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社会贡献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u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民办教育自发展以来,均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财政和人才培养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社会贡献。本文拟将华东地区四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在内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2014年至2018年五年内的社会贡献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当地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财政资金贡献和社会人才培养贡献、提供就业岗位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和主要指标,分析华东地区民办教育的社会贡献,从而进一步提出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相关策略,推动民办教育良性发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关键词:华东地区;民办教育;人才培养;社会贡献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143-03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民办教育社会贡献的不被发现与看好也成为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忽视以及缺乏相对应的数据支撑。但我国民办教育自发展以来,在创新办学机制、提供教育机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对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同时华东地区也是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民办教育发展较为良好的区域。基于此,本文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在内的民办教育在2014至2018年五年内的社会贡献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突显其贡献度。
  一、人才培养
  (一)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广泛需求
  民办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民办学校,学校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办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受限等问题 [1],因此,民办教育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贡献则主要体现在民办学校的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上。民办学校数量以及培养的在校生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办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机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中的教育机会公平,从而提高全体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更好地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根据2014至2018年华东地区各省市的民办学校以及在校生数量统计,华东地区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在2014年,华东地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数量为2.74万所,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为893.99万人;2015年民办学校数量为2.77万所,在校生人数为921.97万人;2016年民办学校数量为2.84万所,在校生人数为948.79万人;2017年民办学校数量为2.88万所,在校生人数为987.36万人;而直至2018年,华东地区民办学校数量达到2.95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29.50万人。
  (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华东地区的民办教育在2014-2018年间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数量已经达到近3万所,而在校生数也增长到了1000万余人。这说明华东地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而民办学校扩大了学生的入学机会,同时各级各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满足了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的需要 [2]。由于民办教育灵活性及其办学自主权利较大,使得民办教育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对学历教育之外的广泛需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
  二、财政贡献
  (一)节省国家财政支出
  民办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其通过节省国家财政支出,从而有助于薄弱公办学校增加财政投入,缩小公办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差距。而对于其财政贡献的计算则是通过当年的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数这一公式结果得到。换言之,即假设民办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均融入各级各类公办院校中,则按照各级教育生均费来计算,国家财政总共需要多少额外支出,而这些额外支出均由民办教育承担。
  根据2014至2018年华东地区各省市的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统一和计算,2014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为179.38亿元;2015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为180.88亿元;2016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为221.88亿元;2017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为339.30亿元;而2018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则达到了391.84亿元。
  (二)优化教育資源配置
  2014-2018年间,华东地区民办教育财政贡献呈增长趋势,而增长速度在2014-2016年间趋于平缓,2016-2018年间增长速度较快。五年间华东地区的民办教育财政贡献从近200亿元增长到了近400亿元,其对国家财政方面的贡献可见一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说公办学校是将国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利用和调节,民办学校则是对国家资源按照市场的方式再一次配置和调节,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把社会上有志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社会的资金、设备、教育场所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效用 [3],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起点与过程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三、经济贡献
  (一)提供就业岗位
  民办教育的经济贡献不同于财政贡献,其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为就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通过家长教育投资和学生消费等拉动教育内需消费,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民办教育不仅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对2014年至2018年华东地区(除数据不全的山东省外)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职工数量的统计,2014年华东地区(除山东省)教职工数量,即提供就业岗位51.08万个;2015年提供就业岗位48.88万个;2016年提供就业岗位49.39万个;2017年提供就业岗位60.83万个;2018年提供就业岗位60万个。   由数据统计可知,2016-2018年华东地区民办高校教职工数量即就业岗位大致稳定在50-60万个左右,这些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缓了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为更多即将就业的青年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解决了部分就业难题。而在民办高校中,作为科研主体的民办教师,其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够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服務区域经济发展 [4]。
  (二)拉动教育内需消费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华东地区民办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家长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学生产生相应的除了学杂费的伙食、交通和学习用品等费用也在增加。屈潇潇曾依据2007年甘肃、湖南、江苏三省民办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得出,民办高校学生规模每增加一人,其带来的直接消费为每年12383元 [5]。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与学生对教育投资或消费的需求有增无减,因此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更大程度的拉动教育内需,促进消费,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对华东地区民办教育社会贡献的研究,在强调华东地区民办教育的社会贡献同时,也可以延伸分析全国民办教育社会贡献,因为其反映的不仅仅是华东地区民办教育的社会贡献,更是全国民办教育社会贡献的区域研究的代表。
  而即使是在华东地区同一区域内,不同省市的民办教育社会贡献仍然存在差异,上海市、山东省与浙江省三个省份的差异尤为突出。因此可通过对存在三省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民办教育发展,从而影响其社会贡献的因素:从经济层面看,华东地区区域内部存在社会经济与教育资源差异;而从政策层面分析,则是民办教育政策落实与监管力度不同,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则主要是民办教育发展历史与当地教育观念差异。
  因此,发挥民办教育的社会贡献力量,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从经济上应该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增加民办教育的投资,引导民间资本,从政策上,应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确保民办教育有序、规范、快速发展,从文化观念层面上,应大力宣传与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摒弃对于民办教育的偏见,营造有利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保证民办教育持续平稳发展,进而促进其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景安磊,周海涛. 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02):46-52.
  [2] 胡鸿雁. 试论当前我国民办教育的贡献、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06(07):40-41.
  [3] 《中国民办教育的财政贡献》调研组,张铁明,何志均. 信心回归:破解难题给举办者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举办者信心丧失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最深层危机[J]. 当代教育论坛,2012(05):10-19.
  [4] 杨刚要. 民办教育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 当代经济,2017(25):136-137.
  [5] 屈潇潇. 从消费的视角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J]. 教育学术月刊,2012(01):3-6+60.
  (荐稿人:陈静,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强)
  基金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2020年学生科研项目“华东地区民办教育社会贡献研究”(项目编号:JWXSKY2020A027)。
  作者简介:李璐(1995-),女,硕士在读,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确保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件中能够形成本土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换而言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去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发扬,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构。可见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与底蕴,两者
期刊
摘 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为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而设置的重要课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最终成为“现代合格公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文正是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立足教育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做出有益尝试。  关
期刊
摘要:推优入党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是团组织发挥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作用的集中体现。“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工作平台。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为例,充分分析了推优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优化推优入党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和建立量化考核机制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推优入党;量化考核;大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
期刊
摘 要: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也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文脉所系。江南翁氏家族始终秉持耕读立家、诗书传家的家风,谨遵绵世为善、情系苍生的家训,恪守廉介自持、忠勉报国的家规。探尋翁氏家族优秀家风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构建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淳化社会风尚,乃至对当前的官德官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翁氏家族;家规家训;教育价值;传承与弘扬  中图分类号:G624.2
期刊
摘 要:战争文学总是沉重而痛苦的。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常经历苦难和不幸,而这些也经常折磨这些作家的灵魂,特别是俄国作家。格罗斯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二战期间,作者曾亲赴战场,因此,他的作品总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同时,格罗斯曼总是将沉重的感悟添加到作品中,并引导读者不断地自我体会。本文将分析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发展概况,通过文本细读法,以格罗斯曼《生存与命运》为主要分析内容,以期揭开战争背后的真相
期刊
摘 要:特质正念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论,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检验等方法,验证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特质正念负向影响学业倦怠过程中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揭示了特质正念影响学业倦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正念水平、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学业倦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特质正念;学
期刊
摘 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和山东交通行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地方交通类专业本科院校基于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并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方案体系和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促进科教融合。本文认为,应统筹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科学研究平台—学科竞赛”实践平台;构建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研究型教学;并完善产学研用协
期刊
摘 要:2020年春季,全国高校因疫情将教育教学移至线上进行,如今,应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使在线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形成一系列新的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发现,通过融合互补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协同发力的成效,进而推动技术革命引领下的教育变革。
期刊
摘 要:家庭资本、家庭氛围和家庭结构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可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26.0对所有数据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生源地、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会对学生专业认同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力争学科地位,促进学前教育学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的重大举措,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调研上海市嘉定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忧患意识、健全机制,夯实征兵工作基础、优化政策,发挥激励引领作用的意见建议,以点带面,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投身国防建设形成示范引领效果。  关键词: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