传统文化;协调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