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民间文艺的接受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当代的文化生态正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民间文艺的接受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体现出了许多新特点。这些接受的新情况、新特点可以为我们保护和发展民间文艺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当代文化生态;民间文艺;接受;新特点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就一直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产生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民间文艺在生产、传播和接受方面也因此而经受着嬗变的阵痛和新生的转型。就接受方面来看,新变就非常的明显,它不仅关乎民间文艺在当前文化生态下的生存,而且也关乎民间文艺未来的发展。因此,研究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民间文艺的接受,对解决民间文艺的濒危问题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对文化生态变迁条件下我国民间文艺接受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一番研究和总结。
  1.当代文化生态下民间文艺的接受状况
  在工业文明特征日益显著的中国当代文化生态条件下,我国民间文艺的接受的确出现了一些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新情况,这些情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是在博物馆以及各种民间文艺集成书籍、录像中欣赏民间文艺
  这种接受方式,是建立在民间文艺研究者们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民间文艺的研究者们出于挽救濒危的民间文艺的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下,积极开展民间文艺的收集、录制、整理的工作。研究者们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版了一系列的民间文艺集成丛书,建立起了相关的博物馆,录制了一批民间文艺的音像资料。这些成果在起到保存民间文艺的作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民众欣赏民间文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使许多远离民间文艺产生之地的人们,也能有机会观赏到民间文艺,尽管这种观赏缺少了民间文艺的具体生活语境,但民间文艺的大致风貌,还是能够让人领略得到的。
  1.2是通过影视、网络、光盘等现代传播形式来欣赏民间文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电视、网络技术的普及,影视、网络、光盘等现代传播手段成了人们接受民间文艺的又一途径。你看,民间文艺的多媒体音像制品被推上了市场,网络有了专门介绍民间文艺的网站和视频,电视里不时转播民间文艺专演的场景,电影也有民间文艺的题材和样式的作品。这就使得影视、网络、光盘成了现代人接受民间文艺的又一个新途径。这是民间文艺主动适应新文化生态条件下的新技术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影视、网络、光盘等逐渐成为了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民间文艺要是不想太远离人们主流的娱乐方式,不想被人遗忘,向之靠拢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1.3在民俗旅游中欣赏民间文艺
  这种接受方式的出现,完全是当代社会发展经济的要求与当代民众日益高涨的旅游愿望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为了达成发展经济的目的,人们可以说是各显神通。民间文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逻辑下,被选作为了发展经济、获取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砝码。于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以民间文艺为主打内容的各种民族风情园、民族村和民俗园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在这些旅游形式中,民间文艺就被以一种景观化的方式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而民众也因此而得以旅游者的身份,欣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尽管在这种场景下被欣赏的民间文艺也失去了其原本的生活语境,但毕竟还是保留了民间文艺的一些基本基因,所以,它们仍然被看成是一种民间文艺的展演,并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民间文艺的又一途径。
  1.4在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中欣赏民间文艺
  在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中欣赏民间文艺,本就是民间文艺所固有的一种接受方式,以往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搞些以各种民间文艺展演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庆典活动。到了今天,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在被注入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理念之后,开展起来就更加自觉和更加热闹了。比如,各地举办的春节庙会、西北的花儿会、广西宾阳的炮龙节、广西三江福禄镇的花炮节,还有广西武鸣“三月三歌节”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民间文艺的展演,成了这些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和主要的亮点,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文艺在此时集中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在饱餐一顿民间文艺的盛宴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又愉快的节日。由于这些节日都能常规性地举办,从而也使得节日庆典展演,成了当代民众一条较为稳定的接受和欣赏民间文艺的途径。
  1.5在政府主办的节日庆典中欣赏民间文艺
  这种接受方式,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办节的热潮中产生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的驱动下,纷纷“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旅游节、商贸节、文化艺术节等。而填充于节日舞台演出内容的就有不少民间文艺,有的节日晚会甚至以民间文艺为主打,比如广西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田阳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艺术节、安徽临泉的民间杂技艺术节等,都是以民间文艺作为节日表演活动的主要内容的。由于这些节日的举办,民众也就多了一条欣赏民间文艺的新途径。而且由于这些场合的民间文艺展演,有专业的人士加入,有现代的艺术元素的融入,还有现代的舞台设备的运用而呈现出新的风貌,并且也更接近当代大众的口味,因而赢得的社会反响也比较大。
  1.6在各种民间仪式上欣赏民间文艺
  这种接受方式,本也是民间文艺所固有的,因为有的民间文艺本来就产生于这些民间仪式上,比如上梁歌就产生于农村建房的上梁仪式,哭嫁歌就产生于女子出嫁时的结婚仪式,但是由于“文革”期间破“四旧”,许多民间仪式不能举行了,因而民众通过民间仪式来欣赏和接受民间文艺的机会也就中断了。“文革”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传统的民间仪式也随之得以恢复和开展起来,比如婚丧仪式、庙宇开光仪式、祝寿仪式、开业仪式等等。随着这些仪式的恢复和开展,歌仔戏、师公戏、皮影戏、八音、舞狮之类本来就与这些仪式紧密相关的民间文艺,也就逐渐地得以恢复展演了。而民众也因此而得以再在这些民间仪式上观赏民间文艺。不过,也应该看到,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迁,民间仪式的恢复量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文艺的展演,都已不复当年的规模。   1.7在文艺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编导和组织的展演中欣赏民间文艺
  这是近10年来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文艺的展演和接受的方式。专业的文艺创作人士、专业的演出团体、专业的传媒机构,近10年来都纷纷重视和关注民间文艺,于是,由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民间文艺展演越来越多,像云南的《云南印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梦幻云南》、《彩云南现》,央视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都是当今影响比较大的有专业人士和专业性机构参与的民间文艺展演。随着这类展演的越来越多,它们也就逐渐地成了当今民众欣赏民间文艺的又一新途径。而且这类展演由于有了专业人士的参与,并采用了现代的商业巡演方式和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而使得民间文艺的接受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受众成倍地增加,因而产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1.8在茶楼酒肆等经营场所中欣赏民间文艺
  茶楼酒肆等经营场所,在过去本来就是欣赏民间文艺的传统场所。相声、说书、弹词、口技、皮影、弹琴、戏曲等民间文艺,则是这些场合见得最多的民间文艺品种。但是自建国之后,随着国有化改造的完成,这些场所就基本不再展演民间文艺了,因为受当时的政治气氛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在这些场合欣赏民间文艺当作是旧社会达官贵人的享受和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这是要受到批判的。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增多,再加上这些场所大都是私人经营,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于是,一些茶楼酒肆,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客人,就开始尝试恢复民间文艺表演,逐渐地就有了相声、说书、弹词等重回茶舍的现象。还有一些茶楼酒肆,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还把花儿、侗族大歌、芦笙表演等富于民族特色的民间文艺引入。这样,渐渐地这些茶楼酒肆,就又成了当今人们欣赏和接受民间文艺的场所。不过,总的来看,这样的茶楼酒肆,数量还不是太多,所以,今天以这种方式来接受民间文艺的民众还是不多的。而且与过去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氛围上都还差得比较远。
  1.9在平时的其他各种演出场合中欣赏民间文艺
  这里所说的“其他”,就是指除上文所说的各种场合之外展演的民间文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时的演出。这些演出大都由民间文艺剧团、农民剧团来演,如“安徽临泉截至2008年6月20日,该县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1180余个,其中名气较大的杂技、魔术、马戏团队就有890多个,歌舞团33个,戏剧团70个,唢呐班(吹唱团)150个,民舞队37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一年演出30多万场,全年收入超3亿元”【1】。在他们这么多的演出场次中,就有不少是我们所说的平时演出。而这些演出,自然也就成了当代民众平时欣赏和接受民间文艺的又一途径。不过,也应当看到,这样的民间文艺演出无论从其影响、规模,还是从观众的热度看,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火爆了,也更与现代流行歌手演唱会的火爆无法比。
  1.10在各种原生态的场合欣赏民间文艺
  这种原生态场合的欣赏是建立在原生态的展演的基础上的,现在尽管民间文艺整体上还处于一种衰落和受冷落的状态,但还是有一些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在以民间文艺原本就有的生活化的方式来展演民间文艺。他们或在自家庭院,或在城市广场,或是在民巷胡同,或是在地头山坡等随地随意地展演民间文艺。当然,展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展演给谁看的,纯粹就是为了自娱自乐,体现了民间文艺原本就具有的自娱自乐性。而对于偶然遇上而驻足观赏,或是有意聚拢而来的欣赏者来说,他们的欣赏也是一种随意的、纯粹的观赏,没有什么显在的功利性相伴随,也不需要制造什么氛围,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观赏,一如从前民众对民间文艺的欣赏一样。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将这种场合的展演及其欣赏都称作原生态的。不过,也应该承认在民间文艺整体衰落的情况下,这种原生态的展演和接受并不多见。这与过去以这种接受方式居多的状况无法比。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文化生态下民间文艺的接受方式还是蛮多样的,而且有一些还是在当代文化生态条件下产生的新的接受方式,但这却不足以说明民间文艺的繁荣,以及民间文艺还很受到人们的热捧,因为只要稍加观察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代民间文艺的这些接受方式,要么是在特定的节日,要么是在特定的氛围,要么是在特定的仪式上才会出现,并不是人们日常欣赏所须臾不可或缺的。而一些过去就有的接受方式,在今天无论是频度还是热度,都已无法与过去比。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些新出现的接受方式,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艺承续的希望,因为它们表明,人们还对民间文艺保留着一种热情,还在想方设法利用现在的条件去创新民间文艺的展演和接受的新方法。
  2.当代文化生态下民间文艺接受的新特点
  由上述民间文艺接受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生态条件下民间文艺的接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2.1附属性的观赏越来越多而纯粹性、专门性的观赏越来越少
  所谓附属性的观赏,是指人们总是在做或想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才想到要利用民间文艺,进而附带地欣赏它。这时,民间文艺就处于附属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欣赏,就称附属性观赏。比如人们总是在旅游的时候,办红白事的时候,谋图发展经济的时候,喝茶休闲的时候,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过节消闲的时候,宴请朋友的时候才想到要利用民间文艺来造气氛,进而附带地欣赏民间文艺;而在平时则各忙各的,不会把欣赏民间文艺放在心上,更不会像看电影、看电视那样专门地抽出时间、满怀着审美的兴趣去看,所以,纯粹性、专门性地欣赏民间文艺是越来越少了。当然,专门的纯粹性的观赏也是有的,但范围很小,大多只是在一些老年人中才有。
  2.2民间文艺的欣赏越来越需要制造氛围
  与民间文艺欣赏的附属性特征相适应,现在人们对民间文艺的欣赏越来越需要制造一定的外在“氛围”来调起自己欣赏的热情和欣赏的注意力,没有这些氛围即便有民间文艺摆在你的面前,你也可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或关注度不持久。这些氛围促成了欣赏民间文艺的审美场的形成。这些氛围,包括旅游、各种民间仪式的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的组织、各种文艺晚会的举办等等。有了这些氛围的存在,大众欣赏民间文艺的专注度和热度才会提高。比如央视举办的青歌赛上开设的“原生态演唱”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在一些民族地区还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感觉到,平日里觉得很平常的民歌经过央视这个平台的展示,竟然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而不由自主地更喜爱自己的民间文艺了,或者是改变了一些对民间文艺的看法。这一效果的取得,不能不说是由央视青歌赛的这一氛围所造就的。而在田间地头、胡同里巷、山坡草地、路边树下、城市广场等地方展演民间文艺,大众的观赏热情和观赏的兴趣显然都没有这么高,因为它们都缺乏一种调动观众欣赏的氛围存在,大众在这种场合里观赏,很多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来进行的,难以保持持久的审美注意力,也难以上升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也正是这种对氛围的依赖性,使得当代文化生态条件下的民间文艺的欣赏,越来越需要特定的时空氛围,而过去的随时随地性的欣赏方式相应地也就日益减少了。   2.3民间文艺的欣赏越来越具有消费性
  民间文艺接受的消费性,是指民间文艺的欣赏必须付出一定的货币才可实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消费文化日益发展和兴起的时代,民间文艺免费地欣赏已越来越远离大众,相反,花钱消费倒是越来越多,因为在当今的时代,民间文艺的展演亦早已演变成为一种商业的表演了,因此,相应地对它的欣赏与接受也就变得具有了消费性。当然,出钱的可能是欣赏者本人,也可能是民间文艺展演的举办方。而大众对于这种变化亦已很习惯。比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最初多是通过单位“赠票”的方式来看,观赏者个人付费的比较少,但后来一律取消“赠票”而改为“卖票”,票照样卖得火。这就说明,观众已坦然地接受了“看戏买票”的理念。当然,民间文艺接受的消费性,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古代的勾栏戏曲、平话鼓书、歌舞杂耍等民间文艺的演出往往就是庙会、赶集、市贸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的商业活动”[2]只是这种消费性,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普遍。今天的许多民间文艺正是依靠这种消费性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比如“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皮影戏、吴桥杂技、山东琴书大鼓、海陆丰的正字戏等也恰恰是借助商业性的经营和演出才获得生路,得以维持和发展”。[2]
  2.4民间文艺接受的混搭性变得越来越普遍
  民间文艺接受的混搭性是指民间文艺的接受常常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接受混搭着进行的,这是因为现在的民间文艺节目常常是与其他现代的文艺节目混在一起编排展演、呈现的。在当今,固然有民间文艺的专场演出,但也有很多名目繁多的综艺性演出,如综艺晚会、节庆晚会以及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在这些综艺性演出中,节目的内容常常是歌舞、说唱、杂技等的混合。从风格来说,则是民间的与主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结合。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方面的综艺节目的代表。综艺演出的这种内容与风格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艺在其中的展演,必然是与其他现代的、流行的文艺节目混搭在一起的。这样的一种状况,决定了大众也只能是以这样一种混搭的方式来观赏民间文艺了。
  2.5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欣赏民间文艺越来越常见
  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这些现代文化生态标志物的日益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就紧密地与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并成为了时下大众最喜欢、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为了适应大众的这种娱乐方式的转变,处于濒危和受冷落地位的民间文艺也渐渐地懂得了利用这些现代的传媒手段来传播自己,展示自己,从而使得当今文化生态下的民众又多了这样一条观赏和接受民间文艺的途径。这一途径,使得城里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到那些生于山间野地的民间文艺,真的是好惬意的事。而对于乡村里的人来说,现代传媒也同样为他们随时地欣赏民间文艺提供了便利。“以前要看戏,节庆日村里表演唱戏众人才能看到戏;如今有了录像,有了光盘,随时都可以播放。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不同地方、不同场合的表演。而且想看哪一个精彩片断都可以,随时可以调出来看,很方便。音像制品的种类很齐全,有各村寨表演队表演的侗戏碟子,同一出戏有不同侗戏队的版本;同时,还有政府机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如民歌大赛、斗牛节、情歌对唱晚会,等等,都录制刻成光盘推上市场,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好处。”[3]这种借助现代传媒的接受方式,打破了传统民间文艺接受所固有的地域疆界,拉近与大众市场的距离,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和民间文艺的影响。
  2.6接受者的看客身份特征越来越明显
  以往民间文艺就是大众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人都学,人人都会,大家都参与,大家既是创作者也是接受者,但随着工业化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多,生产分工的高度专门化,工作、生活的繁忙,过去那种人人学歌、听歌、唱歌的热情和情景,就逐渐变少了,或者没有了。其结果是,使得现在的民众大都只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较少能切身地参与其中了。当然,也有一些娱乐性比较大的民间文艺,如抢花炮、土家族的摆手舞等,不需要专门学就可以参与,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觉得充当看客的好。尽管有人批评这种非参与者、实践者的看客接受方式,不利于民间文艺的活态的、整体的保护,但在当代的文化生态下,大家的欣赏习性已然如此。
  2.7民众对民间文艺的审美要求更高了
  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趣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那种古朴、单调的民间文艺活动,他们追求和向往更时尚高雅、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对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形式的民间文艺作品还能不厌其烦地听,不厌其烦地讲唱的话,那么现在谁也不愿意了。今天的群众普遍不满足于传统民间文艺作品中那些老掉牙的内容,不满足于那些大同小异的题材,类型化的形象和程式化的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男女老少的忙碌,使多数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讲故事和听故事了。即使在落后山区,那种围坐在屋前屋后或火炉旁听故事的场面,那种以唱情歌表达爱情的场面,也再难见到了。社会在飞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和艺术审美趣味在不断提高,古老的民间文艺正面临着当代人们的强烈挑战,若它仍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姿态出现,势必被广大群众所冷落,甚至遗弃。”[4]面对审美要求日益“刁钻”的民众,民间文艺的确在面临着挑战,但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身的机遇?因为如果民间文艺经过改变最终能经受住了当代民众“刁钻”的审美考验,那么,也就意味着民间文艺自身得到了提高,进而也就意味着民间文艺可以在当代文化生态下平稳、健康、持续地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当代文化生态条件的作用下,无论是民间文艺的接受状况,还是民间文艺的接受特点,都出现了新的变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这些新变动、新特征,虽然还不能说明民间文艺的繁荣和招人喜欢,也不能说明它们改变了民间文艺的濒危状态,但却可以为我们在新的文化生态下发展和保护民间文艺,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比如附属性接受和氛围性接受的渐长,则启示我们在当代文化生态条件下发展民间文艺,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支持,因为只有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接受民间文艺的“附属条件”和“氛围”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来,而民众也因此而才有更多的观赏民间文艺的机会和更高的审美欣赏专注度;而混搭性的接受方式和经由现代传媒的接受方式的产生,则启示我们民间文艺的创作要大胆地借鉴现代的艺术成分和使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这是民间文艺吸引现代民众,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现代民众看客身份的突显,则启示我们要注意扶植和培养专业的民间艺人,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并顺利地实现职业化,以便于有人能为已习惯于当“看客”的大量当代受众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民间文艺作品;消费性接受的形成,则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民间文艺的消费性价值来发展民间文艺,以保障其能有持久的活路;而群众接受能力的提高和接受趣味的变化则启示我们,民间文艺的创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这其中的一些做法,其实我们已经在做了,希望能够将其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符合当代民间文艺接受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的。
  【参考文献】
  [1]张浩等.安徽临泉民间文艺寻求新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9-10-14.
  [2]何志钧,范美霞.充满生机的民间文艺[N].文艺报,2010-9-10.
  [3]张泽忠,韦芳.侗歌艺术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166.
  [4]李鉴踪.当代社会中民间文艺的态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6).
其他文献
【摘要】“点、线、面”三层次的复习法,就是知识点的基础、提高、深化复习法。  【关键词】 基础;提高;深化    学生在总复习时,面对浩瀚的生物学知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设计出“点、线、面”三层次复习法,经过较长时间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点、线、面”是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即知识点;“线”指知识的纵向联系;“面”是
期刊
【摘要】在课堂中,如何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教师面对的一大课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地引导,根据具体情况多渠道个性化的施答。  【关键词】多渠道;个性化;技艺;问题  The solution individuation doubts many channels artifice  Zhang Wensheng  【Abstract】How answer that the question is
期刊
我,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从小深受教师的良好影响,所以自小就非常羡慕 “教师”这个职业。但一直却因为不知如何才能走进“教师”这个职业的战壕而苦闷、发愁。终于在我初三时的某一天,班主任叫我去谈话说:“师范要招收音乐、美术培训班,参加了培训后就有报考有关专业的资格,每次培训名额有限。”受宠若惊的我竟不加思索地报了名,经过中考,我便与我的教师生涯结了缘。   工作之初,我被分在本县一个贫穷山区的不完全小
期刊
1. 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规律的本质认识。所谓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运算、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他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2.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  2.1 符号思想。   符号表示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特色,他能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课教师必须用新理念、新知识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式,激活教学,教活学生,努力让政治课变得有滋有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入艺术和小结艺术。  1. 课堂导入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
期刊
【摘要】幼儿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多少幼教专家的潜心研究,又经过了多少幼教工作者的亲身实践,从单科教学到综合课程再到五大领域,层次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丰富。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幼儿教育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园综合外地经验,结合我园实际,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园实际的“网络”管理计划,以加强我园的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工作。  【关键词】幼
期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的人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在目前,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效率低下的状况。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过于
期刊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   1. 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深谙“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道理。因此在班级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都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以优良的环境感染学生的行为,以优良的环境塑造学生的心灵,以优良的环境健全学生的人格。所以我们班的学生都勤奋好学、心胸开阔、团结友爱、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或父母离异,或隔代教育,或心理有障碍,我们称这些学生为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大都行为控制力较差,思考问题比较简单,遇事容易冲动,常常影响一个班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许多班主任对此问题深感头痛。怎样对待这些特殊学生?怎样使这些学生融入到学校的大集体中,重新找回自我,奋发向上,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