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比较 凸显本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分数的意义”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以及比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式认识百分数。因为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是一个特殊的分数,所以“百分数的意义”的学习可以由分数的知识迁移过来。由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于此,我们通过多次试教与讨论,有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力求体现“根植已有经验,通过多元比较,凸显概念本质”的核心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初步感受百分数在表示部总比与两量比时的区别。
  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倍、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
  【教学过程】
  一、根植已有经验,初步认识百分数
  (一)解决百分数读写问题
  师出示30%,请学生读。
  师:这是什么数?(板书百分数)会写吗?请在练习纸上写一写,想一想,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百分号的写法指导)
  (二)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百分数
  师:如果请你用一个图来表示30%,你会怎么表示?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黑30格。
  生:还可以用线段图。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出其中的30份就可以了。(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课件同步呈现两种典型的表示法)
  师:30%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30份。
  师:那它是不是一个分数呢?
  生: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个别学生表示疑惑)
  师:它是一个分数,但是一般我们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
  (三)初步理解具体情境中30%的意义
  课件出示信息1:根据我国学生爱眼工程的调查,接近30%的小学生患有近视。
  师:你能说说在这里3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假如有100个学生,那么有30个学生患近视。
  师:假如200个学生,那么有几个学生患近视呢?300个学生呢?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总人数在增多,近视的人数也在增多。
  师:你的这点发现很重要,也就是百分数表示的近视人数与总人数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结合刚才的百格图来理解这里30%的意思呢?
  生:把全国小学生人数平均分成100份,患近视的人占了30份。
  师:也就是这里整个正方形表示什么人数?
  生:全国小学生人数。
  师:涂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人数?
  生:患近视的小学生人数。
  师:所以这里 30%表示的就是——
  生:30%表示是患近视的小学生人数是全国小学生人数的。(师板书)
  师:谁是百分之一百?谁和谁在比?
  ……
  (思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才能形成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所以,这里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是根植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于是,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读写百分数,教师适当地予以示范引导,快速地解决了百分数的读写问题。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意义,而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让学生用图来表示30%,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接着让学生结合图初步理解了30%的意义,可以说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同化新知,有效地建构新知,并最终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二、情境中对比感悟,深化百分数意义
  (一)理解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百分数意义
  1.结合图形,感受百分数的变化。
  课件出示信息2:开学初,六年级某班第一次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率是30%。
  师:这个30%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优秀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师:现在涂色部分表示什么人数? 整个正方形又表示什么人数?
  生:(略)
  师:大家觉得这个班的成绩怎么样?
  生:还需要加强训练。
  师:对,还需要加强训练。如果这个班的优秀率达到了65%,可以怎么表示?
  生:再涂35格。(课件演示)
  师:剩下的可以用哪个百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35%,表示没有达到优秀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师:如果这个班不断地训练,那么这个班的优秀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优秀率会越来越高。
  师:图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涂色部分会越来越大。(课件演示涂色部分增大的情况)
  生:优秀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2.逼近极限,理解百分数表示部总比时的特点。
  师:这个时候是什么情况?
  生:全班的人都达标了。
  师:我们可以用哪个百分数表示?
  生:100%
  师:那没有达到优秀的人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0%
  师:还能继续提高吗? 会是多少?会不会高达120%?
  师引导学生辨析百分数在表示部总比时的特点。优秀的人数只是班级人数里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在比,所以最大也只能是100%。(板书:部分与整体相比)   3.解释下图中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号前可以是小数。
  (二)理解表示两个独立数量关系的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信息3: 学校合唱团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0%。
  师:如果把这条线段看成女生人数,大家觉得男生的人数应该怎么表示?(课件上出示线段图)
  师:这个时候3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师:增加男生的人数,大家觉得这个百分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这个百分数会越来越大。
  生:表示男生的线段图也会越来越长。
  师:你觉得男生人数可以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生:75%。
  生:120%。
  师:120%可不可以?(生持不同意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可以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就可以了。
  生:120%就是男生是女生的1.2倍,比如女生是10人,男生是12人就可以了。
  (三)对比分析
  师:为什么在前面体质测试时优秀率不能超过100%,而现在男生和女生的比却能超过100%?
  生:因为前面优秀的人数是包含在班级总人数里面的。现在的男生和女生是不存在包含关系,男生人数不受限制,所以可以超过100%。
  (思考:知识与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那么学生学习的思维就会更加深刻,对所学的知识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有利于学生建立、完善科学的认知结构。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两个数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两个独立数量间的关系。教师选择了某班体质抽测优秀率这个学习素材,结合百格图来帮助理解百分数表示的部总关系,感受这里的百分数只能在0%到100%之间。接着选择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素材,借助线段图感受当男生人数小于等于女生人数时,这里的百分数小于等于100%,当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时,这里的百分数就大于100%。这个时候,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两组学习材料进行对比,使学生全面地感悟到了当百分数表示部总比时不能超过100%,表示两数相比时能超过100%,从而深化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练习中类比概括,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一)用百分数填空并辨析
  60% 58% 40% 98.5% 120% 12%
  ①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②这批手机质量不错,合格率高达( )。
  ③地铁2号线的施工带动了附近房价的小幅度上扬,目前房价比之前上涨( )。
  ④六(1)班男生约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约占全班的( )。
  学生先独立练习,而后组织学生课堂辨析。
  师: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百分数可以交换一下吗?
  生:不可以。因为手机的质量再好也不可能是超过100%的。而小轿车的速度是可以超过大客车的速度的。
  师:第三题能不能填58%?
  生:它这里是小幅度上涨,应该是一点点上涨。58%太多了。
  师:你们觉得第四题填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男生和女生加起来应该是100%。
  (二)类比归纳,概括意义
  师选择了上述前面两条信息,请学生说说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师:今天我们说了许多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那么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概括一下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吗?
  生口述,师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思考: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内涵表现为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外延表现为这个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类比,总结形成经验,从而多角度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扎实有效地概括出概念的基本属性。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答案是什么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运用百分数时的判断是否合理。比如学生对“高达”“小幅度”这些词义的理解,再比如男女生所占班级的百分数和必须是100%,从而使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变宽、变清。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类比归纳,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四、拓展中沟通比较,凸显百分数的本质
  (一)沟通百分数与倍、比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用百分数表示了男女生和全班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学过的倍和比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①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比是(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比是( ):( )。
  ②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是( ):(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倍。
  师:从60%我们可以知道男生与全班的人数比是60∶100,而从40%我们可以知道女生与全班的人数比是40∶100,也就是说百分数其实就是一个数与100的比,所以百分数还有一个名字叫百分比。(板书:百分比)
  师: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知道,百分数和倍、比一样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二)辨析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师:我们知道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而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那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改成百分数呢?
  课件出示练习:
  ①1根绳子用去一半,就是用去这根绳子的,还剩下米。
  ②一堆橘子重吨,卖出了它的。
  师组织学生辨析并小结: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百分率。(板书:百分率)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分率,如果带上计量单位,它还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三)交流百分数的价值
  师:既然百分数的作用分数都能体现,为什么还要百分数呢?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反而是百分数呢?
  师出示六年级的达标情况。先出示用分数表示的情况,然后出示用百分数表示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百分数更便于比较。
  (思考: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较为深刻的认识,一般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通过比较可以把看似同样的知识区分开来,把看似不同的知识沟通起来,提高概念的清晰度和区分度,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比较。首先是通过比较有效沟通了百分数与倍、比的联系。接着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改成百分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实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辨析,从而有效地突破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难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最后通过故意设问“既然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百分数?”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对百分数与分数进行比较,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以及其存在的价值,从而凸显了百分数的本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小学 311215)
其他文献
“伟大的拉神啊,托特神还没有带来瓦吉特,请在瓦吉特离去之后就休息吧。即使风暴的到来让吾等困扰,但托特神让瓦吉特从风暴之中逃离,指引吾等通往冥界之路,以求灵魂的安息。吾等灵魂因此变得健全,瓦吉特也因此变得健全。”这是古埃及有名的祭祀咒语书《死者之书》第167章里记载的一段咒文。传说咏唱这段咒文,死者就能将瓦吉特,也就是“荷鲁斯之眼”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荷鲁斯是鹰头人身的古埃及神明。在古埃及神话里,
当学生到了小学高段,优等生学习经验越来越丰富,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学困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在当前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数学复习课越来越难上,教师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可能将是一种奢望。  对此,笔者结合本校学生学习起点低、发散性思维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尝试了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搭建了平台。下面以“长方体
大家好,我是经五路小学三年级2班的刘骏希。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   生活在战后的孩子,童年大多是凄惨的。可是,有的孩子,即使生活在苦难里,却也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如果你不相信,就去看一看这本《佐贺的超级阿嬷》吧。   故事讲的是,小主人公德永昭广,在八岁那年,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佐贺的外婆家。这里没有玩具,没有朋友,甚至连带他来的母亲也转身离开了。迎接他的,是一间
《学前教育法》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唯一“拟在任期内提请审议”的教育类立法项目。当前,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完成,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深化改革的政策。2004年起,全国人大持续多年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立法调研,学界积极开展了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是在这些实践、政策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存在的
读出“几时差几分”是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届学生的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许多教师把错误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生“看错时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 “看错时针”?“看错时针”的背后会不会藏着其他原因?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分析,追根溯源。  一、问题再现  图1  在一次教研课的后测中,此题错误率高达45%,也就是说一个班级中,差不多半数的学生都做错了。笔者对这些做错的学生进行访谈
当前的教育由关注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聚焦到了学生精彩的课堂学习,这一趋势在2011年数学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愈加明显,但在注重学生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缺陷。一是有些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尚缺,课堂上不能做到及时反馈,放开来又收不拢,以致时间不够草草收场。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课堂反馈不足,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中也曾多次遇到过此类问题。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估计”一课时,也曾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共90名4~8岁儿童的溶解概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儿
中专毕业的那个夏天,我找不到工作,只得赋闲在家。爸爸操心我的未来,去几家医院打听招聘事宜。他得知有家医院确实急需一名医生,而且刚好跟我所学的专业对口。   回來后,爸爸便开始和妈妈费心商量着该如何求人办事。看着愁眉不展的父母,我心里很愧疚。我知道,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能力不足,才会在求职中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然而,即使这次托关系成功了,那以后呢?难道以后我也只能这样不断让父母为我担心求情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近期在“变教为学教学改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师感觉教得轻松了,学生学习更主动了。教师们普遍反映,短短一个学期就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本文为该校教师实施“变教为学”后所写。  以往的教学,虽然总说“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实际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是不讲不放心,把学生没来得及说的接上、把学生没想到的讲出来,并没有真正做到“变教为学”。  在“三角形
[摘要]对苏北阜宁县陈集镇3~6岁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较为缓慢,卫生行为及学习习惯较差,亲子关系较为淡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也令人担忧。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社会、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