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素质教育接轨,我们体育工
作者应做些什么?该教些什么?让学生学些什么?我认为,要使学生
将单一的强身健体观念转变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意识。因此,在体
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场所。中学生是最活泼的一个群体,在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后,在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自由天地里,体育教育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引导学生进入体育天地,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各项目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增强单项教学的趣味性。体育教学中有一些单项技术,枯燥单一。比如耐力跑,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必修项目,也是现在中小学生最讨厌上的一个项目,如何消除学生的抑制心理,将耐力跑的每一个环节教好,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到练习中去,让学生从“这是老师要我学的,又苦、又累、又没意思”转变为“这练习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锻炼意志品质,我能完成”。让学生抱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练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耐力跑各环节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助性游戏,利用游戏的吸引力,将学生吸引到练习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术要领。如弯道跑的技术教学,可采用各种圆的追逐游戏,针对如何才能跑得又快又好,如何才能在游戏中取胜,而将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溶入其中。
第三,在完整练习的教学中创造情景,提倡竞争和互助。将学生水平相当的分在同组进行竞赛,对相对耐力素质差的学生进行互励、互助。教师应对这些学生多鼓励,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增强其练习的信心,减轻其思想顾虑,放松思想,使其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能有所进步。通过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将枯燥、乏味的耐力跑转变成充满了乐趣的耐力跑,让学生在身体劳累的同时仍能笑着说“我行!挺好玩的,以后我还玩。”
2、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每一个项目的锻炼,都存在着一个“量”的问题。在每一次练习中,体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控制运动量,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即使是进行同一种运动项目的锻炼,都应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
如何控制练习的负荷量?如何才是合理的运动负荷量?可以用什么来衡量?体育教育专家指出:超负荷的运动量是有害的,因为过高的心率会使学生感到难受,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可能受到伤害。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健康水平。运动量的控制一般以运动者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为参照标准,一般达到最大心率(200-年龄=最大心率)的50% - 70%为宜,在练习后可以自我测定或学生互测来确认并调整运动负荷量。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医务监督的各种指标及测量方法。自我医务监督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感觉、排汗量、睡眠、脉率和营养。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锻炼计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机性。
3、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会自我锻炼
学生是教学中的真正主体。“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归根结蒂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觉的内化才能产生有益的效果。一颗小树要成长,旁人的浇水松土固不可缺少,而生长最终还要靠小树本身。我们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创设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项乔荣老师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自觉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生想学了,对课感兴趣了,就向自我锻炼跨出了第一步。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及时进行启发,多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通过练习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导师”,不能让学生总是处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每一个练习中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对练习作一个自主的分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好这个向导,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
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挥学生体育特长
每个人的个性受后天影响很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让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个性是提高体育素质的基础,表现在:体育锻炼时所展现的体育知识、体育习惯、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在锻炼时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师的形象、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目前,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层层关爱呵护中长大,吃苦耐劳能力和顽强毅力等体育品质有所弱化,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能力越来越差。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和顽强毅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自己搬运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练习场地,增强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的机会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针对学生某项素质较差,提出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的口号,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坚韧意志品质。在培养良好的个性时应注意培养心理素质,特别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体育课相对于课室空间较为广阔,学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学生自主、自觉教学时要始终贯彻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在各项比赛或竞争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积极进取,及时调整自我心理状态。
学生个性的差异,导致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兴趣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培养体育特长。
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学生时期健康发育,成人之后“终身体育”。为了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就要遵循“成功体育”的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和技术特长,使每个学生具备运用一项或多项技术进行锻炼的能力。这对于正在探索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学的我们具有极强的借鉴性。
体育教学由传统学转为愉快体育、健康体育、成功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是迈向终身体育的桥梁与基础,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的“学”而教学,让体育教学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应做些什么?该教些什么?让学生学些什么?我认为,要使学生
将单一的强身健体观念转变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意识。因此,在体
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场所。中学生是最活泼的一个群体,在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后,在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自由天地里,体育教育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引导学生进入体育天地,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各项目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增强单项教学的趣味性。体育教学中有一些单项技术,枯燥单一。比如耐力跑,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必修项目,也是现在中小学生最讨厌上的一个项目,如何消除学生的抑制心理,将耐力跑的每一个环节教好,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到练习中去,让学生从“这是老师要我学的,又苦、又累、又没意思”转变为“这练习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锻炼意志品质,我能完成”。让学生抱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练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耐力跑各环节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助性游戏,利用游戏的吸引力,将学生吸引到练习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术要领。如弯道跑的技术教学,可采用各种圆的追逐游戏,针对如何才能跑得又快又好,如何才能在游戏中取胜,而将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溶入其中。
第三,在完整练习的教学中创造情景,提倡竞争和互助。将学生水平相当的分在同组进行竞赛,对相对耐力素质差的学生进行互励、互助。教师应对这些学生多鼓励,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增强其练习的信心,减轻其思想顾虑,放松思想,使其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能有所进步。通过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将枯燥、乏味的耐力跑转变成充满了乐趣的耐力跑,让学生在身体劳累的同时仍能笑着说“我行!挺好玩的,以后我还玩。”
2、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每一个项目的锻炼,都存在着一个“量”的问题。在每一次练习中,体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控制运动量,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即使是进行同一种运动项目的锻炼,都应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
如何控制练习的负荷量?如何才是合理的运动负荷量?可以用什么来衡量?体育教育专家指出:超负荷的运动量是有害的,因为过高的心率会使学生感到难受,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可能受到伤害。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健康水平。运动量的控制一般以运动者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为参照标准,一般达到最大心率(200-年龄=最大心率)的50% - 70%为宜,在练习后可以自我测定或学生互测来确认并调整运动负荷量。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医务监督的各种指标及测量方法。自我医务监督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感觉、排汗量、睡眠、脉率和营养。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锻炼计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机性。
3、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会自我锻炼
学生是教学中的真正主体。“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归根结蒂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觉的内化才能产生有益的效果。一颗小树要成长,旁人的浇水松土固不可缺少,而生长最终还要靠小树本身。我们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创设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项乔荣老师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自觉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生想学了,对课感兴趣了,就向自我锻炼跨出了第一步。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及时进行启发,多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通过练习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导师”,不能让学生总是处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每一个练习中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对练习作一个自主的分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好这个向导,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
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挥学生体育特长
每个人的个性受后天影响很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让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个性是提高体育素质的基础,表现在:体育锻炼时所展现的体育知识、体育习惯、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在锻炼时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师的形象、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目前,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层层关爱呵护中长大,吃苦耐劳能力和顽强毅力等体育品质有所弱化,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能力越来越差。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和顽强毅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自己搬运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练习场地,增强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的机会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针对学生某项素质较差,提出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的口号,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坚韧意志品质。在培养良好的个性时应注意培养心理素质,特别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体育课相对于课室空间较为广阔,学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学生自主、自觉教学时要始终贯彻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在各项比赛或竞争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积极进取,及时调整自我心理状态。
学生个性的差异,导致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兴趣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培养体育特长。
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学生时期健康发育,成人之后“终身体育”。为了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就要遵循“成功体育”的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和技术特长,使每个学生具备运用一项或多项技术进行锻炼的能力。这对于正在探索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学的我们具有极强的借鉴性。
体育教学由传统学转为愉快体育、健康体育、成功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是迈向终身体育的桥梁与基础,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的“学”而教学,让体育教学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