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现代诗教学探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笠》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感细腻而丰富的现代诗歌。全诗以斗笠为载体,写了儿子要远行,母亲无好礼相送,只吩咐儿子戴上斗笠,将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母亲为人的诚恳、真挚,又体现了母亲人格的崇高和伟大。笔者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母爱乡情的同时,经历学语文,探寻“真语文”的真谛。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教者在上课伊始这样安排,既是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作铺垫,又为学生接下来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乡情以及最后创作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热。
  请看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的。如果此刻母亲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生1:母亲,我会永远爱你!
  生2:母亲,感谢你,是你给予我生命!
  生3:母亲,一生有你相伴,是上天的恩赐!
  生4:母亲,谢谢你给我煮最好吃的饭菜,给我穿最漂亮的衣服,给我买最好玩的玩具……母亲,你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无以回报!
  师:如果母亲此时要远行,你们要暂时分开,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1:母亲,你会想我吗?我会很想很想你的。
  生2:母亲,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生3:母亲,一路顺风!
  师:又会送些什么呢?
  生1: 我会送上我和母亲的合照,让她在想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生2:我会送给母亲我亲手缝制的香袋,让它陪伴在母亲身边。
  生3:我会送给母亲一个“猴子”的小挂件,因为我属猴,她看到这个挂件就会想起我。
  生4:我会送上我的一个温暖拥抱……
  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更精彩的是众多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母亲就是 “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代名词。
  二、朗读诗篇——似乐曲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现代诗歌因其有较强的韵律感,被人称作“动听的乐曲”。教学时,教者应让学生知晓读出诗歌的轻重音、升调、降调、停顿、延长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看片段。
  (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名同学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出来了吗?
  生:她读得真好!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了,不光在分行、有标点的地方停顿了,在句中也注意了停顿。
  师:她的节奏是读出来了,韵律读出来了吗?
  生:韵律也读出来了。
  师(追问):能具体讲一讲吗?
  生:她的轻重音处理得很好,“滑进”这个词重读了,“鸟鸣”“静静的夜晚”又读得很轻。
  生:她的音调处理也很到位,第二句“有我编进的鸟鸣”末尾音调往上提了,第四句“滑进你的梦境”音调又往下降了。
  生:她将“鸟鸣”“声音”“梦境”这些词拉长了,很有诗歌的韵味,听起来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掌声)
  三、品味诗句——增语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品读、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请看教者在课堂上是如何实施的。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母亲无私的爱和故乡的亲情读出来了吗?
  生1:读得很不错,字正腔圆,但我觉得他读的时候缺少画面感,没有把听众带进去,我想跟他比一比。(笑声、掌声)
  (生读、掌声)
  师:读得怎么样?从你们的掌声中已经看出来了。
  师(追问):这一自然段,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我尤其喜欢,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齐说):“采”。
  师:你们太聪明了,一眼就能找到。它好在哪里呢?
  生:“采”是一个有动感的词语,“采”的对象一般是物体,而“故乡的温暖”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按常理无法“采”,但这里是一个拟人的手法,说明作者与故乡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他才“采”得到。(掌声)
  生:这个“采”字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家乡,有思乡的行动,就能“采”得到。
  生:如皋作家丁捷说过一句话:“世态不常暖,文字可御寒。”丁捷是说文字可御寒,我想这里母亲是希望孩子用斗笠来御寒。(又是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学习就是要会联想!
  在这一片段中,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品读诗句,交流体会,碰撞智慧,不断推高、拔节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这种诵读、涵泳、汲取、消化、积累、品悟中螺旋式上升。
  四、体悟写法——抓核心
  “意象”是《斗笠》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意象的作用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留白,增加诗的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这首诗歌的意象很多,而作者为什么突出抓住“斗笠”这一意象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思考,将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领悟和初步运用意象的手法创作诗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看片段。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可能是母亲临终时的遗物,作者王宜振每每看到它就会想到母亲,睹物思人。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凝聚了母亲太多太多的爱,而且母亲以前经常使用它,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选择它来写。
  生:因为文中由“斗笠”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意象,“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不熄的灯”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意象的产生就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
  生:我知道了,意象就是借物抒情。(掌声)
  师:对,说得真好!
  五、检测反馈——找“自语”
  学生智慧无穷,他们是天然的诗人。教师要放开手脚,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设计梯度反馈题,鼓励学生想象、写作,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句。
  请看如下片段。
  生:《小苗》:小苗健康成长,需要阳光的普照,我是一棵小苗,妈妈就是阳光!悠悠小苗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信心满满。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拌在饭菜里,吃着它,幸福甘甜。长大后,母爱凝在唠叨里,记着它,一帆风顺。
  生:《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自然。母爱就像一杯橙汁,慢慢品味,才知酸甜。母爱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好似小鸟婉转的歌声。
  师:写得真好,老师为你们点赞!老师像你们一般年纪的时候可写不出来。
  诚实地讲,我们并不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伟大的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学生多彩的年代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知的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功利的今天,让诗在学生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其他文献
为了上好《诺贝尔》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上网查资料、做课件等,可课堂上的我仍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个环节岔开去,影响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内心渴望将一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的课展示给听课老师,以至于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一节课上完了,发现学生仍在原地踏步。  当听完周雨明老师那淡定自若、风度儒雅的《诺贝尔》一课时,才知道自己的课堂少了一份从容、一份淡定
期刊
2015年11月21日上午,我听了来自台湾的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瑞华老师的专题讲座《穿越〈大鼠〉细思辨——听说读写的美好遇合》。在这个专题讲座中,张老师以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课《大鼠》为案例,向与会者谈到了台湾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张老师教学《大鼠》一课,共用四个课时,前三课时张老师主要解决读、译文言现象归纳、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关键句等问题。第四课时,是在前三个课时基础上的一节面向台北市的展
期刊
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及教育家,都强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熏陶和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语文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人文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同时更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审美教化功能的重要途径。
期刊
记叙文,简而言之“记人写景叙事”,“记人写景”作为回忆性心理过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叙事”则是一项艺术活,“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一个“巧”字,列叙、评叙、倒叙、补叙……都需要潜心揣摩构思。高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搜集素材、去粗取精、积淀情感是拔尖的关键。  一、具体,记叙文写作定要“情真意切”  1.细致观察,写作深处的“根”  天下文章都是因事而生、有感而发,特别是写作具有
期刊
我校提出打造书香校园的目标,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形成“人人多读书,个个读好书”的求学新风,让经典诵读伴随书香校园的创建走进了校本课堂。学《三字经》、读《弟子规》、背《千字文》、诵唐诗宋词、赏《论语》已然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此举也开启了清水亭人读诗、学诗、写诗的新路程。  一、诗韵润行,走特色办学之路  1.理念引领,明确诗教工作方向。我们认为:诗教的意义,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大量以导学案为基础的课堂拓展材料应运而生。这种重视思维训练、鼓励质疑、提倡反思的导学案模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有价值的、全面的、系统的思辨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体悟。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自助式”活动单导学模式顺应这一要求,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该模式可以从合理定位、智慧引领、共享课堂
期刊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巧品妙析,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感悟,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在小语人呼唤追求语文“本真”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在“品读”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  (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没能深入研读文本,
期刊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教材仅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一、精准的提炼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是需要提炼出来进行精读的,在课堂上,只教“有用的部分”,其他地方略过即可,也就是“长文短教”。  要做到精准的提炼,也就是“长文短教”,就要设计高质量的
期刊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教材的篇目有限,若仅就课内资源来学习语文,学生们就变成了被束缚在鸟笼里的小鸟,亦或是蹲在温水里的青蛙,纵有高飞远跳的本事,也翻不出语文书这座“五指山”。此时,老师应该做个铺路人,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将课
期刊
阅读主题:最美的力量——含泪的微笑  【阅读内容】  《夏洛的网》(节选)、《最后一片叶子》《穷人》《小抄写员》《小丑的眼泪》《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六篇课文,理解词语。  2.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纯真的友情,感悟最后一片叶子给琼珊带来的力量,体会桑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