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学情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文本和展示自我,教给学法,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是一种最适应当代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导;研;读;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学情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文本和展示自我,教给学法,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实践证明,“顺学而导,导中研读,读中求异”的导学教学是一种最适应当代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觉。
一、“顺学而导”的实践探索
“顺学而导”是开展“导中研读、读中求异”的基础。具体 做法是实施教学前,教师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情设计相应的“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学而导”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一)“学”
经过反复探索,将学生的课前“学案”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自主研读板块。包括指导学生重点自学的生词和语句,还包括教师设计的能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开放性的研读专题,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如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我设计的研读专题是“爱”。学生整堂课都在围绕“父亲爱孩子”“孩子爱父亲”的两种语言文字中朗读、研究、探索、表达、表演……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是个性探究板块。包括“我的发现”“我的问题”和“我设计的板书”三个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从作者、文题、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各方面提出有价值的新发现或新问题,同时在全面深入感知文本后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板书,体现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过程。
(二)“导”
学生充分自学后带着“杰作”走进课堂,教师通过分析择定“导学”的策略和方法,使其价值最大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导”的策略必须坚持以“学”為出发点,“导”在认识的模糊处,“导”在知识的欠缺处,“导”在理解的矛盾处,“导”在教学的重点处。教师因势利导,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拨开迷雾,达成共识,体现“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导中研读”的有效训练
“导中研读”的具体做法是学生以组为单位走上讲台,向全体师生展示他们的研读收获,其他学生在聆听和思索的同时,提出问题、阐述不同的认识,为学生创设了平等的、开放的、多样化、有较大自由度的交流空间。教师则相机诱导,激发学生深入思维,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导中研读”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研读、思维互助,感受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并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探索技巧,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研读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让学生在最有激情的交流讨论中读书研究,使理解更深入,主线更鲜明。
尤其是在“我的发现”与“我的问题”的汇报环节,学生多元化的发现综合起来,基本上就完成了教师要完成的任务,而它出自学生的口,由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产生。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学生的问题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思想所无法触及的,学生能够提出来多角度、多元化的问题,在全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所欲言中澄清了理解,提升了认识。如在《生命生命》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题目中的两个“生命”间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杏林子的认知过程与体验中去品读,最终得到了三种多元化的认识。作者先是一次次不断地思考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标点符号应是“生命?生命?”,之后作者在经历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聆听心跳”三件事后,有了些许的感悟,于是标点符号应是“生命?生命!”,生命是什么?噢,生命就是要顽强地活下去,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而在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刻,作者又由衷地发出感叹“生命!生命!”,人就是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就是应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学生仅仅通过对题目的研读,就诠释了文章的精髓,感悟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三、“读中求异”的方式方法
“读中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排除人云亦云的思想。“我的发现”正是给学生创造突破群体思维、排除从众思想的外在条件,引导学生在广阔、充满自由度的空间内,在有限的语言文字中,去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方法等,从而产生富有新意的发现或结论,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创新。“我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思考,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问题,产生奇思妙想。在全班质疑和解疑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思维中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并注意听取少数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因势利导,巧设“悬念”与“追问”,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最大化提升。“我的板书设计”正是给学生一个鸟瞰全文的平台,学生设计的板书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无不展示了学生与众不同的语文功底。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从学情出发,实施“顺学而导”;始终坚持“零距离”地亲近文本,体验“导中研读”;始终坚持激发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追求“读中求异”。在我的导学教学中,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学困生也可能成为“耀眼的金星”。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学;导;研;读;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学情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文本和展示自我,教给学法,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实践证明,“顺学而导,导中研读,读中求异”的导学教学是一种最适应当代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觉。
一、“顺学而导”的实践探索
“顺学而导”是开展“导中研读、读中求异”的基础。具体 做法是实施教学前,教师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情设计相应的“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学而导”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一)“学”
经过反复探索,将学生的课前“学案”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自主研读板块。包括指导学生重点自学的生词和语句,还包括教师设计的能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开放性的研读专题,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如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我设计的研读专题是“爱”。学生整堂课都在围绕“父亲爱孩子”“孩子爱父亲”的两种语言文字中朗读、研究、探索、表达、表演……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是个性探究板块。包括“我的发现”“我的问题”和“我设计的板书”三个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从作者、文题、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各方面提出有价值的新发现或新问题,同时在全面深入感知文本后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板书,体现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过程。
(二)“导”
学生充分自学后带着“杰作”走进课堂,教师通过分析择定“导学”的策略和方法,使其价值最大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导”的策略必须坚持以“学”為出发点,“导”在认识的模糊处,“导”在知识的欠缺处,“导”在理解的矛盾处,“导”在教学的重点处。教师因势利导,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拨开迷雾,达成共识,体现“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导中研读”的有效训练
“导中研读”的具体做法是学生以组为单位走上讲台,向全体师生展示他们的研读收获,其他学生在聆听和思索的同时,提出问题、阐述不同的认识,为学生创设了平等的、开放的、多样化、有较大自由度的交流空间。教师则相机诱导,激发学生深入思维,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导中研读”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研读、思维互助,感受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并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探索技巧,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研读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让学生在最有激情的交流讨论中读书研究,使理解更深入,主线更鲜明。
尤其是在“我的发现”与“我的问题”的汇报环节,学生多元化的发现综合起来,基本上就完成了教师要完成的任务,而它出自学生的口,由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产生。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学生的问题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思想所无法触及的,学生能够提出来多角度、多元化的问题,在全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所欲言中澄清了理解,提升了认识。如在《生命生命》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题目中的两个“生命”间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杏林子的认知过程与体验中去品读,最终得到了三种多元化的认识。作者先是一次次不断地思考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标点符号应是“生命?生命?”,之后作者在经历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聆听心跳”三件事后,有了些许的感悟,于是标点符号应是“生命?生命!”,生命是什么?噢,生命就是要顽强地活下去,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而在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刻,作者又由衷地发出感叹“生命!生命!”,人就是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就是应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学生仅仅通过对题目的研读,就诠释了文章的精髓,感悟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三、“读中求异”的方式方法
“读中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排除人云亦云的思想。“我的发现”正是给学生创造突破群体思维、排除从众思想的外在条件,引导学生在广阔、充满自由度的空间内,在有限的语言文字中,去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方法等,从而产生富有新意的发现或结论,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创新。“我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思考,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问题,产生奇思妙想。在全班质疑和解疑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思维中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并注意听取少数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因势利导,巧设“悬念”与“追问”,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最大化提升。“我的板书设计”正是给学生一个鸟瞰全文的平台,学生设计的板书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无不展示了学生与众不同的语文功底。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从学情出发,实施“顺学而导”;始终坚持“零距离”地亲近文本,体验“导中研读”;始终坚持激发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追求“读中求异”。在我的导学教学中,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学困生也可能成为“耀眼的金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