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素材积累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文章的优劣。中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往往“无内容(材料)可写”,很是头疼。可他们忽略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对生活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写出精彩的词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很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从素材中选出题材,并用之于作文,从而写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阅读中寻找材料
  
  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肩负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以下两点:⑴主要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文章是人格的表现。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人格上的熏陶、情感上的操练。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不能设想会有才能。”学生在书本上接触的这些语言作品,大都来自阅历深、见识广、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者之手。作品的内涵也必然大于学生的阅历、见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有时它比获得“技巧”更为重要。大家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尽力地不让别人看到他们在写作,而是尽力地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⑵还可以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这类文章范围宽广,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素养,为进行专题性阅读发现线索。鲁迅也强调“不要专门看文学”。他说,专看文学书,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要“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我们要善于广泛地浏览各种書籍,从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来丰富充实自己。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对于精美的范文佳作要精读,最好能默记时诵。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地感受文本,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确有道理。老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包括《古文观止》在内的许多佳作,后来他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中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这种传统的阅读容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更有意义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了语感。对于课外阅读而言,务求广泛,态度从容,且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含着极其丰富的事件、深邃的道理,选择使用受益无穷。
  
  二、从生活中寻找材料
  
  中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要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去拓宽生活面,参加社会实践,多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多交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但是我们更应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⑴校园生活;⑵家庭生活;⑶路途见闻;⑷同学友情;⑸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旅游;⑹所在城镇的情况。层面一旦理清,生活便厚爱于我们了。它如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学生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作者笔下就会佳作迭出。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观察是人认识生活的基础和起点。它不同于一般地看看,而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需要做“有心人”,需要对周围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和敏感性,这样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才会有所发现。否则,即使看到的东西再多,也只能是无动于衷或视而不见其妙。因此,观察对捕捉素材十分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都生活在“生活”中,可每个人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的原因。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能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那带着露珠生活之树的芽苞!与此相反,有的人身在生活之中,心却游离逝去,即使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细节,一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虽也用眼看了,但浮光掠影、印象模糊。二者比较,关键是“身”入而“心”没入,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思考,遂使生活成了过眼烟云,于是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不仅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觉生活,去看、去听、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因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要多思考、多提问,开阔视野,增加第一手感性知识。如:指导学生作片断记录下来,让学生常写日记,周记,把典型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日积月累。这种通过自己观察所得的材料更具有价值,更具有创作性。
  
  三、从交流中寻找材料
  
  积累素材需要进行交流,学生每天做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生活有什么认识、收集到什么信息、阅读了什么书籍……都要及时地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有一定的写作材料的储备。如果老师为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再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交流互换一下,就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生活材料。而且还可以交流,让学生从别人的积累中得到启迪,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开拓他们的思路,从而丰富积累的途径和经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能不能找到写作素材,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关键的还要有对写作浓厚的兴趣,要有比较强烈的写作意识,要有不懈的毅力;否则,要想写出好文章来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从“怕写”到“想写”到“会写”到“爱写”,从“不说”到“想说”到“敢说”到“争说”,实现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只有引导学生多处留心、时常在意、善于交流,才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写作打开思路,做到文思如泉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积累资料必须持之以恒。最初的积累可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但天长日久,就会越来越丰富,其间要防止间断和疏忽,一间断疏忽就可能让有价值的资料白白遗漏。所以,必须有恒心、不间断,一点一滴地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的题材也增多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和建设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而心理活动又极为复杂多变的学生,要把一个班级抓好,不能只凭着自己的力量和热情,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    一、做沟通学生心灵的使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人,服其理。”只有以心换心、真誠相待,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一旦师生心与心相通,学生就认为你是个可亲可敬的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愿意和你讲,有什么知心话愿
期刊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即美的东西毁灭的时候,对人往往有一种强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使人感奋起来,从而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审美愉悦。但是,对于悲剧作品,由于时代、知识、阅历的限制,高中生往往感受不到其美之所在。  为了提高学生对“悲剧”的审美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美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
期刊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學建议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一段教学建议,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训练的目的和表达的要求都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阐述,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写作训练的指导方针。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做到“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水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
期刊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词准确规范,文字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鉴赏中感受诗之韵味、语言之精粹,体会诗人之情趣,感悟人生之哲理。  【关键词】音韵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哲理美 欣赏    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古诗的语言准确凝炼,句子精深华妙,意境深远绵长;歌壮丽江山,吟边塞风情;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激活课堂活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的插图富有启发性,示
期刊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七册《基础训练4》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花,观察
期刊
阅读教学的任務决定语文教学首先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通过读书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道理,并进行体验,进而转化为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如何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发挥呢?本人的体会如下:    一、读通    要想读懂、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通。在初读课文阶段,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单元的重点训
期刊
班级面貌的好坏与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工作经验和责任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蓓蕾起着“护花园丁”的重要作用,理应做好管理工作。作为一名低年级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多加指导,无私奉献,培育沃土,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的班级才会焕发生机,出现“班风正、学风浓、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可喜局面。下面,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谈一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课前认真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