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任務决定语文教学首先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通过读书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道理,并进行体验,进而转化为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如何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发挥呢?本人的体会如下:
  
  一、读通
  
  要想读懂、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通。在初读课文阶段,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正文前的预习及课后练习为依托,自读自得,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师生即时解决,跟课文中心联系较紧密的可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在初读过程中,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以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段为突破口,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教学,是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画出描写邱少云潜伏表现的语句,反复研读,认识到邱少云在隐蔽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严守潜伏纪律,做到了纹丝不动。
  学生通过读、画、议、谈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读懂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三、读好
  
  我们学习课文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以,我们不仅把课文要读流利,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创设语文情境,突显文中之情、文中之境和文中之象是读好的关键。
  1、移情。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这支歌的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就激起了学生期盼回归之情。此时,教师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话加以渲染,定下了全文感情基调。
  2、化境。这里的“化境”,是指即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再现。“化境”,首先是化入之意,指让文字情境化入自己心中;其次是“点化”之意,即情境在心中形成,能够伸展、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基础。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让学生闭目遐想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进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中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
  3、以“演”促“读”。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入特定的情境,以演促读。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再加上师生的及时评价,让学生思考评价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把内容的理解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读懂读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读贯穿课堂始终,力求用多种方式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其他文献
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琐碎且神圣,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有强大的凝集力,一直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你,愿意把你当作他们的好朋友,愿意与你交流。    一、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
期刊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和建设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而心理活动又极为复杂多变的学生,要把一个班级抓好,不能只凭着自己的力量和热情,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    一、做沟通学生心灵的使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人,服其理。”只有以心换心、真誠相待,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一旦师生心与心相通,学生就认为你是个可亲可敬的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愿意和你讲,有什么知心话愿
期刊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即美的东西毁灭的时候,对人往往有一种强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使人感奋起来,从而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审美愉悦。但是,对于悲剧作品,由于时代、知识、阅历的限制,高中生往往感受不到其美之所在。  为了提高学生对“悲剧”的审美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美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
期刊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學建议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一段教学建议,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训练的目的和表达的要求都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阐述,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写作训练的指导方针。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做到“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水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
期刊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词准确规范,文字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鉴赏中感受诗之韵味、语言之精粹,体会诗人之情趣,感悟人生之哲理。  【关键词】音韵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哲理美 欣赏    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古诗的语言准确凝炼,句子精深华妙,意境深远绵长;歌壮丽江山,吟边塞风情;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激活课堂活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的插图富有启发性,示
期刊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七册《基础训练4》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花,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