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红外线治疗仪联合维生素B1、B12的有效性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ydm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应用红外线治疗仪联合维生素B1、B12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00例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维生素B1、B12治疗,每日2次。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加用安诺红外线治疗仪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红外线治疗仪联合维生素B1、B12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致残率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红外线治疗仪;维生素B1;维生素B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达90%的发病率,病变会累及肢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以此产生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等,甚至会对患者生命与生活质量产生影响[1]。所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积极、有效治疗,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致死率与致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5.0岁;病程1年-4年,平均4.8年。 观察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6月-5年,平均4.5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DPN,临床症状有腱反射减退,肢端感觉异常,伴有麻木、烧灼、针刺感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有疼痛过敏。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上的比价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维生素B1、B12治疗,每日2次。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加用安诺红外线治疗仪治疗,用四个含二极管线组的治疗垫,每次使用30min,一个治疗垫放在患者胫骨远端背面,以增加患者该处的血液循环,另一块放在患者同一胫骨远端腹面,以提升该处的血液循环,还有两块放在同一只脚的背侧与拓侧,该红外线光能被机体组织细胞吸收,可扩张血管,以增加患者该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感觉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每天治疗2次,每次30min,持续治疗大约3周,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运动、饮食方案不变。
  1.3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肌电图运动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感觉传导速度与肌电图运动有所好转为有效;患者临床体征、症状与肌电图没有任何改变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3讨论
  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引发截肢与糖尿病性溃疡的关键因素,因此,早期治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减轻社会负担极具重要意义[2]。红外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透过皮肤作用于皮下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促进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的合成,也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维生素B12对受损神经组织具有修复作用,促进轴突再生与髓鞘形成,修复髓鞘神经纤维功能,对修复DPN损伤神经具有重要作用3]。维生素B1能够促成神经细胞传导与兴奋,对神经体液因素产生直接性影响,提升穴位传导性与兴奋性[4]。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行安诺红外线治疗仪联合维生素B1、B12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红外线治疗仪联合维生素B1、B12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致残率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瑞霖,姚维昊.应用定量感觉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观察[J].吉林医学,2011, 32(35):7440-7441.
  [2] 吴杰,王虎,仇烨,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金属硫蛋白表达意义[J].吉林医学,2012,33(17):3589-3590.
  [3] 周志鸿,郭遂怀,郑凤霞. 丹红注射液与维生素B_(12)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2):242-243.
  [4] 龔玉萍,文晓琴,张雅薇.依帕司他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及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63-6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类结肠癌Lovo细胞的作用效果。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 μmol/L、5 μmol/L、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 的姜黄素对2014年8月——2014年12月由中南大学提供结肠癌细胞株Lovo进行24 h的处理,并且用Real-time PCR来检测姜黄素对人类结肠癌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作用效果,采用Weste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分析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将合肥市三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共50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肝病类型、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部位等方面,回顾性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所有肝病患者中共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感染率最高的肝病类型为重型肝炎,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为呼吸系统
期刊
摘要:观察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以及血糖的水平的变化情况,根据不同的激素水平,探讨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全部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伴有甲亢的61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的分析。结果: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空腹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显著(p<0.05),所有接受甲亢和糖尿病的兼顾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病情等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研
期刊
摘要:目的 : 研究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种不同模式在脑出血病人近期预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入院前就进行过院前急救的6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仅接受院内治疗的82例脑出血患者则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采取相同的院内治疗及护理措施,在出院时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近期预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分布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出血病人的术后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作用。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针灸治疗,观察组实行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儿实行单纯针灸治疗,具体措施为:头针使用
期刊
摘要:临床上通常将胎儿分娩出后,产妇2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400毫升或24小时内产妇的失血量超过500ml视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加强产妇的产前、产中、产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创造母婴平安的良好结局。本文在充分检索有关文献资料和分析临床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期刊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当前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常见在女性中发病。针对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最佳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且甲状腺手术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手术中对出血的控制、甲状旁腺的保护、喉上神经损伤的避免等,是整个手术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新型的手术器械得到应用,例如超声刀。本文针对甲状腺手术理念的进展及新型手术器械的应用现状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甲
期刊
摘要: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急性盆腔炎若治疗不彻底,在患者体质较差情况下,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就会形成慢性盆腔炎;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过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后果。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迁延反复等特征,严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发生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份—2015年4月份接诊的20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患者年龄、GCS评分、是否进行去骨瓣减压术、SAH特征等创伤性SAH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的202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脑积水,在对临床因素以及脑积水发生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时,得知脑积水发生与患者的年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给予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单用阿维A治疗的对照组,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的治疗组,每组40人,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S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