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实施中校企合作存在的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等问题,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共生理论”内涵及其在校企合作领域的适应性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共生框架;并以校企合作共生框架为基础,围绕校企共生体包含的校企共生单元、校企共生模式和校企共生环境三大基本要素,以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深度融合为目标,从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三个方面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生理论;“1+X”证书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74-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校企集群绩效测度模型及其进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YJA880015);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三共五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XJG-20-53-2)。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在2019年颁發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明确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既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
  从国内实践来看,在“1+X”实施主体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都是以院校为主,证书牵头企业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参与度较低、投入不足、关注度不高,反映了证书牵头企业自主对接学院,深度参与“1+X”人才培养的意愿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已进行“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其与证书牵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普遍停留在证书考核和考点建设两个环节;而以“X”证书为纽带,上溯深度参与“1+X”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下延共同构建获取“X”证书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环境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1+X”证书作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的纽带功能发挥不足。
  (三)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
  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外延式的叠加模式,在专业原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一个考证环节或开设专门的考证培训课程,使企业难以深度参与“1+X”人才培养,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协调机制紊乱、资源共享渠道不畅,使得“1”与“X”的内容呈现割裂、游离的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共生框架探析
  (一)共生理论的内涵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是不同有机体通过和谐的自然联系和组合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实现彼此的和谐共生、利益共存。一个共生系统可以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来进行描述[2]。
  (二)共生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近年来,“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领域,用于研究多主体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并非游离运作,而是以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从宏观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各个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型实体[3]。因此,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生物类比,将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校企合作类比于生物界中的共生系统,从生物之间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的关系来研究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三)校企合作的共生框架
  从校企共生视角出发,校企共生系统可以由校企共生单元、校企共生模式和校企共生环境三大基本要素构成[4]。校企共生单元是校企共生系统的基础,类似生物共生中的各个单体,作为系统中独立运作的模块;校企共生模式是校企共生系统的关键,是各个单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连接独立单元和外部环境的交流、合作模式;校企共生环境为系统外部环境,是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系统三大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合力协作,也构建了使共生单元在外部环境中保持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体系。
  四、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构建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共生视角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其核心是形成以“1+X”证书为纽带,构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共赢发展的校企共生生态系统。
  (一)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需要反映了共生单元参与共生的意愿,其水平决定了共生单元的共生动力程度[5]。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普遍存在的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大多仅在证书考核和考点建设两个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基本上游离于“1+X”证书的试点工作之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1+X”证书试点中相互依存度不够。
  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一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项目型”校企合作模式,围绕“1+X”证书项目,以“1+X”证书人才培养、考核等工作为基础,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共同实施“1+X”证书人才培养。二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资产型”校企合作模式[6],围绕“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由双方共同出资,校企合作共建“1+X”证书“教训培考”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立经济共同体,加强共生单元融合。三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全方位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共建就业体系,全方位面向“X”证书牵头企业的生态链进行人才培养。   (二)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一体化互惠共生”是生物共生体系的最终进化目标。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而言,“一体化”反映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协同程度,“互惠共生”反映了校企协同育人中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的合作模式。因此,可以从提高协同程度、校企共享互惠等方面来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机制。
  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一是要建立“共享互惠”的校企共培合作机制,在“1+X”证书实施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行业引领、技术研发和企业先进设施、行业前线等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对接共享,强化高职院校与“X”企业的产业链、生态链的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培养特色化人才;同时,以培训基地、产业学院合作载体的共建为手段,建立平等共赢的利益平衡機制。二是要建立“全过程”的校企共培协同机制,依托“1+X”证书项目,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将“X”证书的要求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X”证书的牵头企业,强化与“X”证书面向产业链、生态链企业的合作,共建校企双兼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学生就业的校企共推。三是建立“及时透明”的校企共培沟通机制,以透明化、高度集成化的“1+X”证书实施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目标,建立顺畅的联系沟通机制,搭建一个良好的共生沟通平台,在资源共享、协调运作、共组模块化创新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为一个载体,打破高职院校、企业各自为营的发展隔阂。
  (三)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共生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由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是校企共生的前提。因此,可以从“1+X”证书实施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来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
  “1+X”证书实施的软、硬件环境,可以狭义地将其理解为“1+X”证书政策制度体系和“X”证书的培训考核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一是要完善“1+X”证书的政策制度体系,政府作为“1+X”证书制度的建立方,应明确规定校企协同开展“1+X”的要求,并对以文件的形式对校企协同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导;对高职院校和企业而言,要进一步细化“1+X”证书的实施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协同提供实施细则。二是要加强“1+X”证书培训考核基地建设,以培训考核基地建设为目标,吸引“X”证书牵头企业及其产业链、生态链企业共同参与共建,通过基地的共建,与企业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全面参与“1+X”证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EB/OL].(2019-01-2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 13/content_5365341.htm.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02):100-104.
  [3]施祝斌,王琪,乔红宇,等.校企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16-21.
  [4]杜岩,王鹏.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28-230.
  [5]黄侃,唐雅雯.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研究[J].教师,2020(33):113-114.
  [6]李二敏.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基于利益激励机制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49-50.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要:推优入党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是团组织发挥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作用的集中体现。“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工作平台。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为例,充分分析了推优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优化推优入党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和建立量化考核机制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推优入党;量化考核;大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
期刊
摘 要: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也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文脉所系。江南翁氏家族始终秉持耕读立家、诗书传家的家风,谨遵绵世为善、情系苍生的家训,恪守廉介自持、忠勉报国的家规。探尋翁氏家族优秀家风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构建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淳化社会风尚,乃至对当前的官德官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翁氏家族;家规家训;教育价值;传承与弘扬  中图分类号:G624.2
期刊
摘 要:战争文学总是沉重而痛苦的。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常经历苦难和不幸,而这些也经常折磨这些作家的灵魂,特别是俄国作家。格罗斯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二战期间,作者曾亲赴战场,因此,他的作品总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同时,格罗斯曼总是将沉重的感悟添加到作品中,并引导读者不断地自我体会。本文将分析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发展概况,通过文本细读法,以格罗斯曼《生存与命运》为主要分析内容,以期揭开战争背后的真相
期刊
摘 要:特质正念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论,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检验等方法,验证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特质正念负向影响学业倦怠过程中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揭示了特质正念影响学业倦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正念水平、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学业倦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特质正念;学
期刊
摘 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和山东交通行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地方交通类专业本科院校基于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并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方案体系和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促进科教融合。本文认为,应统筹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科学研究平台—学科竞赛”实践平台;构建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研究型教学;并完善产学研用协
期刊
摘 要:2020年春季,全国高校因疫情将教育教学移至线上进行,如今,应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使在线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形成一系列新的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发现,通过融合互补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协同发力的成效,进而推动技术革命引领下的教育变革。
期刊
摘 要:家庭资本、家庭氛围和家庭结构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可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26.0对所有数据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生源地、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会对学生专业认同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力争学科地位,促进学前教育学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的重大举措,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调研上海市嘉定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忧患意识、健全机制,夯实征兵工作基础、优化政策,发挥激励引领作用的意见建议,以点带面,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投身国防建设形成示范引领效果。  关键词:在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民办教育自发展以来,均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财政和人才培养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社会贡献。本文拟将华东地区四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在内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2014年至2018年五年内的社会贡献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当地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财政资金贡献和社会人才培养贡献、提供就业岗位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和主要指标,分析华东地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缺少体现学科特性的标准,有关讨论多存在于偏离具有整体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等的不足。当代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类课堂教学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实施,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应基于此特点,围绕任务设计、实施及其效果设立指标,以提高评价标准对接课堂教学实践的精准性。通过语言技能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希望引发对体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特点评价标准的思考与重视,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