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浅说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目前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在努力当中,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对此,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可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操作模式。
  
  一、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质疑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分析问题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究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开展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戊戌变法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田禾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