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考场议论文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决定,思想、语言、层次等等。议论文不但要有骨架,还要有血肉,血肉即是文章的内容。一篇考场作文不可能是零起点的,考前的准备很是重要,其中,素材积累就是重要工作。名言格言在素材中占有很大比重,正确使用会为文章增色。
【关键词】直接引用;取其部分;反道行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素材的种类很多,名言格言自然是能提升文章层次的素材之一。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名言,但面临困惑,不知如何使用。其实,方法是有的。
一、理解含义,积累分类
名言,即著名的言论或话语。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朱自清在《论标语口号》说:“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既然是有指导作用,那自然要理解名言格言的含义才可以运用自如。
名言有很多种,我们还会要学会对名言格言进行分类,如人生、事业、生活、真理、时间、爱情、思想、友情、科学、智慧、成功、劳动、社会、青年、青春、道德、教育等,这样有所准备,拿到作文题目自可对号入座了。
二、分析情境,为我所用
(一)直接引用
名言格言中蕴含着说话人对问题独到的看法,这些看法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可信性和可行性,所以,紧扣自己的观点,抓住名言的内容与指向,就可以把它们直接引用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们的观点是:美好的向往往往寄存于物象,折射出生命本真的透明与纯真。对于观点的前半部分:“向往”寄存于物象,我们可以使用清代学者涨潮在《幽梦影》中的名句:“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这句话的原意是:孤芳自赏的风流,只能容得下花鸟的陪伴;率直谁知道呢?只该受到烟霞的供养。道出:风流之人,孤芳自赏,不为世俗所容,只寄存于花鸟这样自己认为高雅的物象;真正的纯真直率之人是很少的,无人理解的,那就寄存于“烟霞”之处,选择隐遁。这些都折射出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这样,用这句话自然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名言与观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我们的文章创作,追求的是展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话题都有认识,更不要说对话题有“深刻”的认识,写文章恰恰需要某些深刻认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从哪里来,自然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从书本这些间接经验来。书本是我们提高认识的重要渠道,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就是这个道理。名言是书中的精华,它们是作者观点认识的体现,所以这些体现出来的“观点”价值巨大。我们读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种认识自然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面对话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论点,同时,又可以把这个名言引用过来继续证明自己的认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幽梦影》的“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这句话,我们在读的时候自然可以把握张潮对风流之人和真率之人的认识,他们寄存的物象是不同的,如此,自然得出观点:美好的向往往往寄存于物象,折射出生命本真的透明与纯真。
(二)取其部分
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用名言的全部内容,可以让名言的某一部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名言中说得非常形象的地方,让它们融进自己的语言中去。
如: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句: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喜好动的人犹如云间闪电风中灯火;嗜好静的人宛如火灭灰烬枯槁树木;必须在稳定云彩平静流水中,出现鸥鹰飞舞鱼儿跳跃景象,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心怀胸襟。句子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要求人们追求动静的结合,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如果直接引用,它所能论证的观点就非常狭窄。
我们发现,这样的句子有个特点,在说理上非常形象,这种形象是可以用来形容其他内容的,我们可以节选其中的部分为我所用。如:在《不羡于人,不卑于己》一文中,观点否定“羡人卑己”,我们可以将否定的“羡人卑己”与《菜根谭》中否定的“只有动静”相联系,这样可以得出:羡人者,云电风灯;卑己者,死灰槁木,唯不羡于人,不卑于己,方能在静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之气象。这样的句子一出,明显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独特的认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其实,不是形象的句子也可以取其部分,为我所用,自古名言警句就有这个特点,我们非常熟悉“父母在,不远游”,教育我们陪伴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孝敬父母,殊不知,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原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不赞成父母健在孩子远游,但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所以我们在教育别人时只是取了孔子话中的部分意思罢了。
(三)反道行之
虽然名言格言对人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它们也只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认识。在漫漫名言格言长河中,本身也会出现互相矛盾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观点是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依据环境而改变的,我们在引出或阐述自己观点时,一定程度上否定别人的看法也未尝不可,有时也无可厚非。
如:亡羊补牢,是对是错?自古就有不同的判断,一般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又可以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人们常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又会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语言环境、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是使用名言格言的标准,要让名言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名言格言的使用方法和价值。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直接引用;取其部分;反道行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素材的种类很多,名言格言自然是能提升文章层次的素材之一。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名言,但面临困惑,不知如何使用。其实,方法是有的。
一、理解含义,积累分类
名言,即著名的言论或话语。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朱自清在《论标语口号》说:“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既然是有指导作用,那自然要理解名言格言的含义才可以运用自如。
名言有很多种,我们还会要学会对名言格言进行分类,如人生、事业、生活、真理、时间、爱情、思想、友情、科学、智慧、成功、劳动、社会、青年、青春、道德、教育等,这样有所准备,拿到作文题目自可对号入座了。
二、分析情境,为我所用
(一)直接引用
名言格言中蕴含着说话人对问题独到的看法,这些看法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可信性和可行性,所以,紧扣自己的观点,抓住名言的内容与指向,就可以把它们直接引用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们的观点是:美好的向往往往寄存于物象,折射出生命本真的透明与纯真。对于观点的前半部分:“向往”寄存于物象,我们可以使用清代学者涨潮在《幽梦影》中的名句:“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这句话的原意是:孤芳自赏的风流,只能容得下花鸟的陪伴;率直谁知道呢?只该受到烟霞的供养。道出:风流之人,孤芳自赏,不为世俗所容,只寄存于花鸟这样自己认为高雅的物象;真正的纯真直率之人是很少的,无人理解的,那就寄存于“烟霞”之处,选择隐遁。这些都折射出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这样,用这句话自然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名言与观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我们的文章创作,追求的是展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话题都有认识,更不要说对话题有“深刻”的认识,写文章恰恰需要某些深刻认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从哪里来,自然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从书本这些间接经验来。书本是我们提高认识的重要渠道,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就是这个道理。名言是书中的精华,它们是作者观点认识的体现,所以这些体现出来的“观点”价值巨大。我们读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种认识自然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面对话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论点,同时,又可以把这个名言引用过来继续证明自己的认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幽梦影》的“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这句话,我们在读的时候自然可以把握张潮对风流之人和真率之人的认识,他们寄存的物象是不同的,如此,自然得出观点:美好的向往往往寄存于物象,折射出生命本真的透明与纯真。
(二)取其部分
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用名言的全部内容,可以让名言的某一部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名言中说得非常形象的地方,让它们融进自己的语言中去。
如: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句: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喜好动的人犹如云间闪电风中灯火;嗜好静的人宛如火灭灰烬枯槁树木;必须在稳定云彩平静流水中,出现鸥鹰飞舞鱼儿跳跃景象,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心怀胸襟。句子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要求人们追求动静的结合,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如果直接引用,它所能论证的观点就非常狭窄。
我们发现,这样的句子有个特点,在说理上非常形象,这种形象是可以用来形容其他内容的,我们可以节选其中的部分为我所用。如:在《不羡于人,不卑于己》一文中,观点否定“羡人卑己”,我们可以将否定的“羡人卑己”与《菜根谭》中否定的“只有动静”相联系,这样可以得出:羡人者,云电风灯;卑己者,死灰槁木,唯不羡于人,不卑于己,方能在静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之气象。这样的句子一出,明显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独特的认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其实,不是形象的句子也可以取其部分,为我所用,自古名言警句就有这个特点,我们非常熟悉“父母在,不远游”,教育我们陪伴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孝敬父母,殊不知,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原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不赞成父母健在孩子远游,但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所以我们在教育别人时只是取了孔子话中的部分意思罢了。
(三)反道行之
虽然名言格言对人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它们也只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认识。在漫漫名言格言长河中,本身也会出现互相矛盾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观点是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依据环境而改变的,我们在引出或阐述自己观点时,一定程度上否定别人的看法也未尝不可,有时也无可厚非。
如:亡羊补牢,是对是错?自古就有不同的判断,一般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又可以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人们常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又会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语言环境、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是使用名言格言的标准,要让名言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名言格言的使用方法和价值。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