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经得起国际舆论斗争激流的冲刷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2008年“两会”报道的主要选题集中体现在特别节目《民声与民意》中。这是一档以“两会”议题为由头,观察、解读、分析、评论中国热点问题的日播节目。从节目风格上来说,《民声与民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追求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从内容上来讲,主持人每天围绕一两个主题开展访谈,并穿插记者在会场采制的动态消息和新闻特写。为了提高每日访谈话题的对外针对性,《民声与民意》汇总了最近几年境外传媒报道中国的几乎所有焦点问题,充分体现了策划者集中优势资源,在热点问题上展示中国观点和视角的意图。
  
  针对性为有效传播打下基础
  
  笔者以2008年3月13日到3月18日“两会”期间路透社和美联社向全世界传送的《亚洲新闻》(ASIA)和《亚洲要闻》(ASIA PRIMENEWS)两档电视新闻为参照,并将其选取的中国新闻条目与《民生与民意》的选题进行了汇总和对比,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兴趣点多年来并无太多新意。老调重弹的有:军费开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台湾、计划生育、贫富差距、环境和腐败等,略有新意的是达尔富尔问题和中国奥运会的政治化,所有这些选题均在《民声与民意》中得到体现。《民声与民意》没有充分准备的是“两会”期间突发的西藏骚乱。路透社和美联社在10日后对西藏骚乱进行了大量报道,国际舆论对“两会”本身的关注被分散。对这一突发事件,CCTV-9在各档新闻中均按照统一部署进行了报道。因此从选题设计上来说,《民声与民意》成功地在西方观众关心的问题上提供了中国视角,起到了平衡西方观点的作用。
  选题设计具有针对性,为有效传播打下了基础。CCTV-9等中央外宣媒体在外国人关心的问题上提供了中国视角,在“加强针对性”和“以我为主”、“与我有利”之间找到了基点。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外语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尊重对方语言习惯,
  让人一看就懂
  
  改进“语气、语态和语调”是对外报道一贯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温家宝总理曾在一篇论述我国外交政策的文章中明确提出如何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这两个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难以分割。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对中国的一些成见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而我们用英语搞外宣的目的是利用语言的交流功能改变人家思维定式,这件事的艰辛程度难于用文字描绘。传播学学者陈力丹曾指出:“我国的对外传播稿件,大部分来源于中文稿,因而在翻译后的英文稿中,充满了明显的汉语讲话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情形经常造成外国受众的误解和疑惑;即使言辞达意,也已经让外国受众失去了兴趣。”打个不全面的比方,日常生活中我们听不惯一些译制片中的西化对白,懒得看一些晦涩的翻译文章。究其原因,就是用外国语法组装中国词造出的汉语句子虽然入眼入耳,却无法入脑入心。
  CCTV-9雇佣了几十位外国专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记者和编辑严把语言关,以保证英文报道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一些专家提出,尽管我们的编辑和记者能够写出没有毛病的英文,但是在外国人眼中,这些文字总是有些异样。比如报道中外领导人会谈的稿件中经常有“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回顾了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里程”、“表达了良好祝愿、”“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高”的词句。外国观众不习惯这样的套话,他们感兴趣的是中国领导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代表国家做出的承诺和履行的义务,比如签署协议的具体内容。但是,我们的新闻往往对这样的内容一笔带过。在处理一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稿件时,我们的编辑既要保证新闻长度又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只好逐字逐句地翻译,保留了中文的行文逻辑。结果是,新闻稿让外国人听起来颇感费解。“两会”和“党代会”期间,这样的稿件比较多。
  在对一些敏感国际问题的报道中,我们的官方新闻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寓坚定立场于不鲜明的观点之中。体现在行文上就是话说三分,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揣摩。作为国家电视台,CCTV-9的时政类新闻往往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这种含蓄委婉的东方思维方式。但是,英语电视新闻以直截了当、简洁明了为基本写作要求,这也是西方新闻界的通行规则。看惯了不费脑子的新闻,西方观众为什么要潜心钻研我们的新闻呢?不花心思研究,他们又如何领会我国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呢?如果外国人看了我们的新闻,没有得到政府想传递的信息,这不说明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吗?
  举一个例子,2000年8月中东问题戴维营三方首脑会晤未能达成协议,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来到中国,寻求我国政府对巴方单方面宣布建国时间的支持。双方领导人会晤后,我方千余字新闻通稿中通篇谈论中国积极支持巴以和平进程,而最关键内容则被放在结尾部分,即“我们相信,以阿拉法特总统为首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一定能审时度势,在建国问题上选择最佳时机,争取最佳效果”。对于那些不了解中东局势的观众,他们怎么能一眼看出中国政府并不支持阿拉法特立刻宣布建国时间的真正意图呢?路透社的报道就明确得多,其稿件说,在宣布建国时间问题上,阿拉法特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得到“文雅的警告”。按理说,路透社的写作方式更加适合西方观众的口味,也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但是,代表国家的中央外宣媒体在时政新闻稿件的处理上往往采取不渲染、不评论和严格忠实原文的编译方式,CCTV-9当然不是例外。然而,如果国家电视台的对外新闻为了追求权威性和准确性而严格转述外交行为中的委婉表达,其代价只能是传播效果受损。
  还有,我们有时将一些评论类的文字通稿摘编、翻译后在电视中播发。评论的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种观点和现象的批判,而形式是没有活动图像的单调字幕板,这样的电视社论如何让外国人“听得懂、易理解”呢?在对内报道中,政治概念的流行有熟悉国情的观众为依托。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诸如“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类的政治词汇不宜在没有充分解释的前提下反复出现在电视新闻中。
  由此可见,翻译成外语的新闻不一定是外国人“听得懂、易理解”的新闻。如何用英语编译外国人生疏的中国时政新闻、如何解读中国的政治会议、将中国政府的政策内涵简单明了地向世界传播,是实际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新闻讲究简单、明了、形象化,处理对外稿件应该本着“得意忘形”的原则,把中文稿件的意思提炼出来,按照外国观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一些对内报 道中关于数量、密度和形式的要求,在对外传播宜淡化。
  
  不避讳政治立场,
  提升媒体品牌的鲜明性
  
  与国际同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国记者最关心的是CCTV-9与政府的关系。在一些西方记者眼中,政府控制的电视台无公信力可言。最近几年,英语频道在海外影响与日俱增,国际舆论对英语频道的议论不断增加。议论有好有坏,非议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比如去年年底美国一家主流报纸对CCTV-9新西兰新闻播音员的长篇报道。文中提到的这位播音员在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工作了20年,被美国报纸称为西方新闻界的叛徒。这篇报道的潜台词是,CCTV-9不是客观公正的新闻机构。类似这种非议提醒我们,改进传播方式和技巧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固有观念。在这次“两会”报道中,虽然《民声与民意》的主题几乎涵盖了西方两大新闻机构的所有选题,但是我们的观点被西方同行引用的还不多,双方依然是各说各的。双方的分歧在人权、宗教、环境和军费等问题上尤为明显。入眼的问题解决了,解决入脑入心的问题尚需时日,不是改进宣传技巧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多年来,外宣工作力求在“于我有利、以我为主”和“突出外、淡化宣”之间寻找平衡。前者是目的,为工作性质所决定;后者是手段,乃达到目的的途径。从中国人“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创办英语频道,到雇佣专业经验丰富的英语母语播音员,都是落实“突出外、淡化宣”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于我有利、以我为主”的目的没有改变,外宣说到底还是宣传。“宣传”这个词不好听,但是通过影响国际舆论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在国际广播领域,具有政府背景、用非母语播出的对外电视新闻频道更不只CCTV-9一家。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特别是非西方国家,都想找个说理的渠道,达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目的。俄罗斯、伊朗、卡塔尔、法国都开办了非母语的电视新闻频道。在这方面,美国也是积极分子。2004年,美国国会出资兴办了24小时阿拉伯语新闻频道A1Hurra。A1Hurra的意思是自由,它隶属于美国政府的广播管理委员会,创办目的是赢得中东地区的“民意”。A1Hurra开播前,委员会主席汤姆林森曾对记者说:“我们要进行持久而艰苦的努力,卫星电视是21世纪最伟大的媒体和政治现象,我们不会缺席。”
  既然有政府背景的广播机构参与国际舆论争锋是一种现实,CCTV-9就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电视台性质,将自己塑造为报道、解释、分析中国国情和政府政策的权威电视机构。至于西方舆论对CCTV-9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质疑,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媒体的政治立场并不妨碍其影响力的拓展。相反,如果传播方式和技巧得当,鲜明的政治立场往往能够塑造一个新闻机构的知名度。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福克斯(FOX)新闻台成立之初标榜“我们报道,你们决定”的客观公正立场,但是其极右保守观点不断成为美国舆论批评的对象。而福克斯却凭借节目形式和编排创新,打败CNN,赢得收视率胜利。
  但是,CCTV-9赢得西方观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毕竟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西方舆论和观众对CCTV-9的质疑和不信任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并不孤独。2006年年底,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开播。其定位是“向西方报道发展中世界、向北半球报道南半球,平衡目前典型信息流动方向。”半岛电视台不惜重金聘请了大批西方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以加强其新闻传播的“逆向全球化”功能,即在西方主控的全球化时代,实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倒流”。实践中,阻碍半岛新闻从南往北、从东向西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美国。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开播以来,全球入户数量约一亿,但是在美国只有不到15万。原因在于美国各大有线电视运营商不接反美电视台落地入户的生意。
  半岛电视台无法落户美国,CCTV-9受到西方舆论的质疑。这并不全是坏事,至少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引起了关注。可喜的是,CCTV-9在亚洲和非洲的英语观众中已经取得显著的影响。连美国研究公共外交的学者都承认CCTV-9在非洲的境外卫星电视中“视觉上醒目而且十分专业”,并由此反省冷战后非洲广播格局中美国主导地位逐渐削弱的原因。国际广播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代表国家利益的对外广播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立场。这不但不会削弱其影响力的扩展,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媒体品牌的鲜明性。
  
  关注全球话题,
  更好融入国际舆论舞台
  
  英语外宣媒体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己任。我国外交政策的总体布局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如前文所述,西方世界受意识形态影响,对CCTV-9等中央级英文媒体怀有一定偏见,短期内难以根除。相比较而言,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乐于接受CCTV-9的立场和观点。最近几年,不少发展中国家同行来CCTV-9考察时都表示了类似观点。CCTV-9不妨下力气巩固和发展在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报道,并积极体现共同关心的问题,增加共鸣。具体的选题包括水资源利用、跨境人口流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边境贸易等等。
  英语频道成立之初曾有“打入西方主流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宜采用积极主动的策略,循序渐进地推进。既然西方舆论在既有问题上对中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我们不妨挖掘报道新领域。这样的领域在哪里呢?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国要“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这句话“显示了我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我国的国际战略变得更为积极、更加主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话语权意识高涨”。
  在2008年“两会”期间,西方记者关心的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和达尔富尔问题就属于“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中国参与,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不可能被西方忽视。英语频道丰富准确地报道这些问题,是“打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捷径。这些问题都是国际社会遇到的新问题,与那些已经在西方舆论中形成思维定势的老问题相比,中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改变、塑造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各个国家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能源、人口、粮食、裁军、公共卫生等等诸多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都应该成为CCTV-9等对外英语传媒的报道重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对世界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将越来越多,对外报道领域也将越来越宽阔,而这些报道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关注世界共同利益,中国的英语传媒将更好地融入国际舆论舞台。
  
  责编 贺潇潇
其他文献
“北京奥运,我们准备好了!”这是媒体在迎接奥运的传播中常见的一句话。但是,果真没有需要审视和改进的了吗?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1月7日发表彼德·福特的文章《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一个自豪的时刻,也是一个接受审视的时刻》,文章说:“奥运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中国提供了展示实力的机会,同时也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不足上。”  媒体要经得起“审视”,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就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自身的各
期刊
编者按:央视英语频道于2000年9月25日开播,当时的口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04年口号更改为“中国和世界的窗口”,并首次聘请来自澳大利亚的艾德文担任主播,人称“洋主播”。艾德文称这是中国媒体全新的国际化形象,他本人作为央视首位洋主播也标志性地成为央视新闻传播国际化路线的一个开端。  在北京一个气温即将骤降的下午,笔者在一间充满圣诞节节日气氛的咖啡厅见到了艾德文先生。采访间隙,艾德文会时
期刊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将参加会议。    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0周年    200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0周年。  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在北京进行。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坚持
期刊
会开得很好,掌声不少,但感觉肩头的责任沉甸甸的。  其实无论是奥运会带来的还是留下的,对于挑战与机遇,外宣工作者都有着更加长远的思考。为此,2008年7月11日,中国外文局在改造一新的报告厅举行“纵横天下——对外传播论坛”之“奥运来了”专场时,座无虚席。  在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中,近4个小时转瞬即逝。“这场论坛将引发我们的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指导我们今后的外宣实践。”“这样的论坛,今后或许每
期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提高,话语权问题顺理成章地由先前相对单纯的学术范畴演变成更加宽泛的社会关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一如既往的弱势与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的严重不相称,更使话语权成为传媒从业者和管理者心中的痛。“西强我弱”是关于国际传播与舆论态势的一个广为认同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就是西方传媒在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西方媒体在中国事务报道上所表现出的无知和偏见,有时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一点在2008年
期刊
传播技术撼动  传统媒体的存在根基    毋庸置疑,整个世界的“传统媒体”大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和变革。整改的锋芒,不仅直指“传统媒体”曾经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息编辑流程,新闻判断标准,传播分销渠道和操作赢利模式,而且更加带有革命意义的是,如海啸一般扑面而来的网络虚拟互动传播技术,直接撼动了“传统媒体”——其中特别是平面纸质媒体像报纸,杂志等——的存在根基和意义。  2007年初,《纽约时报》的
期刊
文化是什么?龙应台在一篇同名散文里这样回答:“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  从事对外报道之初,笔者曾十分迷茫:“对外报道能做什么?”一位师长的话成了我的“开口奶”:“其实现在外界对中
期刊
郭晓勇,197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日阿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在新华社任职。做过翻译、编辑、记者。1980年至1982年在科威特大学留学,学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1985年至1988年任新华社贝鲁特分社常驻记者。1991年任新华社海湾前线报道组组长,参与海湾战争报道。2002年底调到中国外文局,现任常务副局长,同时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多元文化沟通离不开媒体,翻译又是跨文
期刊
2008年12月22日至24日,“2008REAL”日本纪录片影像交流会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这次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日本商会协办。活动主要包括放映会、中日两国导演互动交流和观众与导演间的座淡会。以往日本给人留下“不愿与亚洲诸国为伍,一心与西方看齐”的印象,发达的市场经济、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往往让日本面对他国表现出无比的自信,总是自我标榜为天下第
期刊
《对外传播》:您到中国之前对中国有哪些了解?来中国后,原来的印象和现实反差大吗?每天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吉姆·雅德利:我2003年8月来到中国,之前来过一次。这个国家地理的广阔、密集的人口以及普通民众身上所散发出的活力都让我惊叹。我慢慢知道中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复杂”的国家。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到中国各个地方去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就一些重大问题采访一些学者和知识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