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平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以其深刻的“自然至道”影响后世。“法天贵真”,是庄子对“天籁”的最好阐释:“至乐无乐”以一种超越的姿态挑战了传统的孔儒“礼乐”,庄子所谓“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又以“天乐”之平和追求“自然至道”,自然与平和相互生发。
  关键词 《庄子》 音乐美学思想 自然 平和
  
  庄子思想所成就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自然至道”涵盖了整个人生,音乐作为艺术化人生的一部分,也为庄子所论及。音乐之乐是一种审美追求和享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是庄子的一大特色。他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态度,超脱于世俗之上。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追求“法天贵真”的自然之声,干“天籁”中体会“至乐”,在“天乐”中感受平和之气。反对儒家倡导的“礼乐”,依“民之常性”肯定自然质朴的音乐,提出“至乐无乐”思想,在音乐审美中达到“无言而心悦”。《庄子》中包含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然的,这是“至德之世”的音声,也是“民之常性”的表现《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又是平和的,无计较于喜怒哀乐,以超脱的姿态“听之以气”,无所谓得失。
  
  一、“法天贵真”——“天籁”之自然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本文以下凡引《庄子》文字,均只注篇名)庄子之道是顺应自然的、无限而自由的,庄子的美学思想以“天”、“道”为美,“法天贵真”是以自然为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肯定了天地自然之美是一种品格最高的美。蔡仲德先生认为:‘《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最显著的特色是推崇自然之乐。所谓自然之乐,就是‘天’、‘真’之乐,‘道’的音乐。”“法天贵真”的“天”、“真”之乐成为《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那么,怎样的音乐之声才是“法天贵真”、合乎庄子之道的乐声呢?《齐物论》中提出了人籁、地籁和天籁。“人籁”即“比竹”,需靠人吹气才能发出声响,是人为之乐;“地籁”指一切孔穴,它靠风吹动千万个窍穴而发出不同的声响;“天籁”则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是自己发声又自己停止,不需规律之外的人为声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本性。“天籁”之自然是《庄子》音乐之声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之乐,“天”、“真”之乐。
  所谓“天籁”,就是弥纶天地、磅礴万物的宇宙本性——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道”是自然而然的,天籁是一种“道”的音乐。“夫道,渊乎其居也,谬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天地》)“道”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但金石的声音却是从“道”产生出来的,金石本身具有发声的“道”,所以人们敲击金石就发出声音来了,这是一种自然已有的“道”的音声。音乐本身也要与“道”同化,顺乎“道”的自然无为,达到“法天贵真”,“天籁”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道”。
  庄子向往与“自然至道”相合的“天籁”、“天乐”,而达到“天乐”需要怎样的过程呢?《天运》中说:
  北门成问于皇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循;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庄子从广阔的天地来欣赏和理解音乐,在“洞庭之野”听音乐。昕乐的感受是由“惧”到“怠”,由“怠”到“惑”,“惑”而后达“愚”达“道”。北门成听《咸池》之乐,听三遍而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是因为至乐是与天地万物、阴阳四时、人伦自然相互呼应。相互转化的,变化无常。听第一遍时,难以掌握其中的变化,所以产生“惧”感;待到第二遍,因为与物同化,不再追逐外物,忘智绝虑,所以会“怠”而退息;至第三遍时,则完全是以“自然之命”“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音乐完全与“道”融合,达到“大智若愚”之惑,享受道自然之“天乐”的境界。
  庄子的“道”的音乐是自然的“天籁”,“因为庄周的‘至乐’,是顺应自然的‘天乐’,所以欣赏音乐,也要适乎万物之‘性’。合乎万物各自的自然。”“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至乐》)万物各有其性,要适其性才能乐。反之则是“以己养养鸟”,难以得乐。与“道”同在的天地自然之“乐”,才是庄子所推崇的美的音乐,音乐之声合乎自然,赏乐者顺乎自然,才能达到“无言而心说”的“天乐”之境。
  
  二、“至乐无乐”——超越于儒家“礼乐”之上
  
  《庄子》从哲学方面提出乐“至乐无乐”的命题,本身并不是指音乐,而是指快乐和幸福——天下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但它与音乐如何使人快乐有很大的关系。“至乐无乐”是针对世俗之人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而提出的。“至乐”是无为,“至乐无乐”: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故曰:“至乐无乐”(《至乐》)
  这里反对的不是有声的音乐,正如刘绍瑾先生所说:“我们可千万不要把庄子所崇尚的无声的音乐等同于空寂无声。他在《齐物论》中把这种体现了自然全美的音乐比为‘天籁’。……是天然自发的声音。”庄子反对的是人们为得音声之乐而群相竞取,冒死贪求,又为不得声乐之乐而忧惧,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世俗之乐,既有害于身体,又会使人丧失正常自然的本性,于是提倡“无为诚乐”、“至乐无乐”,人们应摆脱世俗之乐,而以顺应自然、适合本性为乐,自然无为才是真乐。
  我们可以把庄子的“至乐”思想与儒家的“礼乐”思想作一对比。孔子提倡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礼乐”,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以礼制乐,以乐服礼,达到“人伦以和”。“庄子批判的锋芒指向享乐的艺术观和礼乐的艺术观,反对把艺术看作是娱乐或教育的工具。在庄子看来。它们都是低俗的,真正的艺术是‘至美’、‘至乐’、‘至巧’。”庄子从自然无为出发,批判儒家礼乐失其“常然之性”,以“至乐无乐”超越于“礼乐”之上,不为世俗所制约。庄子认为礼 乐束缚人心,会使人丧失正常自然的本性。
  孔子规定音乐须合乎礼义,使人“克己复礼”,孟子认为音乐以仁、义为乐,《庄子》是从“法天贵真”,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出发,认为人必须保存“常然之性”,反对用音乐去束缚人心,否定儒家礼乐。《天道》篇中把“钟鼓之音”与“礼法度数”相并置,礼乐无法与“道”的音乐、“至乐”相媲美。真正的音乐不是“经世致用”,而是“无用之用”,礼乐的制作背离了道德本性,仁义礼乐从来都是为“大盗”服务,是他们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庄子要“擢乱六律,铄绝竿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肤箧》)
  其实《庄子》反对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束缚人心、异化人性的儒家“礼乐”。相反,道家思想的仁义礼乐则是性情之乐: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缮性》)
  学道者应该用真智来保养恬静的精神,礼乐不能偏离“道”的特性、人的本性。“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音乐应该顺应并表现人的“纯实”之性,符合平和恬淡的“道”之本性。这种自然性情不是儒家礼乐制约下的扭曲,而是“民之常性”的“天”、“真”。自然之情的“至乐”超越了儒家礼乐的束缚,寻求人性、人情本身。“自适其适”的音乐之乐为庄子所看中孟子反、子张琴面对好友子桑户之死却“临尸而歌”,是“游方外者”。非常人所能为:孔子游于匡“而弦歌不慑”是圣人之勇:庄子妻死“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是“通乎命”的达观;孔子穷于陈蔡“而歌焱氏之风”,是自然随意的音声:曾子居卫,生活极度贫困,却“曳徙而歌商颂”,是“忘心”致道者的行为。这些形式简陋却自然适性的音乐,是超越礼乐之上的“至乐”。
  当然,要达到“天乐”之“至乐”实非常人所能,必须以“心斋”悟之,以“坐忘”得之,做到“忘是非”,达到物我同一,不为世俗所羁绊,以虚静的心态真正体会“天乐”所带来的自然无为、顺情适性的“至乐”境界。
  
  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乐”之平和
  
  “天乐”是“法天贵真”、“无言而心说”的自然之乐。《天道》中讲到:“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天乐”是以虚静的状态而存在,并与天地万物相沟通。又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之和是自然的顺应万物之和。这种“和”不同与儒家的“中和”,而是自然之平和。《天地》篇中说:
  夫道,渊乎其居也,谬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也可以说是庄子对心目中最美的音乐——‘天乐’所持有的审美态度。”是庄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独有的音乐谐和观。无声之和,是“道”的音乐的特征之一,把握“和”要的是一种“天和”的心境。庄子追求的“天和”,就是自然之平和,无计较于得失,以平和之心、恬淡之情接受音乐的洗礼。即使人间世俗至悲的死亡,在庄子看来则是超脱、复归本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仍可以“临尸而歌”、“鼓盆而歌”,以“通乎命”的超然态度拂去世俗的悲伤,一切皆自然而然,又何须为“自然至道”的运行而悲恸不已?“天乐”之和,就是合乎自然、顺乎人性。超越人为的形式和规范,达致自然平和的境界。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儒家也推崇“和”,但其“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音乐要处处“和而不淫”,合于“中和”准则,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音乐要合乎“礼仁”之乐。孔子的“中和”从礼出发,要求诗、乐合乎礼义,情要受到礼的节制,合于礼的度量,从而达到“移风易俗”、“安土治民”的目的。人们可以用音乐表达情感,但应注意分寸,不逾礼矩,孔子以仁义为礼乐的尺度,艺术情感要受理智控制,即使束缚“民之常性”也在所不惜。
  庄子道家所要求的“天乐”之平和,则与孔子的礼乐之中和截然不同,虽然都以“和”作为审美准则,但从本质上却相差甚远。庄子艺术境界的“和”,是情与理水乳交融的和谐美,还原艺术以自由的本质。是自然的平和之气。庄子肯定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崇尚真感情、真性情,“解衣般礴”,以神遇情。“天乐”是自然的,一切在自由地宣泄。《庄子》中的《成池》之乐在广漠之野演奏。分不清形式与内容的界限。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天乐”自然而然,音乐的境界“与道合一”。“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音乐形式的自由表达,可以抒发人的自由情感,不为世俗所累,游乎天地之间。以超脱的审美精神,自然的无为状态看待“天乐”。对待音乐之声。则可达到平和,在平和中感受“至道”的音乐,在平和中体悟自然无为的音乐之“道”。庄子的“和”是顺乎自然、合于性情的平和,是一种虚静状态下的超脱的艺术精神。
  综上所述,《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自然中见平和,以平和待自然,“无乐”是自然之乐的神会,“至乐”是“无为”的平和之气。《庄子》自然平和的音乐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美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周敦颐“主静无欲”的“谈和”说、李贽的“以自然为美”,都与老庄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相通。音乐是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自然之声。更关注于主体的精神自由,自然平和是艺术审美化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无论是史云梅耶的黑色电影中对文学作品以隐性的方式进行的改编,或是侯孝贤《红气球之旅》对《红气球》致敬式的互文现象,再或者王家卫在自己的电影中进行的明显的重复和直接引用,都是互文手法在艺术电影创作中的运用。以严肃而有意义的互文手法代替简单的拼贴或曲解,是进行影视文本生产时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电影 互文性 文学作品 电影文本    “戏仿”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摘要 在茅盾小说世界中,情绪和理性这两组精神元素不时冲突起伏,表现或隐或显,这种跌宕复杂的审美心态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更为丰满厚实。在他的女性叙事中,暗含着一种政治理性对情感情绪的规训和争夺的意味,结果复杂而耐人寻味。  关键词 茅盾小说 审美心理 情绪 理性    人的现实生存矛盾林林总总,作家作为生活的感受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就更为激烈和持久。在茅盾小说世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
摘要 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以低成本获得了高票房,在前年电影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此影片的审美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 《疯狂的石头》机械复制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狂欢化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非常商业的现代喜剧: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拆除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经济效益特此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八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
2020年度《大众摄影》“年度影像十杰”(以下简称“十杰”)随着农历新年的来临集体亮相。从2009年创立至今,这项《大众摄影》每年的最高荣誉评选已经走过12年。这12年我们也见证了中国摄影人的摄影理念、摄影语言的不断探索,优秀的摄影人层出不穷。  面对如今海量的影像世界,《大众摄影》“十杰”评选一直秉持选择精品和引导摄影方向的原则。入选作者来自当年度在本刊发表过摄影作品的摄影师,采用编辑“推选制”
[摘要]电影大师本·金斯利曾经说过:“假如电影是一瓶香水,那么电影音乐则是一阵清风,它使芬芳久久地酝酿,散播……”。事实上,有那么一部分电影歌曲及音乐,反而比它依附的电影更广为流传。它是为某部电影而生,但最终它却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为它做诠释,它自身的戏剧性已经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于一部电影可能给它的。于是,它获得自由,独立以及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电影 音乐 
[摘要]人为性的负面新闻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体现为受众对文本的“审丑”观照,这种观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又有积极的意义,而这样的和谐社会,恰恰是人们所向往的美的社会。  [关键词]人为性负面新闻 审美价值 和谐社会  尽管在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研究中关于负面新闻相关质的规定性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的争论,而惯常意义上,人们通常把诸如报道凝冻、地震、雪灾、泥石流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的事件的自然灾害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热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14    G、《
[摘要]Flash是由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同时又集中了强大的As语言,使得Flash有良好的互动性,随着第三方3D软件的出现,带有三维效果的Flash动画产品开始出现在银屏上。  [关键词]Flash 三维软件 3D动画产品    Flash是由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但是,由于Flash不能直接支持3D动画制作工具等建模的3
[摘要]头发作为身体的特殊组成物,被中国当代电影创作者反复书写和编码,并被赋予了身体之外的丰富内涵。《白毛女》、《小街》、《头发乱了》、《大辫子的诱惑》、《做头》等以头发为叙事元素的影片展示了头发的多重含义,头发既是阶级斗争的政治术、政治创伤的身体,也是隐喻青春反叛的意指符号;在消费社会,头发不可抗拒的性魅力被彰显,头发不可避免地成为女性自我迷恋的身体文本,头发的魔力和魅力在不断地扩张和蔓延。  
摘要 法国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采用了独特的“版画”形式点。该片赢得世界观众赞许的深层原因,分别是:不同文化语境中多视角人生透视、文化边缘人的困惑与心灵归依、“战争”感知的现代震撼。正是因为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玛尔吉人生主线的同时,蕴合并编织了众多的与当下观众契合的元素和时代主题,才引起了观众冰彻心骨的共鸣与好评。  关键词 历史文化题材动画电影 文化边缘人 战争    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