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而物理教学要从实验出发,而观察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现象的剖析、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误差的分析都离不开观察。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下面拟从四个方面谈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定向性。在实验中,只有有目的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客观研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定向性就是要强化“有意识的注意”,消除“无意识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室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各种成像情况的条件及其成像的特征、像距的范围等,从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就不会是看看玩玩而已了。学生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和分析凸透镜各种成像情况的条件,注意到了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分界点(u>f时成实像,u  2.严格控制操作程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性。观察能力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依据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科学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例如,我们为了说明不能单凭人体感觉,而必须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道理,安排了这样—个实验:取三杯温度不同的水,请一个同学将左右手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片刻后将双手同时浸入温水中,学生会感到左手浸在热水中,右手浸在冷水中。对同—盆水双手的感觉却不一样,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单凭人体直觉是无法测量温度的。但若将实验顺序改为开始将双手浸入温水中,然后再将左、右手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就达不到这样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实验操作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另外操作程序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符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顺序。
  3.运用对比手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敏捷性。在实验观察中,人脑接受到的种种信息,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非本质的信息,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捷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去加以训练培养。其应用对比的手段,将信息去伪存真、能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实验时应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敏捷性。
  例如,在学生观察沸腾现象时,可引导学生对液体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达到液面就消灭了。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通过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4.创造实验条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广阔性。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但有时材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导致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必须运用变式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情况加以观察。
  例如,教学“沸腾”一课时,可做如下实验:在大烧杯中放入一盛水的小试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待烧杯中和试管中的水温都达到100°C时,学生会发现大烧杯中的水不断地沸腾,而试管中的水温虽为100°C,却并没有沸腾现象。这个实验反映了液体沸腾和热传递产生的条件:只有烧杯中的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至沸点后试管中的液体还必须继续吸热才能沸腾,发生热传递必须有温度差,从而改变了学生认为所有液体只要达到沸点就能沸腾的片面认识。这种通过创造实验条件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广阔性,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从教多年的教师都知道,中考、高考,作文分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作文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寻找良好的作文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便是时下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追寻的目标。然而,纵观历年中学生优秀作文,不难发现,它们总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或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或以高妙的理念启迪人,并带我们一同走进作者那丰润的精神家园。笔者在分析其文化底蕴,探索其作文路径的过程中,梳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主要的财务政策之一,不仅是公司治理状况的体现,而且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现金股利政策作为一种以现金为载体,向投资者合理分配当年盈余的策略,在当
一、“研讨”引导 拓展视野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语文课堂,借助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研讨”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的长廊效应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比较分析《祝福》《项链》《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时,我先分组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为自己先创设一个阅读的长廊,再要求学生把人物的性格放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相互观照,激发思维的火花,写出本组的小论文构架。由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有相当的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实现上述目标,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形成英语学习的良好动机  众所周知,兴趣最具有动力作用,以转化为激发人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对口语、听力训练不够,很多高中毕业生口语发音不准,说话不流利且听力太差,根本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说明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对学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家电企业的低制造成本优势开始逐渐减弱,而与国外企业相比的高流通成本则大大压缩了我国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阻碍着我国家电企业的长足发展。高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任务型教学的概念、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列举了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活动设计,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活动设计 课堂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简言之,任务型教学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把学生作
关于教学效率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重视,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了“改进学校教育,让教师少教精讲,让学生多学乐学”的观点。如今,效率意识更是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笔者认为,数学教育要担负起让学生树立效率意识的重任,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一、改进教师的角色定位  改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促进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