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书海,共浴墨香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
  然而,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外来务工者子女,由于受家长教育素养、社会教育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对课外阅读采取不在意、不在乎的态度,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老师该怎样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并在潜移默化中喜欢语文,爱上语文呢?我努力地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
  一、“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指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阅读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阅读,为了这一主题共同热情投入,并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创设多元交流平台 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
  1.师生互为读友——阅读学习共同体的灵魂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读友比任何形式的阅读宣传都更有力度,更能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深切的阅读感悟将促使他们对学生的阅读给予特别关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着引领作用。
  教师要和学生成为读友,这首先意味着教师要做读书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素养、健全的人格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涉猎,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自己手里读着同一本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书来更带劲。因此,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最好的催产素。
  其次,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聊书”。有研究表明,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交际对象进行交际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也是有局限的。教师创设“聊书”的氛围,以书友的身份介入其中,切入话题后,应给予学生鼓励和期待。聊天的过程中,学生情感共鸣时要给予高度认同,情绪、思维受阻时,应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启示学生,从而达到师生两融的境界。
  2.生生互为读友——阅读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在学习共同体中 ,同伴的影响在塑造学生个体观念与行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自己的阅读行为和阅读经验更易为同龄人理解和接受。
  要让学生成为读友,首先要成立阅读小组。同学们可自由建组,4~6名成员一组,推选一名组长,做好小组的借阅记录。先组内相互交换书籍阅读,读后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没有了时间的限制,这样的交流显得更自如,也更能产生共鸣,接着可与其他小组进行书籍交换。这样,每个人准备一本书,几次交换下来,每人都能读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既节省了书源,降低了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买书成本,又扩大了大家的阅读视野。经过这样不断地交换阅读,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阅读的速度快多了,兴趣浓了,积极性也高了。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展示阅读成果。我们学校去年新校建成后,有了两个学生阅览室,可以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去自由阅读喜爱的报刊。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勤于积累,乐于展示。比如我校的采蜜集、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读书交流活动等都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以书会友,充分体验合作互动带来的快乐。
  3.亲子互为读友——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助力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会由于工作、教育程度限制等原因而难以保证阅读的效率。但是在师生共读、生生互动的读书氛围的感染下,看着孩子的阅读兴趣日趋浓厚,作为家长又怎能不愿加入其中呢?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图书,同时关注孩子的阅读内容及阅读进度,适时作出评价。教育程度受限制的可以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认真倾听孩子的阅读收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评价。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本好书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科学的求真、文学的向善、艺术的求美,无一不给人深深的震撼。这一切由阅读带来的好处会让我们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携手书海,共浴墨香!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大量以导学案为基础的课堂拓展材料应运而生。这种重视思维训练、鼓励质疑、提倡反思的导学案模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有价值的、全面的、系统的思辨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体悟。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自助式”活动单导学模式顺应这一要求,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该模式可以从合理定位、智慧引领、共享课堂
期刊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巧品妙析,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感悟,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在小语人呼唤追求语文“本真”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在“品读”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  (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没能深入研读文本,
期刊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教材仅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一、精准的提炼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是需要提炼出来进行精读的,在课堂上,只教“有用的部分”,其他地方略过即可,也就是“长文短教”。  要做到精准的提炼,也就是“长文短教”,就要设计高质量的
期刊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教材的篇目有限,若仅就课内资源来学习语文,学生们就变成了被束缚在鸟笼里的小鸟,亦或是蹲在温水里的青蛙,纵有高飞远跳的本事,也翻不出语文书这座“五指山”。此时,老师应该做个铺路人,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将课
期刊
阅读主题:最美的力量——含泪的微笑  【阅读内容】  《夏洛的网》(节选)、《最后一片叶子》《穷人》《小抄写员》《小丑的眼泪》《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六篇课文,理解词语。  2.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纯真的友情,感悟最后一片叶子给琼珊带来的力量,体会桑娜、
期刊
《斗笠》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感细腻而丰富的现代诗歌。全诗以斗笠为载体,写了儿子要远行,母亲无好礼相送,只吩咐儿子戴上斗笠,将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母亲为人的诚恳、真挚,又体现了母亲人格的崇高和伟大。笔者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母爱乡情的同时,经历学语文,探寻“真语文”的真谛。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教材,用教材,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使学生从中得到补益。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  1.抓题眼,学构思  人们读书,看报,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题
期刊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把科学小品文教出语文味,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并不是件易事。如何将老课文教出“新意”来,更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品读海底奇特声音的基础上,本课时重点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动物活动的特点、植物的差异。教者从文体特点和儿童视角出发,将读中比、读中品、读中训作为本课的教学思路。下面以其中两个教学片段为例。  【片段一】  海参和梭子鱼在行进速度上有着明显差异,作
期刊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祭文佳作,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祭十二郎文》何以感人?历来大多数的解读都指向了情感因素:情真则意浓,情深则意丰,情切则意长。笔者以为,除了情真、情深、情切的因素,更因为文中流淌着作者浓重的生命意识。  生命诚可贵,可贵就可贵在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和生命历程的不可逆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唯一性,不管他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支配社会资源能力的
期刊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要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我想就这一点而言,语文教学是不是特别需要“慢教育”呢?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都是需要慢慢地体悟才能获得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容优雅的,需要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