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灾区采访纪行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全球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灾难性报道已成为新华社日常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哪里发生重大灾难,哪里就会出现新华社记者的身影。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再次印证了这一事实。
  3月11日下午2点46分,以日本宫城县牡鹿半岛以东大约130公里、深约24公里的海底为震中发生了里氏9级强震,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记录在案的级别最高的地震。而地震过后引发的巨大海啸瞬间将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区靠近太平洋一侧的几十处城镇夷为平地,海啸过后多处地区引发大火更是火上浇油,地震灾区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更让全球关注的是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设施损坏,核泄漏事件至今仍影响着世人的正常生活。该大地震已造成近1.3万人死亡,失踪者近1.5万人,20多万栋房屋倒塌或损坏,重灾区有几十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在外避难。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立即启动应急报道体制。新华社东京分社在地震发生当天下午就派出包括摄影记者季春鹏在内的3人小组赶赴灾区,耗时22个小时于12日下午近3时抵达重灾区仙台市,成为最早抵达灾区的中国新闻机构。新华社亚太总分社也派出小分队,以最快速度抵达东京、前往灾区增援东京分社。
  3月11日,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采访“两会”的我接到摄影部领导的电话,让我做好前往日本采访的准备工作。我曾在东京分社先后两次工作,8年的时间使我对日本情况比较熟悉。
  3月12日晚,结束当天“两会”采访工作,我在总社收看央视日本大地震的特别节目时,听到节目主持人插播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即将启程前往日本执行救灾任务。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摄影部领导进行了汇报。事后证明,这个电话提早了总社组建新华社赴日地震报道组的步伐。
  中国国际救援队3月13日启程赶赴日本救灾。我作为总社赴日本地震报道组一员,和其他5人于14日傍晚抵达东京。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会发生上千次有感地震,全球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20%发生在日本。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后余震异常频繁:3月日本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达到77次,其中74次发生在地震灾区,属于余震,这一数字是过去日本3年间月平均次数的50倍。虽然我有过采访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难性报道的经验,但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之后余震不断、级别之高还是给刚到日本的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雇佣的日本司机清水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提醒我们,在灾区采访时一定要首先观察好地形,特别危险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以免余震使本来就不结实的房屋进一步倒塌。一旦有余震引起海啸,要赶快撤离到事先观察好的高处避难。
  此次东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阪神大地震,最主要的原因是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的次生灾难。海啸一般在地震发生20~30分钟后到岸,但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却较这一时间提早了5分钟左右。一些日本人对地震早已麻木,提防海啸的意识开始变得淡薄,如果立即采取往高处逃离的措施,可能不会造成如此众多的人员伤亡。
  总社报道组抵达日本东京后,当夜就乘坐东京分社帮助租借来的两辆车前往重灾区仙台市。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制定了不在灾区过夜、摄影记者单独行动的采访方针。由于摄影、文字和视频记者的需求不同,如果一起行动,将相互牵制、浪费彼此的时间。除了到灾区的头一天晚上由于大雪封山、开车实在危险、不得不在灾区过夜外,我们基本采取的是白天进入灾区采访、晚上撤离到周围城市过夜的行动模式。从实际效果看,摄影记者单独行动的确提高了采访效率,如果今后车辆等条件允许的话,今后在重大灾难性报道中摄影记者应继续坚持这一原则。
  出发之前我就和摄影部发稿中心主任丁玫相约,由她每天关注日本地震灾区的动向并及时通报,指导我们前方的采访行动。这是我从汶川地震中用沉痛的教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但当我们抵达东京出发时,发现东京分社帮我们租借的是最新版的丰田商务车——阿尔法,由于该车有车载电视,在后来10天的采访中,除了在山区等偏僻的地方没有信号外,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收看到日本的NHK的节目,这让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灾区动向,不必过多地麻烦后方编辑。10天近4000公里的行程中,采访车成为我们的工作间、餐厅和睡房。除去在新澙采访时两天没有用车,平均每天的行程在500公里左右。
  我们此次采访遇到了两个非常特殊的问题。一是为“油”所困,汽油难加。刚到东京准备驱车前往灾区时,在地震灾区采访的东京分社记者就提醒我们“没有油就别来采访”,诉说他们在重灾区采访时加不到油的惨痛经历。日本大地震后,前往东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大都被封闭,只有持有“紧急”车证的救灾车辆才可以驶上高速公路,使灾区加油站无油可供或限量供应。加满油、让我们能自由行动、不为油所困,成为我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高速公路上不时进入休息区寻找加油站,尽可能让油箱处于满的状态。
  二是为“核”所急。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至今情况并不完全明朗。出发前,新华社办公厅领导曾征求我们意见,问是否要带上防化服。由于防化服过于笨重,穿上无法开展工作,我们放弃了。但我们抵达灾区的头一天,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态就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总社要求我们撤离到北海道。说实在的,因为刚到,已经错过“黄金72小时”,还没拍到几张照片,这时就要撤离,我们非常不情愿。但那天的采访结束后,灾区下起了大雪,加上在山区开夜车撤离更加危险,我们决定在灾区留一夜。这样第二天我们得以在灾区多采访半天,拍摄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坚持在重灾区实施救援等珍贵的画面。
  其实,此次新华社所有记者的采访范围都在日本政府公布的安全区域内。按照事前的计划,我们摄影、摄像记者要先走一遍所有重灾区,然后选一两处最能出画面的灾区,沉淀下去,进行深度报道,但核泄漏事态的发展打乱了此前的计划。总社日本地震报道组不得不前往北海道待命,浪费了两天宝贵的时间。这是我们此次报道深感遗憾的两天。
  另一个遗憾就是没有乘坐直升飞机拍摄灾区。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的表现令人侧目,除他们情况更熟、关系网更多的优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各大媒体都拥有各自专属的直升飞机。这些直升飞机在最初的地震报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们直到央视租用直升飞机采访报道后,才刚刚考虑租用直升飞机的问题,却已为时太晚,意义不大。央视现已购买了专属直升飞机,我社现在也该考虑购买直升飞机作为今后重大活动采访工具了。
  在日本的10天里,我们摄影记者几乎跑遍了日本所有的重灾区。我们先后三次到宫城县牡鹿半岛采访,最后一次是在回国前,一同开车闯入该地区深处,拍到了想拍的画面。
其他文献
战争和灾难类摄影应该说是对摄影师综合能力、叙事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的最高考验。一个摄影师并不是去了战地就能成为合格战地摄影师。战争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摄影师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拍出优秀的照片,这往往只有素质过硬的摄影师才能做到。尽管去战地是许多摄影记者的梦想,但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冲锋陷阵之前,摄影师需要哪些具备哪些素质呢?本刊采访了第七届华赛评委,曾经的战地摄影师茹拉·哈
期刊
横断山南北走向,东西并列,绵亘1000多公里,群峰高耸、峡谷纵裂、河流湍急、森林密布如此大面积的高山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而稻城亚丁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坐落于横断山脉中南部的高山深谷之中,多年鲜为人知。  发现稻城亚丁的是美国人洛克。1931年,身为摄影师、探险家和植物学家的洛克,将他的发现撰文发表在当年美国《国家地理》第7期上。之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洛克的介绍文章,创作了小
期刊
这组由摄影师迈克尔·克里斯托弗·布朗使用iPhone拍摄的利比亚系列照片先后在德国Das杂志和Burn杂志发表,并将于7月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2011年4月这组照片还在纽约的Instituto Cervantes展出。  迈克尔试图了解利比亚所发生的一切。在利比亚,人群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他通过新闻获得信息,但冲突的复杂性让他很难全部理解并辩真伪。拍摄出的每一张照片和记录下的每一段文字都迅
期刊
2010年8月,我作为100人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团员访问了朝鲜。这是我第一次不是以记者身份出国,没有发稿任务,地地道道是个游客。  从北京坐飞机到平壤不过一个小时,但仿佛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如果你不注意街头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巨幅领袖画像,很可能怀疑自己置身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某个城市,让我感觉既陌生又亲切。在大巴上,朝鲜导游教唱《阿里郎》《中朝友谊之歌》《金日成将军之歌》……其实不用学,我就可以跟
期刊
索尼α77到手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我拍摄了几千张照片,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之前我已经为《摄影世界》杂志写过一篇初步使用α77感受的文章,其中提到了α77在摄影棚内的使用已经和之前的α55完全不同了,有了很多项实质性的改进,证明α77的高像素也能够创造出完美的画质。恰好有机会去泰国旅行,于是我带上了一台有竖拍手柄(型号为VG-C77AM)的α77相机,以及DT16-50mm F2.8 SSM标配镜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不是一日之功,但手机摄影似乎突然在现实生活中铺天盖地而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重量级的职业摄影师和机构也开始接受和推广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发稿,如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图片社盖蒂,就已经发布了其全职摄影师Adam Pretty用iPhone手机拍摄的日本赈灾捐款的照片;国际上许多报纸也早有用手机拍摄的相关实践。随着手机感光元件像素数的逐步提高,手机照片的图像质量已经可以被
期刊
年度最佳照片《玉树痛别亲人》  《华商报》张宏伟 摄    2010年4月17日,在结古镇扎西大通路西侧的山坡上,20岁的贡嘎正在安慰哭泣的妻子卓嘎,卓嘎的姨娘在“4·14”地震中遇难,按照当地习俗,卓嘎姨娘的遗体连同遇难者遗体火化。  评委点评:这张照片很吸引人,让人不禁想去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思考这两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它是典型的用影像表现内涵的照片,看了就让人想了解更深的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中,一组以朝鲜为题材的日常新闻组照在评选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拍摄的这组《朝鲜党代表会议前的平壤》,是比赛中为数不多的朝鲜题材的参赛作品。虽然这组图片故事在最终的晋级中未闯入前三甲,只获得日常类组照的优秀奖,但它引起了评委们对影像记录属性的探讨。尽管有评委提出这组作品可以看出是在旅行途中拍摄的“旅行照片”,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但这样一组拍摄难度大、影
期刊
2011年,在南通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我有幸担当了执行秘书一职。  今年的评选进行得平稳而顺畅,13名国来自内外的评委有争论、有共识,最终取得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呈现给世人一个有国际化水准的华赛评选成绩单,同时华赛也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摄影世界》的记者在评选过程中希望我能对今年的华赛说些什么,当时由于每天忙于协助评委们工作,没有时间整理思路,就答应回来后写出个草稿由
期刊
本届评委弗兰克·福尔维尔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曾任职于美国《克雷德城时报》、《得梅因纪事报》, 于1987年加入《今日美国》(USA TODAY)任执行主编,主管图片和图片部门。自加入《今日美国》以来,弗兰克一直承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研究图片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在报纸内部负责推广和执行。《今日美国》多年来一直以其精彩的图片和设计走在在美国报纸行业的先锋行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
期刊