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始了对专业改革的调整,由按专业招生调整为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了对专业认识不清带来的各种问题。目前,我校实施大类招生已有四年,在四年中不断地进行探究和改革。本文就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改革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 化学 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01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3-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各大高校对于本科招生的培养问题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焦点和热点。结合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的办学来看,越来越多的学校倾向于通识教育的做法[1],2001年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之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都相应地做出了调整。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學校的中心任务和要求,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需求,我校于2010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其中,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四个专业为自然科学类进行统一招生。
  经过四年的试点,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将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讨论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的培养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我校作为依托河北师范大学成立的本科院校,在具备师范类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对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通识模块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期末按照个人志愿进行专业分流,按照大类招生所辖专业进行分流,之后学期进入所选专业进行学习。
  “通识模块课”即学生入学初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自然科学类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如:化学导论、物理学导论和生物导论等通识类课程,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初步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对专业形成直观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形成定位,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的风险[2]。
  “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专业分流之后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开设的课程,在学生对专业有整体认识之后,进入到细化学习的阶段。
  “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辅助开设对学生有益的实践性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对接,更好地将知识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公共选修课”是全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通识模块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对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形成了有利的支撑,摒弃了原来的直接进入专业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形成整体认识后再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课程设置的变化,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专业课学时数明显下降,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探究性研究教学的实施。所谓的探究性研究教学是指教师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和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性地对学科知识的探索和思考的教学过程[3]。
  化学专业作为实验性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探究性研究教学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通过几年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在探究性研究教学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要求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构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改革
  我校化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校的师资,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师范大学的安排,我校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即由原来的实习九周延长至实习一个学期,这样实习实践环节的变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中小学教学一线情况的把握,同时受到广大中小学校的欢迎,自2010级开始参加顶岗实习学生数已突破600余人,8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被评定为实习优秀,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很明确地说明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带来的可喜效果。
  四、化学专业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随着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考核和考查相应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我校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自2009级开始逐步过渡为学分制考核管理模式,学生毕业的要求是155学分。
  学生在入学初即通过四个课程模块了解自己在未来的四年中学习的课程情况,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约占60%,其余40%为辅助学生增长知识的选修课程。对于必修课程的考核在沿用传统的闭卷考核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增加了设计性的考核内容:即需要学生结合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来提交一定的作业,老师通过综合考核给出成绩。选修课程基本采用非闭卷的方式,更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四年来对化学专业大类招生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点和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实习实践方法和考核考查都逐步完善和成型。通过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真正把大类招生模式下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发挥出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祃海霞、周增慧.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层次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院校改革与发展,2011,(2):43-45
  [2]钟庆平.大类招生对学生专业培养影响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236-237
  [3]李萍.论高校的研究型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8,(5):11-12
  作者简介:
  郭绍福(1981-),男,河北省临西县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0-01  系统理论是用数学方法定量描述,用逻辑的方式逐步推演,寻求并确立适用于微观、宏观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它研究各种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律,推论并指导对系统内在知识的认识及建构、甚至于解构。系统理论的这些凸显特征及其指导性,已经在各种学科中得到明显体现,高中生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光电技术成为获取信息完成通信与识别的重要手段,并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科学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光电技术为基础,开
棉花蕾铃脱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棉株生长旺盛的田块,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是直接影响棉花高产稳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棉株下、中、上部多座铃达到高产稳产呢?我们
【摘要】在生物学的必修课程中,基因工程学是培训学生学习生物相关知识的基础学科,也是提高生物系学生综合能力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的内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基因工程学的能力。  【关键词】基因工程 教学 探讨  【项目来源】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精品课程,项目编号:2013jpkc01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出色的侦察员,必定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容目;称职的通讯员,应练就两只透视生活的“新闻眼”。△深入生活要一头“扎进去”,广采博访;反映生活要身子“冒出来”,精剪细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通信需求的提高,下一代网络必须要解决多业务承载的QoS问题。业务感知技术是将网络中不同的业务流进行区分的技术,是网络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必要条件,
【摘要】随着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及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化,高中生物课程价值的内涵不断丰富。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认知价值、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等已成为独特的学科价值,并引领课程活动,指导学生朝着社会及时代的需要发展。  【关键词】高中 生物课程价值 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本文在光热辐射(PTR)简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TR背检测技术开展了对金属体材料和薄层材料热扩散率的测量研究,准确测量了不同材料的热扩散率值,获得的实验结果准确有效。(1)完
【摘要】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实践体会,浅谈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双语学习之优势、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师之要求。  【关键词】大学物理 双语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4-02  双语教学,简而言之,是指用外语进行的非语言教
现实的世界是三维的世界。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满足人们观看需求的已不再是普通的二维显示,而是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三维显示。目前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3D显示,都需要观看者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