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思维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教学要求、课文内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掌握比较思维方法。最终目的是学生用比较思维方法中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解决个人在阅读文本时所遇问题,提高欣赏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比较思维 应用
  比较思维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思路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比较思维智力因素呢?可根据教学要求、课文内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掌握比较思维方法。最终目的是学生用比较思维方法中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解决个人在阅读文本时所遇问题,提高欣赏水平。因此,本文浅谈比较思维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个人在理论上系统整理,并在将来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比较思维表现在人物自身的性格与思想的前后反差
  在一篇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往往会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它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意识、精神的复杂性。如《范进中举》,人物自身的对比主要表现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等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截然不同的态度。前后冷热对比,表现了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典型性格,照清了市侩的心肝,收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拔刀相助,救助金氏父女脱险。在金氏父女离店后,鲁达怕店小二拦截,“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性情急躁的鲁达竟有如此耐心,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达虽是个粗人,但他粗鲁之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也可看出其“杀人须见血,救人要救彻”的侠义心肠。
  在类似的文本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学习时抓住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判断描写人物的语句关键词前后是否一致,作者对人物倾注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是否相同,表现的人物性格有无变化,在此基础上,探析人物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主题。在比对中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代表的社会性,而不是脸谱化的单一式人物;从而啟发学生注意分析人物形象时的全面性与整合性,写作时的立体性、丰满性。
  通过比较思维方法探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想”、“怎样解决”的问题。二者是联系学生思想与文本的纽带,决定着人们可能在思维活动中提出什么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决定着学生如何分析和综合提出的问题,决定着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思考的效率以及行动的方案。
  二、比较思维表现在人物之间的性格与思想的前后反差
  如《范进中举》,人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对比。范进中举前,二人表现为一恭一倨。范进中举后,二人表现为一尊一卑。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出场回答酒保的几句言语显出其豪爽、直率而又粗鲁的性格。而当他问清了金氏父女啼哭的缘由,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其嫉恶如仇、火爆刚烈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平息了怒火后,鲁达不但慷慨解囊,而且借银相助,可见其爱憎分明,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的性格特征。
  类似文本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抓住人物活动的相关语句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全面性,进而理解塑造主要人物的典型意义。
  对于议论文《纪念白求恩》,作者将白求恩和不少人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进行比较,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对比论证法来论述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
  类似文本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而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人物或事物的某方面。它可总结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类似论证问题是有思路可循,有方法可依。
  三、比较思维表现在古今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扬弃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有关于鲁达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的描写。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适时引导,有可能令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为此,我在处理时注意了古今审美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讨论鲁达是应该报官还是直截了当地暴打郑屠,有无必要将其致死;小说作者对待鲁达及梁山好汉杀人的态度是怎样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处理这件事等问题。
  学生讨论后,我适时指导。作者站在了民间的立场上,对于鲁达等梁山好汉惩恶扬善的杀人行为,笔端常饱含赞赏的感情和对英雄的歌颂。对于梁山好汉的“任意杀人”,作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如“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杀了一再迫害他并要置他于死地的张都监、蒋门神等,也滥杀了张都监身边一些无辜的人,作者借一首诗评道 :“一人害却多人,杀心惨于杀手,不然冤鬼相缠,安得抽身便走”,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出小说作者对武松的滥杀无辜所持的批评的意味。与对梁山好汉杀恶霸酷吏所持的赞赏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连鲁达本人也始料未及,这表现了鲁达鲁莽的一面。但正是这三拳,凝聚了人间的正义和公道,寄托了人民除暴安良的美好愿望,打出了在一个弱肉强食有冤无处诉的社会里所有被压迫者的一口恶气,饱含了小说作者惩恶扬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思想感情,从而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旨;这“三拳”之所以让读者感到痛快淋漓,就是因为它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对假恶丑的憎恶,让恶者惧,弱者勇,勇者仁,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净化。
  在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提醒:要注意鲁达性格中鲁莽的一面,尽管鲁达的目的是正当的,但是在今天的法制社会,我们已不没有必要像他那样采取以暴制暴的做事方法,毕竟那样是触犯了法律,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向镇关西那样的恶人作斗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思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文本,更全面地、更科学地把握价值观,从而才能将人的现代审美与自然的一般规律相结合,继而用来认知世界、改造人生。   四、比较思维表现在现实境遇与精神境界舍求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身处荒凉之地方,在酬诗中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當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其思想境界更高,生活意义更深刻。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绘了边塞的苦寒,以及戍边将士生活和精神的痛苦,但同时又突出了“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想。将士们处在险恶的环境中,既有生命危险,又经受着怀乡思亲的精神折磨,这些固然值得同情,但个人的痛苦和军人的使命相比较,巩固边防以捍卫国家的安宁要重要得多。
  类似文本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表现内容,不仅看到现实的残酷与严峻,还要看到作者更高的精神追求。强调比较思维的后者,鞭策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时代共进,在主流精神追求中发展自我!
  五、比较思维表现在相异中求同
  山水篇:《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答谢钟书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类似文本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表现内容,善于发现文本的共性特征,积累相关的共性描写法,以达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比较思维在文体相同下的求异
  如《周庄水韵》与《巴东三峡》同属游记,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巴东三峡》:按时间、空间顺序记叙作者游历的全过程。
  《周庄水韵》:记叙对象的空间相同,但随时间的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的所见和感受都不相同。
  类似问题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表现内容,了解文本特点的多面性。
  七、比较性思维多元化的统一
  如《空城计》,作者多方对比:双方兵力对比、众官员与诸葛亮的表现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比等,对比多样化,最终就是为了表现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在比较思维中,明确比对重点。
  比较思维方法的强兼容性注定它是一种发展的思维方法。它强化与增强了学生们认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力加强。只有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后,创造性阅读才有了基础,才有了希望!
其他文献
(一)  1—5 CAABD6—10 DCCAC11—15 ABBCD  16—20 ABABA21—25 CDCDC26—30 ABBDC  31—35 BADAB36—40 DDAAD41—45 DCCBA  46—50 DDCCA51—55 CFEBA  (二)  1—5 CDBAC6—10 DABCD11—15 BACDB  16—20 BACDC21—25 ABCDA26—30 CBDB
期刊
在议论文写作中,中学生喜欢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是议论文写作运用的常见论证方法。运用时必须注意:一是举例服从并服务于观点,即事例要典型恰当;二是事例的叙述要简洁;三是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以充分揭示出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前两个要求只能称为“例”,后一个要求才能算得上“证”。  可是,中学生运用例证法时却常常存在着有例无证、以例代征的弊
一、夯实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指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办学资源、环境与设施、设备,如:图书、阅览、实验电教、微机、网络、多媒体、学校设施环境等等,这些无不构成了学校育人的物化环境。强调物质基础,也就是强调学校办学设施的现代化,但应该注意的是,夯实学校的物质基础,不是越现代越好,关键是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校情出发,适度超前发展。学校物质资源的配置,在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