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女性”是什么样子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理智与情感》,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这是个相当狭小的题材领域,但却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國现代小说。
  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
  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
  因此,奥斯汀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份、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汀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
  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
  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
  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汀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拥有极强的理解能力,而且遇事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堪当母亲称职的顾问……她生性富于爱心,感情强烈”。
  妹妹玛丽安的“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跟埃莉诺不相上下。她一切都好,只是不够稳重谨慎”。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汀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这个主题。
  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想办法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
  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奥斯汀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伊莱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小姐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
  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登上校。
  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单身汉”“老得都可以做我父亲了”,而且“三十五岁可是跟婚配再没有任何关系了”。
  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
  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汀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局以喜剧告终。
  (源自《理智与情感》代译序)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把慈悲化为铁锤  去锤打,不公平的旧世界  将勇气化为镰刀  去收割,正义的果实  俯看大地  鲜血的淋漓  民众的呻吟  唤醒,一头狮子  守卫安宁  仰望星空  井冈山的日月  嘉兴湖的烟雨  引来,一缕清晖  润泽神州大地  用红色的气质  打造  精神谱系  以黄色的光辉  擘畫  历史水印  我们用赤子的情怀,  感受你的伟岸  连同你的苦难  我们用历史的时钟  记录你的梦想  连同你
期刊
怕惊醒长眠的人  我小心翼翼地读黄安  读热血浸透的大别山  有多少次心潮澎湃  就有多少次热泪盈眶  列宁小学的星火  涤荡鄂豫皖  十里长坪的锄头  也能绣出锦绣河山  大别山的躯体  以魂的形象  终于筑成一块  写满十四万烈士名字的墻  黄麻壮烈的往事  至今仍燎原满山的血海杜鹃  我站在陵园的中央  站在高大的纪念碑前  默默地鞠躬  也控制不住心海的巨澜  仰望蓝天时  我又一次以泪洗
期刊
故事引路    一个穿着一般的军人参观寺庙,和尚对此不加理睬。军人告诉他这庙太破,收入又不多,要是需要钱财,赶快取出缘薄(记载人们捐赠给寺庙钱财的本子)。和尚大喜,看坐,献茶,十分恭敬。军人提笔写了“总督部院”四个大字,和尚又惊又喜,连忙下跪。军人在“总督部院”下边接着写“标下左营官兵”,和尚一看,顿时怒火丛生,立刻站起来,态度十分傲慢。军人不加理会,又接着写“喜施三十”。和尚以为他会赠送三十两银
期刊
一领红船即北辰,百年好梦渐成真。  小康治就今开景,大道施行史绝伦。  总缅先驱功化雨,常鞭后继力描春。  征途信有風兼浪,扑洗锤镰色益新。
期刊
奔跑吧,中国  七月,风飘展为旗帜  庄严而伟大的年份  空气中弥漫红色的基因  歌声越过险阻或高度  有如誓言。我看见城市和  乡村沉浸在喜悦之中  我听见中国,一个古老又  年轻的身影在奔跑,坚韧的脚步 仿佛梦中  的蝴蝶,寻觅花蕊  缤纷的翅膀,抖动初心  奔跑吧,中国  一匹骏马奔驰  始终,扬蹄的尘埃  落在觉醒者的肩上  从上海石库门一路跋涉  红船在嘉兴启航。南昌的枪声  回荡历史
期刊
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我还非常想做成文化基督山或社会罗宾汉,那种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隐在冲动,是我30岁上起兴做游侠史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
期刊
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有一位母亲叫钟招子,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当了红军,只留下最年幼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钟招子与儿子们一一告别,一一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了20多年,她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却没有等来相见之日。  ——题记  你不懂枪  但你把自己变成了一杆枪  把10个儿子中的8个  变
期刊
通过加快数字化进程、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开设人文关怀项目等方式,各国图书馆在传统服务之外,不断赋予自身人文、社会等附属功能,覆盖更多受众,成为贯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空间。  西班牙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推动各年龄层民众阅读  在有马德里“绿肺”之称的丽池公园深处,隐藏着一座小巧精致的图书馆——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以西班牙当代哲学家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命名,于2013年4
期刊
一位高中生的暑假居家生活  秋季开学这天,我给一朋友打了个电话,问他们学校暑假期间组织过什么读书活动没有。他是武汉一个重点高中的优秀班主任。朋友说布置过一篇作文,要求记录自己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选了十数篇有读书内容的微信打包发给了我。下面是一位李姓同学作文——  这是一个特别的暑假。8月2日上午,我家前面不远处的工地上突然来了许多警车、救护车,穿防护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爸爸不停地打电话,嘴里说着
期刊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