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建设以校内课程实践为主体、多种实践活动为补充的“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实现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97-03
  基金项目:附件省教育厅中青年课题“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AS180917)。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了加快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思路,探索各类高等学校分类设置、评价、考核、指导等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分类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應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实现高等学校的个性化,进而防止高等学校的趋同发展。本文提出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丰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文献综述
  美国大学实践多以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产学研”为保障,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德国大学实行“企业培训为主体,校本培训为调节”,强调“能力本位”[2];日本大学提倡“产官学一体化”,重视政府作用[3]。
  国内兰州理工大学提出“四位一体,三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4];田燕、李金生构建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5];刘倩等强调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共振双赢”[6];吴殿鸣、邵大伟思考以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的相互转化来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7]。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教师理念模糊,创新内容与专业教育不匹配,忽视学生兴趣[8];认知偏差导致培养流于形式化[9];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实践教学难落实、人才培养无特色等[10]。这些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法
  在问卷星平台,本研究面向福州工商学院21届商科毕业生,发放人才需求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619份,其中,女生455人,占73.51%,男生164人,占26.49%。
  (二)调查结论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94.99%的学生认同“理论+实践型人才”,认为“纯理论型人才”与“纯实践型人才”的分别仅占2.1%和2.91%。第二,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81.26%选择“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训”,68.5%选择“加强校内课堂实践课程”,66.07%选择“鼓励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62.68%选择“鼓励学生创业实践活动”,41.68%选择“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方式。第三,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企业类型。就业企业类型中,37.96%学生选择“工作稳定,压力相对小但工资一般的大型国有企业”,24.23%学生选择“待遇好,工作体面,但压力大,升职慢的上市公司”,22.78%选择“工资高,可以学习新知识,但绩效管理严格的外资公司”,而只有8.08%和6.95%的学生选择小型企业与创业公司。第四,企业商业模式的认可度。新型商业模式企业认可度远超过传统商业模式企业,如专注线上服务的“福州朴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认可度远远超过传统仓储生超“福建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与“福建新华都综合百货有限公司”等老牌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大多认可“理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提供多方位、复合式、立体化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更愿意接受中大型企业实践基地;对新型商业模式企业兴趣更高;认同校企合作实训、校内课堂实践、假期社会实践及创业实践等多种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应用型高校应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商科类实践创新型人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构建以校内课堂实践为主,多元化实践辅助的“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是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特点提出的,其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校内课程教学实践为主体,以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创业实践活动、学科专业竞赛、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多元实践形式为补充,多方位、复合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目前福建省内共8所省级示范性应用型高校,35所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性专业群建设单位,各应用型高校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与特色。
  (一)校内课程实践为主,是根本,是基础
  校内课程实践立足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上开展实践活动,夯实学生实践创新力的基础素养,商科类课程实践重在模拟实训,校内实验实训室软硬件建设等是校内课程实践的保障,也是评估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强化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福建江夏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突出“一主多辅”,以投资近400万元建成的金融科技实验中心为主,以省级财务与会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融人才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辅助,还与银行机构共建金融课程实训室,定期邀请企业老师进讲堂,让金融模拟现场进课堂;福建商学院校内实验实训室体现完备性和广泛性,拥有各类实验室151间、校级开放性实验室8个,建成校内教学实验中心18个,还建有跨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类专业情境模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智慧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二)开展校企合作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是辅助,是重要补充
  校企合作实训是校内课程实践的延伸,是有效辅助、是重要补充。福州理工学院通过其办学母体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套“企中办校,校中有企”的办学风格,将校企合作无缝衔接,将其制成民办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范本;福州工商学院近年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积极作为、主动对接”方式,在2020年度,其商学院就与福州地区大中型企业三十多家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还与福建省各行业协会深入校企合作共建,并积极对接学校所在地福州市永泰地区,开展深度校地合作,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填补学校教育与企业业务实际脱节问题,实现学生与工作实际无缝对接,促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达到校企师生多方共赢效果。
  (三)开展学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是重要检验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1]。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检验学生对时间、空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实践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深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檢验平台。福建省教育厅每年都会发布教育厅年度竞赛目录,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力求达到“以赛促学”“以赛助教”“以赛争创”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是延伸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下,各应用型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既验证理论知识应用,也延伸学生实践创新。福州工商学院投资近千万建设“青云三创中心”,提供了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方位孵化服务,并开展精细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培训;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建成1.6万平方米校内创新创业园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40个、省级218个,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培训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基地等示范基地。
  (五)重视国际交流活动以及拓展,是提升
  在当前,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的主要目标,高校希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国际化视野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都需要多了解行业前沿知识,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以商科专业学生为例,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是人才培养的几个重要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出过留学的热门专业中,商科是一个热门专业,这也足以见得社会对有国际化视野的商界精英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应重视拓展学生的视野,寻找机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学生提升自我的意识,例如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讲座,引导学生用全球化视野考虑问题等。
  (六)认真组织其他实践活动,是保障
  虽然创业实践能在提升教育质量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学生的锻炼也很全面,但这一事件活动比较系统,实施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而能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如暑期实践、课堂上的小实践等,高校也应重视这些实践活动,为实践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课堂上的各种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开展各种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理论知识。暑期实践则需要学校制定严密的计划,让这一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高校可以从改变暑期实践报告的形式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如学生在参与完暑期实践后,不一定要撰写文字版的报告,可以制作PPT、视频等说明自己的实践过程、收获。如此,可以在一次次的小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这对创业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五、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对一所学校作评价时,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这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因此,研究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高校发展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型,从大学生就业来看,其逻辑起点是市场需求,而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转变,是呼应市场发展的一种举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大命题,教育界对此的关注力度非常大,因为当前的市场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高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创新性人才当作要点。人才作为大学最重要的产出,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除了关注学术能力,还应该重视个人素养、各种关键能力,真正将创新当作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让教育成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各种科研、实习活动都是重要内容,因此打造多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极为必要。高校应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让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世界担当的人才,推动国家发展。
  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所做出的改变,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能让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不过总会存在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迷茫无知,毕业后追悔莫及的情况。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且思想还受到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限制,这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极大的阻碍。而打造多元一体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重视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力,让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能及时转变应试教育思想,重视个人发展。
  因此,打造多元一体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契合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六、结语
  福州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问卷调查到福州地区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本文归纳总结了“多元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避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构建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学校肯定、家长喜爱、社会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6):102-109.
  [2]詹一虹,周雨城.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7(06):232-238+2
  [3]高益民:日本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实践取向———以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
  [4]王富强,贺瑗,郑海霞,等.基于创新实践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机械设计,2018,35(S2):92-93.
  [5]田燕,李金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1):105-107.
  [6]刘倩,于瑞卿,张红霞.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共振双赢”实习实践模式及管理探讨[J].智库时代,2019(31):28-29.
  [7]吴殿鸣,邵大伟.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更新研究———以风景园林专业生态类课程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23):10-11+14.
  [8]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9]高绣叶.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18-21.
  [10]王永峰.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2(08):187-188.
  [11]新华网.习近平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EB/OL].(2020-12-10)[2020-12-29]. http://www.xinhuanet.com/20 20-12/10/c_1126844383.htm.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特质正念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论,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检验等方法,验证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特质正念负向影响学业倦怠过程中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揭示了特质正念影响学业倦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正念水平、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学业倦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特质正念;学
期刊
摘 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和山东交通行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地方交通类专业本科院校基于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并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方案体系和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促进科教融合。本文认为,应统筹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科学研究平台—学科竞赛”实践平台;构建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研究型教学;并完善产学研用协
期刊
摘 要:2020年春季,全国高校因疫情将教育教学移至线上进行,如今,应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使在线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形成一系列新的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发现,通过融合互补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协同发力的成效,进而推动技术革命引领下的教育变革。
期刊
摘 要:家庭资本、家庭氛围和家庭结构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可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26.0对所有数据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生源地、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会对学生专业认同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力争学科地位,促进学前教育学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的重大举措,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调研上海市嘉定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忧患意识、健全机制,夯实征兵工作基础、优化政策,发挥激励引领作用的意见建议,以点带面,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投身国防建设形成示范引领效果。  关键词:在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民办教育自发展以来,均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财政和人才培养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社会贡献。本文拟将华东地区四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在内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2014年至2018年五年内的社会贡献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当地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财政资金贡献和社会人才培养贡献、提供就业岗位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和主要指标,分析华东地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缺少体现学科特性的标准,有关讨论多存在于偏离具有整体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等的不足。当代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类课堂教学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实施,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应基于此特点,围绕任务设计、实施及其效果设立指标,以提高评价标准对接课堂教学实践的精准性。通过语言技能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希望引发对体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特点评价标准的思考与重视,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实施中校企合作存在的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等问题,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共生理论”内涵及其在校企合作领域的适应性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共生框架;并以校企合作共生框架为基础,围绕校企共生体包含的校企共生单元、校企共生模式和校企共生环境三大基本要素,以高职院校与合
期刊
摘要:现行司法解释在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中存在证明责任不清问题,在“套路贷”案件的处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先刑后民”作为处理刑民交叉问题的原则被提出,但不同司法程序交叉导致案件处理中证明责任的混乱,最终影响法律的平等适用。证明责任作为连接客观事实与法律认定的纽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尤其要平衡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此外,在程序设计中新增“金融诈骗快速通道”进行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分流。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促进高校自我评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分类构建针对实验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多部门协同、多层次管控、即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实验教学闭环监控体系,进行系列实践探索和研究,切实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